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耳胀(中医治疗耳胀耳闭)中医治疗耳胀(中医治疗耳胀耳闭)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中医治疗耳胀(中医治疗耳胀耳闭)

中医治疗耳胀(中医治疗耳胀耳闭)

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九版(熊大经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年)。

(1)病史:多有感冒病史。

(2)临床症状: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声增强为主要症状。

(3)专科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鼓室有积液,则可在鼓膜表面见到液平面,或可见到鼓膜外凸。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鼓室导抗图呈 B 型或 C 型曲线。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参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

(1)症状:听力减退,包括听力下降、自声增强;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可伴耳痛。

(2)鼓膜检查:鼓膜充血、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或消失,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若液体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

(3)听力检查:纯音听呈传导性聋。声导抗图为 B 型或 C 型曲线。

(4)排除诊断:鼻咽部肿瘤、脑脊液耳漏、胆固醇肉芽肿。

(二)证候诊断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证:耳内胀闷,微痛不适,耳鸣如闻风声,自声增强,听力减退。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证: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如隆隆声,自声增强,重听。可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证: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渐降,伴有耳鸣声嘈杂。可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痕,脉细滑或细缓。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偏于风寒者,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生姜、川芎、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等。偏于风热者,选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淡竹叶、牛蒡子、桔梗、淡豆豉、薄荷、甘草等。

注意:该方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证

治法: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甘草等

注意:该方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证

治法:健脾利湿,化浊通窍。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

注意:该方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二)外治法

1.滴鼻

选用中药滴鼻剂滴鼻,或加入雾化器中吸入。

2.理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超短波理疗仪、耳部微波仪等中医诊疗设备。

3.鼓膜穿刺抽液

麻醉后,以针尖斜面较短的 7 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或后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

4.咽鼓管吹张

可采用咽鼓管间接或直接吹张法及鼓膜按摩治疗,若耳痛较甚,鼓膜充血,或鼻塞涕多者,不宜进行咽鼓管吹张。

(三)健康指导

1.积极预防感冒。

2.早期积极治疗鼻炎或鼻窦炎。

3.掌握正确擤鼻方法,不宜用力过度。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耳内胀闷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总评分降低率≥83%。

好转:耳内胀闷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总评分降低率≥34%。

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总评分降低率<34%。

(二)评价方法

1.计分方法:根据分级量化评分标准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后填写评分记录并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 治疗后分别进行评分,根据分值改变判断治愈、好转、未愈。

声明:内容来源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编辑:竹叶

审核:虫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中医治疗耳胀(中医治疗耳胀耳闭)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