音乐治疗树(音乐树课程)音乐治疗树(音乐树课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音乐治疗树(音乐树课程)

音乐治疗树(音乐树课程)

假如你是一位漂亮、能干、感情稳定的都市女白领,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身患癌症、命不久矣,你会怎么办?

《药树》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在病床上的故事,治愈她的是一位心理咨询师。

《药树》的作者朱建军是国内最早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之一,迄今已从业超过30年,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创立了“意象对话疗法”,通过人格意象拆解技术和意象对话,引导来访者探析内心世界和子人格,著有《你有几个自己》《自知》等作品。《药树》是一部心理治疗小说,通过主人公陈树的故事,生动展现“意象对话疗法”的操作和效果,更让读者在他人的故事中得以看到自己。

01 身体的痛,是心里的苦

小说从准备婚礼开始,这本是人生中最幸福、甜蜜的时光,但场景却是在医院的病房里。漂亮、能干、家里顶梁柱一般的陈树已经被癌症折磨到形销骨立,医生仅能保证她可以撑到一周后的婚礼。经过朋友介绍,心理咨询师海音在陈树婚礼前三天来到了病房,为她做临终心理疏导,没想到的是,本以为只有一次的心理咨询延续了一次又一次,海音陪伴陈树在意象世界里探索自我,寻找生病的根源,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身体的病痛随着内心里能量的疏通逐渐消散,曾经病危的陈树不仅逃离了死神的魔爪,而且回归到相对正常的家庭生活之中。故事还有起伏,治疗并未终止,开放式的结尾等着每位读者自己书写。

小说的开篇就提癌症和死亡,算不得是讨喜的写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字眼唯恐避之不及。在日常生活中,鲜有人愿意谈论,更少人能够心平气和地讲述这样的经历和故事。

但人生在世,免不了生病,更逃不过死亡。逃避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只暴露出我们对于病痛和死亡的看法和态度还不够豁达。说来有趣,人们在提到病痛时,会有两种表述:“祝你早日战胜病魔!”或者“好好养病!”前者将疾病看作是需要对抗和斗争的对象,而后者却认为病需要“养着”,似乎疾病是难得的好东西。

日剧《勿言推理》

在《药树》中,心理咨询师海音分享了自己身患重病时的感悟,她认为“身体的疼痛很多时候其实是心里的苦”:

我有一个切身经验,就是我实际感受到的生理痛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我心里的不肯接纳带来的——每当我越是想要挣扎着摆脱痛苦,和痛苦斗争,就越会痛不欲生,整个人的身心都耗竭了。反而,当我不再徒劳地对抗痛苦,只是在意象世界里去看那个疼痛的部位,疼痛就会转化为一些不好的意象,然后,我试着和这些意象沟通,等它们慢慢地往好的方向转化,我的疼痛就随之减轻。

对于陈树来说,她的身体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溃烂的理由,癌症很可能是她的潜意识想要放弃这个溃烂的身体。

表面看似光鲜的陈树,从事着得心应手的工作,有着令人羡慕的男友,但在内心深处,她始终介怀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她的母亲憎恶她,因为意外怀孕断送了她母亲人生的其他可能性,她弟弟的到来让母女关系更加雪上加霜。一直以来陈树都在赚钱贴补家用和弟弟的留学费用,但金钱永远买不了她所渴望的亲密关系。她就像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一样,不得不穿上厚厚的铠甲外出征战,可是,当她荣归故里,却发现家中早已没有了她的位置,那身铠甲更是长进了血肉里,无法脱下。种种的重负让陈树终于撑不住了,她在意象世界中总能看到如影随形的死神。

换个角度来看,正如海音所说,“你选择让自己生病,一定有它的道理。如果生病没有丝毫好处,似乎不大可能让你病到这个程度。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


02 身痛还需心药医

在海音到来之前,陈树在病痛的恍惚中曾经梦到过各种各样的人物,当时的她没有意识到这些人物与自己的关系,直到海音的介入,陈树得以更自由地在意象世界里探索,深入到危险之境,疏通内心的淤塞。

海音所使用的是一种叫做“意象对话疗法”的心理治疗方式,指的是将内心的喜悦、忧伤、矛盾、恐惧等情绪转化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呈现出来。通过意象对话疗法,我们能够看到“心中不同性格的小人”,他们是形象化的子人格,共同构成了自我。

在海音的专业陪伴下,陈树在意象世界里见到了柔软善良的绝色美女素素,也遭遇心寒如冰、阴郁黑暗的簌簌,以及为家人牺牲奉献的花木兰将军,当然还有死神。

有时,陈树在意象世界里的形象不是人,而是动物。她发现自己变成了水里的一只海参。在大鱼扑来的时候,她本能选择了抛弃自己所有的内脏,大鱼吞食了内脏,海参趁机逃走了。海参不知道这就像壁虎断尾求生一样,自己吐出内脏也是一种求生本能,它更不知道自己的内脏可以重生。在茫然无措之时,空虚的海参遇到了金色美人鱼,美人鱼愿意给她新的内脏,但代价是海参的生命。海参接受了这个交易,用自己的生命换来金色美人鱼赐予的重生。但是,好景不长,海参再次面对生死抉择,这一次来临的是黑色美人鱼,黑色美人鱼要向海参讨回内脏和生命。

陈树意识到,自己是那只海参,而金色和黑色的美人鱼都是她的母亲,金色美人鱼给了她生命,黑色美人鱼却想要拿走她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她的母亲也经常判若两人,一方面因为陈树不得不维持不幸福的婚姻,另一方面又在期盼离开这个家去过另一种生活。意识到这一点的陈树与母亲进行了一场开诚布公的谈话,她将内心对母亲的不满、自己的委屈一股脑地倾诉了出来。这不仅让自身的病情开始好转,而且母女之间的关系也开始转变。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

在陈树的康复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当属“小杆”,这是一位勇敢、忠诚、善良的小男孩。第一次出现是在黑森林里,当时的陈树误入黑森林,遍地沼泽,还有不断涌上来的虫子,在危急时刻,一只小公鸡出现,开始啄食虫子,让地面恢复了正常,小公鸡也变成了小男孩的模样。

陈树在儿童时代曾经遭受过性侵犯,因为羞耻感,她从来没有将那段经历告诉任何人,但羞耻却变成了不断涌现出来的虫子和毒蘑菇。尽管小杆一直兢兢业业地除虫,不断改善黑森林的环境,但泥潭从未消失,直到陈树在海音的陪伴下直面了当初的事件。事件的浮现让小杆发现,原来黑森林的泥潭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上游的淤塞,而堵住泉眼的是一个肮脏不堪、浑身脓疮的人。小杆解救了她,为她清理干净身体、治疗伤口,并且为她穿上衣服。当初那个被羞耻感淹没在泥潭里的陈树终于被解救了出来。

随着黑森林中水源的疏通,森林开始变得干净,阳光也开始洒入林中。内心的世界与身体的感受开始同步,陈树在一天天地好起来。她发现,“吃药不仅仅要用嘴吃,还要学会用心吃。”“她发现所有的药都是有形象的:有的药是少年,有的药是将军、士兵、探子,有的药是通水管的工人,有的药是育苗的花匠……陈树在意象世界中,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的关系。有的是亲密朋友,有的则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就这样,陈树病愈出院了,与男友组建起家庭,过上了平淡而温馨的生活。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


03 每个人心中的药树

难道说,心理治疗已经如此强大,可以战胜癌症了吗?

小说中的老朱(作者的化身)是这样解释的:

治疗身体疾病并不是心理咨询的任务。不过,通过意象对话这种方式对心理进行调节,是可以缓解身体疾病患者的病痛,这是有不少成功案例的。并且,如果按某个逻辑讲,意象对话能够帮助病人把心态调节好,心态好了,死亡的冲动没了,身体就有了痊愈的机会。

在《药树》中,陈树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一段时间之后,她的癌症复发了。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转折,却是生活的常态。这一次,陈树和海音带着一切从头再来的决心,继续每天活着,每天做心理成长,重新体验和观察各种情结,重新和身边的每个人建立新的关系,重新去爱。

陈树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给我最大的感悟是意识到“病痛是身体发出的信号”。诚如海音所说,“就由着身体去做它想做的事吧,尊重它、陪着它,即使不能马上知道为什么。”想哭就哭,哪怕整天以泪洗面也没关系。陈树曾经整整哭了两天,白天哭,晚上做梦也在哭,哭完之后,身体的过敏反应自然消失了,仿佛身体就想要一场泪水的冲刷。

朱建军在另一本书《你有几个自己》中强调过一个观点,他认为我们内在的子人格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有些子人格容易被压抑,很少有“上场表现”的机会,有些子人格因为让我们暂时获得了某些好处,就不断出现,甚至成为我们摘不掉的人设面具,这种不平衡很容易引发问题。强者人设当久了,会变得狂傲,也会变得易受疾病攻击,需要是不是让脆弱的一面露面才行,健康的自我需要子人格之间的平衡和融洽相处。

在癌症复发的日子里,陈树领悟到,身如药树,并非要百病不生,病又何尝不是一种药呢?其实,病就是为了让脆弱的子人格有出场的机会吧。得病让浑浑噩噩的日子暂停,让糊糊涂涂的人生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有了病才会有药,才有了治愈和重生。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结语:日常中的自我疗愈

在《药树》中,陈树和丈夫一起到三亚的海滩度假散心,在那里他们实践了“水母意象法”,听起来就非常治愈:

伴随着阵阵海浪声,把自己想象成无知无识的水母,飘在海水中,忘记时间感,也忘记自己是谁,就这样一直舒舒服服地飘着。海浪在温柔地起伏,身体也随之起伏。浪起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吸气,浪落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呼气。阳光照在身上有微微的温暖,海水的浸泡又带来清凉,温暖和清凉在身体中自然地缓缓混合在一起,带来一种舒适的温度。没有去看,但是能感受周围的光明;没有移动,但是能感受大海的辽阔;没有去听,却用全身感受海水波动的声音,永恒的节奏如一曲无限循环的音乐……最后进入一种完全清明宁静的状态。

《药树》讲述的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但我们大可不必将自己逼入绝境再去反思人生,重生未必要发生在病重之际。在每一场梦里,在每一个意象世界中,我们都有机会发现深藏内心的不安、恐惧、怀疑和怯懦,也都有机会去接纳和重构一切。亦或者,就简单做只水母,感受身体发出的信号,在亘古不变的潮起潮落间,收获内心的宁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音乐治疗树(音乐树课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