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出来面对社会正常吗(15岁出来社会到现在)15岁出来面对社会正常吗(15岁出来社会到现在)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15岁出来面对社会正常吗(15岁出来社会到现在)

15岁出来面对社会正常吗(15岁出来社会到现在)

1

2020年10月,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在上海举行。

受邀参加活动的都是科学领域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他们相互交流着各自的学术观点,现场一片热闹。

就在这时,一个15岁身着黑色正装的小女孩儿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她的“光环”甚至碾压了在场4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了焦点。

因为就在前不久,她刚刚攻破了一个全球数学家都为之挠头的难题——“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这个闲静少言却看上去比任何人都“有料”的小女孩儿名叫谈方琳,她是全场最年轻的科学家。

你可能不信,这样一个“天才少女”实际是在“放养”状态下成长的,父母几乎不管她的学习,也从不强迫她做任何事,这就令人难以置信了。

大会结束后,各大媒体争相采访谈方琳,想从中了解她的故事,却被她婉言谢绝,她说:别让我妈看见。

这是为什么呢?

2

2004年,谈方琳出生于上海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在大学任教。

孩子从小受父母影响,在父母悉心培养下学习能不好吗?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种事并不新鲜。如果你真这样以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谈方琳的成长当中,父母扮演的从不是什么严厉的角色,反而是朋友和玩伴。他们从始至终没有采取“揠苗助长”的手段,也从不给女儿施压。

但是,不施压不代表松懈对女儿的教育,而且他们深知教育和管束之间的区别,相比女儿能不能出类拔萃,能不能给他们争光而言,他们更在意女儿真正喜爱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关于夫妻二人是如何发现女儿对哪些领域感兴趣的,还得从他们的本职工作说起。

他们都是大学老师,在家休息时基本也是各种查阅资料、研究数学公式、做选题、备课、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谈方琳天天围着他们转悠,很早就接触到了数学。

渐渐地,他们发现女儿总是围着数学教材转悠,还有模有样地写写画画,那股子认真劲儿别提多可爱了。

夫妻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发掘一下女儿的兴趣爱好,教她学数学。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谈方琳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入学没多久,老师们就发现了她的与众不同。别的小孩儿视学习为讨好家长的任务,谈方琳是真的喜欢学习,尤其是喜欢数学。

当时他们班上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不爱学,这些在谈方琳看来简直就是玩儿通关游戏,饶有兴致。回到家中,她会缠着父母陪她一起研究。

也许她在数学领域真的有天赋,父母发现这一点后,索性顺其自然,带着女儿一起学数学,教女儿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亲子关系,还温习了基础数学知识,权当是换换脑子休息一下。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聊动画片、玩具、零食、好看的花花世界,每每考试成绩不尽人意,就想方设法蒙混过关。

相比谈方琳就完全不一样,她对数学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境界,父母都拽不住她了。

这样一个天生优秀的孩子,也并非样样精通。

她的整体成绩排名在班上处于上游,但多半都要归功于数学成绩的加持,其他科目成绩并没有太好,也就是说,她存在偏科的问题。

有几次期末考试,她的总成绩并不理想,只有数学坚挺,这让年幼的谈方琳压力很大,不知道回家后要怎么跟父母解释。

可到最后,父母的宽容、理解、关心和正向引导总能让她从短暂的失落中走出来,把眼光放在长远的学习目标当中,争取下次考好。

不得不承认效果真的很好,谈方琳其他科目的成绩后来慢慢赶上来了,同时她的数学也从没有落下过,一如既往地优秀。

再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父母的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没有依靠任何人际关系,是个名副其实的实力派。

也许按照“惯例”,一个“文曲星”的故事就该走到顶点,并且再向前进就是“下山路”了,加上十三四岁的年纪正处于叛逆期,可能“堕落”起来更顺理成章。

谈方琳的青春期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她的父母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3

谈方琳上初中之后,并没有被周遭的花花世界所吸引,对于很多同龄人看来很新鲜的事在她眼中变得没有意义,她的最爱依然是数学,从未改变。

可她在同学当中从不趾高气扬,从不眼高于顶,也从不轻视别人,她很谦虚、亲和力很强,所以在班级中的人缘一直很好。

她身上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独特气质,却并不会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一点对于很多成年人而言都很难做到,更何况她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

谈方琳能接触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研究课题也越发高深,很快地,教材、读物、试卷上的题目在她看来都不叫事儿了,随便一考,很难不满分。

普通题目提不起她的精神,她开始涉猎奥数,研究那些在很多老师看来都很烧脑的题目。

可奇怪的是,她研究了奥数却从不去参赛,她的理由让大人们听了瞠目结舌:参加竞赛获得成绩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而已,炫技没有实际意义,研究才有意义。

当人们还在为她的淡泊名利拖住“惊掉的下巴”时,她已经悄无声息地把手伸到了高等数学领域,她已经在数学的世界彻底放飞自我了。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学完高等数学等着将来以后保送大学就可以了?不,这还远远不够。

谈方琳还是个初中生,却为了研究国外顶尖数学杂志上的疑难问题拼命学习英语了。

大家知道学习英语需要很强的自律和毅力,过程很辛苦,可这在谈方琳看来都不在话下,只要能让她看懂更多的国际资料,别说学英语,需要掌握什么技术她就一定会去潜心钻研。

谈方琳在数学领域的进步实在是太快了,快到令父亲震惊。

她的父亲本就是一个大学教授,在专业领域也是出过成绩并且小有名气的人物,可他已然辅导不了自己的女儿了,甚至有时候女儿提问的问题他连听都听不懂。

这可是令人始料未及的,那怎么办?

不久后,谈方琳的父亲请来了一位专业同事为她做一对一培训,并且一有机会就带她一起出席一些重要的会议,感受一下高级学者云集的气氛。

可女儿从不在乎什么气氛不气氛,她只专注于这些大人讨论的数学研究方面的问题。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谈方琳的存在,可能认为她是无人照料所以才跟父亲来的。

然而一颗随时都有可能被点爆的心怎么可能允许谈方琳永远默默无闻?

有一天,她在翻阅《美国数学月刊》时撇到一篇文章,文章中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深深吸引了她的目光,那便是“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

这样一个题目从一千多年以前首次被提出直到被谈方琳得知,曾有无数世界顶级数学家“缴械投降”。即使谈方琳再有天赋,再是个“神童”,一时半会儿也别想征服它了。

可她偏偏喜欢这种空前的挑战。她把自己关进了房间里,开始了夜以继日地研究。

期间,她翻阅了不计其数的刊物、图书、学术论文,吃透了大量的资料,一些专有名词太难了,她还要抱着外语字典随查随研究。

父母没有多加干涉她的研究,只是十分担心她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熬到这种程度,怕是连大人都承受不了的。可谈方琳的心中只有课题研究,并不关注别的。

终于,她在经过了无数次精算、推演,经历过无数次失败重来之后,攻破了这个世界难题,“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已经不再神秘!

一夜之间,她的名字轰动了全球,无数顶尖数学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了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可能你会问了,这总能到达她的“顶点”了吧?接下来的人生是不是“躺着”过就行了?

4

谈方琳攻克了这个数学难题之后,各种荣誉、奖项和机会源源不断。

她获得了“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参加过两届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举办的青年论坛,此外,很多中科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也纷纷邀请她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2020年10月,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在上海举行。现场有4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拉斯克奖、沃尔夫奖等其它顶级科学大奖的获得者,阵容非常强大。

谈方琳身穿一件黑色西装,稚嫩的脸庞淡定从容,与人交流起来一点都不怯场。

大会结束后,各大媒体争先恐后地抢着采访谈方琳,她只接受了其中少数几个采访便转身离开。

后来,央视也邀请过她,但她表示,父母从小教育她低调行事,不追名逐利,如果妈妈看到她出现在电视上,一定会不满意的。

其实大家明白,她只是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研究上,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关注她,而这样俏皮又高情商的婉言谢绝,恰好体现出她非比寻常的境界。

有人觉得“天才”是个偶然,有人觉得“神童”是违背自然法则,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看。

诚如谈方琳的经历,她从小没有受过太多管束,父母只是沿着她感兴趣的方向给予她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当她遇到挫折和难题时,能够竭尽所能一起想办法解决。

父母为她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她足够的陪伴、信任与支持,这些反而才是促成她走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有人说: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今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72个六一儿童节了,在此祝福天下所有走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孩子们,能够拥有同样美好、励志的童年,并且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活出自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15岁出来面对社会正常吗(15岁出来社会到现在)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