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生活为未来打好基础(为将来打好基础)正常生活为未来打好基础(为将来打好基础)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正常生活为未来打好基础(为将来打好基础)

正常生活为未来打好基础(为将来打好基础)

校长名片

李惠,中共武汉市第十四届党代表、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卓越校长、荆楚教育名家、湖北省骨干教师

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从建校起就带有“光谷”色彩。学校2014年建校,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3500余名学生的“家门口的好学校”。目前是湖北省综合实力百强学校、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创新办学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和熏陶学生。

新建的学校,必须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光谷第十五小学人坚信,只要放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无论学校多么“年轻”,都能寻找到学校文化的根基,都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画出最美丽的图画。

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校长李惠和孩子们一起玩皮影。

■ 艺创:在科技与艺术的连接处

从小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的意识与精神,是时代发展赋予光谷第十五小学的教育使命。瞄准“点燃科技之光,奔向艺术之谷”的办学愿景,致力于“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学校文化内生发展,我们需要载体,寻找可行方案。

“可以从陶艺做起,这符合儿童‘爱玩’的特点。”“汉绣是武汉本地文化特色,推广起来比较容易,学生的参与面广。”“还有没有比这两个更好的项目呢?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办公会上大家讨论热烈。

寻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消息在校园传开。孝感云梦籍的彭倩老师很快向学校推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秦礼刚老先生。事不宜迟,学校马上派人去云梦诚请秦老先生。秦老先生满口答应了学校的请求,“我们一起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皮影戏课程一下就吸引了全校的学生,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皮影教室里,孩子们认真地制作皮影,他们先在卡纸上绘制出自己心中的皮影形象,再蒙上玻璃纸开始镂刻。指导老师不时给学生们介绍镂刻的手法、皮影人物关节的连接技巧和装竿技术细节等。

孩子们从制作、操作和演出皮影戏一步步学起,乐在其中。原本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郁闷的小辰同学,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学会了让皮影人物走路、翻身、翻跟斗、吞咽、张嘴、捋头发、一人操纵两个皮影人物等“绝活”,成为全校皮影表演最棒的学生。皮影戏《龙宫借宝》在北京获奖,小辰作为主演上台领奖时说:“皮影让我找到了自信,学习成绩提高了,朋友也多了,连爸妈看我的眼神都变了。”

为了让皮影这门古老的艺术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学校全力构建智能皮影特色课程,结合现代创客元素编程、激光雕刻等,让孩子们成为新时代皮影传承人。

在光谷第十五小学,每个孩子都会玩皮影,学校每学期还有皮影节,一出出反映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趣事、囧事的皮影戏接连上演,让全校孩子们都沉浸在“皮影狂欢”中。学校开发的智能皮影戏将传统皮影与微电子技术、物理机械运动相结合,使皮影人物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按照编程做出相应动作,并同步伴以音乐唱腔,实现了古典融于现代、艺术嫁接科技的演出形式。

■ 科创:在“教”和“育”的转换处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学习使用温度计。”文雅端庄的科学课教师刘红霞走上讲台,迅速吸引住学生们的目光。科学课是一门很难教授的学科,不仅因为在学生和家长的眼中它是“副科”,而且因为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求知精神。刘红霞老师的课颇具特色,她讲得很少,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让学生上台展示等方式,留给学生充分的课堂学习时间。

培养学生的科创精神,仅靠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学校举办的科技节上,科技现场制作大比拼活动精彩纷呈。围绕同一个命题“桥”的制作,各年级推荐6名学生集体秀了一把创意。

“我们分头查资料,然后一起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最中意的桥吧!”“我们让小艾同学作为组长领导我们推进每一步。”看得出来,同学们意识到了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经过查资料和梳理,虽然我们意见还有分歧,但一致决定建造拱桥,那我们分工开始吧。”小白综合大家的意见,画出了拱桥的工程设计图。小崔、小邓、小鄂、小傅同学分别负责选材料、裁剪和组装、上色……

拱桥初具雏形,组长小艾问大家:“我们的拱桥可不可以做得更好,更有创意?”6位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达成一致,“回去再进一步完善,希望能造出最符合我们期望的拱桥”。

建桥项目重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领导力、作计划的能力以及执行项目的能力,这也是他们在愉悦氛围中去寻求主动成长的过程。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创造着惊喜。

学校提出创艺教育理念,其目的并不是在小学段培养出科学家和艺术家。小学教育更多的是立足长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基础,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艺术素养。学校开发的三大项目九个类别的“1+N”科创课程并非单独叠加的课程,而是成为学生应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学科课程知识的重要实践场景。教师并不是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孩子们知识上,而是充分引导孩子们去“学”,在学的过程中“育”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变革催生了独具特色的从“教”转向“育”的科创课程,即从简单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主成长转变,让今天的科创课程为学生的明天发展做准备。快速变革的时代,教育者需要超越“知识的搬运工”这一角色属性,突破自身视野、格局的局限,放眼校园之外的广阔真实世界,把最新、最有价值、最令人兴奋的前沿信息引入教学过程,致力于让每一节课增强学生对学习和探索、创造的渴望。

科创就像一颗种子,撒下去,科学精神就会悄然长出来。

■ 育创:在成长和发展的升华处

在学校的愿景墙中间,悬挂的是学校教师的全家福——戴着鲜艳红领巾的集体照,墙两侧分别是“做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标语,以及我们每月在学生调研中得出的“我最喜欢的老师”的关键词——“公平”“耐心”“认真”“有趣”。

学生有成长的需求,亦有发展的愿望。我们希望光谷第十五小学的每一名教师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伙伴们一起以至真至美的姿态亲近学生、成就学生。

在学生中进行调研,其实是邀请学生参与师德评价,对教师规范日常教学行为、主动关爱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回想起建校初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全体教师大会上,老师们一度不能接受来自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在公布了学生第一次反馈的结果时,老师们公开质疑:“搞这个调研干吗?哪个教师不是认真地在工作?”“在学生中做调研,肯定片面呀!”

一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也应该是受学校肯定的老师,二者之间没有矛盾。“调研风波”过后,老师们思想通了,更加投入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学校顺势组织了“畅玩西游”学科考评活动,让老师们脑洞大开,穷尽所能;让孩子们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老师们将学科知识点全部融入到“西游”闯关游戏中。“称霸花果山”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在认识动植物、拼乐高和七巧板中体验科学的奥秘;“三打白骨精”是体育老师的训练场,孩子们在跑、跳、投中完成除妖任务;“玩转龙宫”里,学生们操作皮影猴,有声有色地表演故事情节;“漫游天宫”考查学生行为习惯及文明礼仪知识;“唱响西游”则是检测孩子们对本学期规定音乐课曲目的演唱熟练度。

创新而适切的教学设计背后,是光谷第十五小学知识观、教学过程观、教学评价观、教育质量观的更新,更是“育”创的生动实践。教师在助学中“育”创:更多地从台前隐退幕后,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从主体变为主导,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适时引导;变牵引为牵手,与学生一起携手共进。

育创,创设出“好玩、烧脑、育心”的情境,让教与学从此不再枯燥。伴随着学生成长,教师自己也在成长。

(文/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校长 李惠)

【编辑:张文辉】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正常生活为未来打好基础(为将来打好基础)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