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萎缩的治疗(肺萎缩如何治疗)肺萎缩的治疗(肺萎缩如何治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肺萎缩的治疗(肺萎缩如何治疗)

肺萎缩的治疗(肺萎缩如何治疗)

关于新冠肺炎,这几天有两个重磅“首例”非常值得关注: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报告。

不得不说,完成这两个“首例”的团队都冒了非常大的风险,在更高病毒浓度的环境下进行探索,与病毒搏斗,为一线救治传递更多医学参考和经验,非常值得敬佩!

两个“首例”都披露了哪些重要信息?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两个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了公众所关切的一些问题。

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肺已萎缩成豆腐干样”

2月29日,“我国肺移植第一人”、著名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教授团队历经5个小时在江苏无锡成功进行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

肺移植患者的情况

男,59岁,1月23日发病,1月26日确诊COVID-19,2月7日气管插管,2月22日ECMO,2月24日转至无锡市传染病医院,病人经气管插管加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和药物治疗后,连续核酸检测呈阴性,但双肺功能已严重受损且不可逆。

记者:新冠肺炎患者要进行肺移植的医学指征有哪些?首例新冠肺炎肺移植患者手术前的情况怎么样?

陈静瑜:一是病人经呼吸机加上ECMO维持,双肺呼吸衰竭不可逆;二是核酸检测连续多次呈阴性;三是其他脏器功能基本正常,全身状况能够承受肺移植手术。

在做肺移植手术之前这个病人已经通过呼吸机和ECMO维持了其他器官正常,但是他的肺已经是晚期的状态,肺纤维化,而且萎缩成了一个豆腐干一样了,所以才进行肺移植的。

还有一个状况就是在2月28日,患者因为右侧病肺内持续出血,量估计有2500ml,患者出血性休克已在濒死状况,29日这个患者幸运地等到外省脑死亡病人爱心捐献肺源,我们团队才可以奋力一博。

记者:您提到进行肺移植需要核酸检测连续多次呈阴性,原因是什么?这个首例肺移植的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多少次核酸检测?

陈静瑜:这个病人连续五天的核酸检测都是阴性才做的手术。

新冠病毒是一个呼吸道传染的病毒,传染性特别强。大家对这个病毒的研究和认识都不够。但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对新冠病毒进行核酸检测呈阳性意味着病毒在体内还是活动期。

所以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个手术,从医护人员安全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患者是没有传染性,最好连续几天检测核酸结果都是阴性了,这样的话相对还是比较安全的。

但是核酸检测阴性也不能够排除手术要摘下来的病肺里面没有病毒存在,所以我们在做手术时需要做严格的防护,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

记者: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与其他疾病导致需要肺移植的患者,在后续的康复治疗上有哪些异同?康复难度会不会更大?

陈静瑜:这个患者的肺移植后的康复之路肯定比别的普通肺纤维化的病人要长,因为他前期受的磨难太多了,他的免疫功能是很低的,康复时间肯定比别人长。而且可能会有别的意外我们都不知道,所以这个手术是一个探索性的手术。

记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个探索性手术?

陈静瑜:因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死亡率太高了。目前装了呼吸机加上ECMO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很低。我们团队冒了很大的风险来做这个手术,实际上就是为危重症的病人和濒临死亡的病人,给他们一个生的希望。

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这个案例能够得到一些经验,就像做尸体解剖是一样的道理。跟尸体解剖相比较的话,我觉得这个手术更有意义,因为尸体解剖是患者死后去看,而我们不仅要去拯救患者的生命,同时也可以从他病肺上能够得到对疾病的认识。

记者:对于进行手术的医护人员来说,进行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术的风险有多大?在首例患者的手术中遇到了哪些难题?

陈静瑜:风险很大,我不知道患者的肺里面是不是含残留的病毒,病毒是否有活性、有传染性,所以我们在全套武装防护条件下来做这个手术,对医生来说心理压力很大。

在操作上也更困难,团队之间不好讲话,眼神又没交流,基本上大家出一身汗,五六个小时下来,只能靠团队紧密的配合,大家相互之间长期达成的一个默契,才能把这个手术做下来。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报告"肺已经不是肺了"

从2月中旬开始,在国家法律政策的允许下,我国开始陆续进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遗体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报告公布。主持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的是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刘良及其团队。

刘良教授称,新冠肺炎的病变与SARS有类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点。从目前的病理结果来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他认为这是临床治疗需要警惕的地方。

逝者样本的情况

男,85岁,2020年1月某日以“多发性脑梗死”入院。入院时无发热、咳嗽等症状。入院10天后出现喉咙发痒及发热,入院后第13天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入院后28天死亡,临床死亡原因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衰竭”,死亡前3天,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0%~80%。

刘良:它是很黏稠的,像糨糊一样的液体附着在上面。这个东西可能反映出这个人在早期的时候,他的分泌物是黏稠的,不像我们平常的感冒、病毒感染是流清鼻涕、流水,我们叫卡他(症状),不是这样会反映一个什么情况,它又在深部的气道里面,出现黏液成份,这种成份,如果我们在治疗上不去针对性地做处理的话,可能起了反作用。

记者:这个如果不把遗体打开的话,是永远不知道的?

刘良:不知道。

记者:那您在现场,给您短促的时间里面,您能够看的是什么?观察到了什么?

刘良:我可以看见整个肺的颜色,是不是跟正常的肺一样,它的质地摸上去可以感觉到,然后我还可以挤一挤这个肺,(看看)里面有没有东西出来。

记者:这些信息对于后期......

刘良:非常重要。比如说我们正常的肺,它握上去感觉像一个海绵、它含气,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肺一摸上去不是这个感觉,这个肺已经不是肺了,它是一个“实变”了,(肺)里面被别的东西取代了。

记者:您的这种感受有多重要?

刘良:这种感受,如果你不去体验的话,你根本就没办法跟(医生)说,医生也不知道这个里面(什么情况),到底肺是石头样的改变,还是一个软的,那个白肺是什么东西,是(像一块大理石那样硬),还是(像一块木头那样硬),还是(像一块软木那样硬)。

记者:那您捕捉到、收集到的这些信息,会给一线的医生带来一些什么?

刘良:他至少知道哪个地方有狙击手了,那我就要把狙击手干掉。治疗要有针对性,如果很密集的话,派炮手过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病变的地方如果是怕水的兵,我就把水搞过去,你怕火我就把火搞过去,看这个病变是什么样的,有针对性地治疗才行。否则的话比如说通气,通到最后没用了,它路上是堵塞的,就像路被堵掉了,你还派汽车去那没用,得赶快把这个道路松开。

刘良:一个是在里面空气很闷,第二个你不知道这个遗体暴露出来,它会有多大(浓度)的病毒散发出来。

记者:这个跟时间有关吗?

刘良:有关。时间越久,它暴露出来的病毒浓度越大,我们就相当于在核辐射最核心的地方了。

记者:您恐惧吗?因为这个东西避之不及,但是您要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而且都是已经走了的这些病人,应当说他身体里面是很多很多的(病毒),对吧?

刘良:对,还是恐惧,不恐惧是假的。虽然我以前解剖过SARS遗体,也解剖过艾滋病遗体,但是都是别人已经做过的情况下。(这个)你做了以后14天之内什么情况不知道,都不知道它的空气气溶胶(传播)到底会不会发生,所以这个是很冒险的事情。这三例相当于世界上第一次做这个事。

记者:那为什么还要去争这个,去当这个第一?

刘良:总得有人去做这个。在世界级的这种大灾之前,如果我们不在里面起点作用的话,我们就是羞愧的这种心理。

记者:我们打个比方,现在就是医生在和这个病毒在较量,那么您这个角色是侦察兵的角色吗?

刘良:对,我们就想抓一个舌头回来,抓回来以后,让各种人去审讯你的番号、你的兵种。

记者:就是您是逮俘虏去了。

刘良:对。就是需要过一个封锁线,蹚地雷过去,然后再把人带回来,大家都不过去的话,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在那,藏了什么东西在那,所以必须要有人冒险。我们就策划了好多方案,谁进去?年龄大的进去还是年龄轻的进去?

记者:那在这个方案里面,您是属于先上的那一批,还是后上的一批?

刘良:在原来的方案里面是我上,还有两个年长的上。但是这一次一看这个疾病,这个肺炎它欺负老人,很多走的人都是老人。所以当时的方案就是调整一下,我们说让年轻人上。然后我们老人当当助手,就在旁边打杂。但是真正到了第一个的时候,我们又改主意了,进去的就是两个老的在上面做,找了个年轻人在旁边打杂。

记者:为什么要改主意?

刘良:毕竟他们没有经验,这个上面万一要出什么事了,那只能就往里面冲。

记者:那要出问题?

刘良:出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的,这里面实际上恐慌的事情还是要保护其他人。


编辑|任君飞 责编|黎晓心

来源|澎湃新闻 央视新闻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肺萎缩的治疗(肺萎缩如何治疗)
分享到: 更多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