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济的人脑子是不是都不太正常(济慈是个怎么样的人)做慈济的人脑子是不是都不太正常(济慈是个怎么样的人)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做慈济的人脑子是不是都不太正常(济慈是个怎么样的人)

做慈济的人脑子是不是都不太正常(济慈是个怎么样的人)

11月22-23日,何日生教授应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之邀约,在2019年会“法无定法 道有其道:基金会组织文化建设”的平行论坛上,于福州福建会堂四层厦门厅发表一场专题讲座,通过不同议题的交会,与其他嘉宾一起深入探讨基金会如何高质量的发展之道。

付出无所求 付出还要感恩

很感恩今天给我30分钟的时间,以公益组织的一些思想和组织类型为题,来分享个人近期的研究。


以慈济为例,我想大家都知道,彼得·德鲁克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并认为这种组织是理念的倡议者、实践者与受益者,慈济同样也是以信念作为核心的团体。2009年哈佛大学李奥纳教授专访慈济与创办人证严上人,开始作慈济个案研究。

2011年,他正式邀请我赴哈佛大学商学院演讲,他认为慈济创始人证严上人是以价值与人格为领导;慈济能够全球化的要素在于「以信念为核心」、「以爱为管理」,所以能够成功地扩展到全球98个国家。所以他特别希望能够把这样的观念带给商学院的学生们,那一场演讲获得哈佛师生的热烈回馈。他们不禁思考,这样的NGO组织精神,是否能运用到企业之中?李奥纳教授课后跟我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生都是未来企业的重要栋梁,从来没有听过类似这方面的课程,他就是要他们学习不同于以竞争、利益为体系的传统价值观。李奥纳教授还全程录下我的演讲,作为每一学期慈济个案研究的教材。

慈济现在在全球大概一百个国家地区开展,有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环保等各种不同的活动,捐款会员大约是一千万人以上,志愿者超过两百万。能够做到这样规模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守住组织的核心文化信念。基本上的概念是付出无所求,付出还要感恩。为什么付出还要感恩?因为佛教思想告诉你世界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的,那么他跟我就没有分别,这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信念为核心的背后,有一个宏大的佛教思想在支撑,它建构了一个从信念到思想的完整结构体系。

慈济的理念很简单,就是说世界有恶,但是我们行善都来不及了,所以要消灭恶,不是打击恶,而是扩大善;消灭贫,不是打击富,而是扩大爱,完全用正面的方法引导每个人投入慈善,所以付出无所求,付出还要感恩,所以被帮助的人也会被感动。

信念的传递 在行动中体现

这个信念是怎么传递的?不止是慈济的思想,更多的是在行动中体现,这就是所谓的「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当人的思想与行为不相称的时候,人们会自动调整思想以符合行为模式。换句话说,如果是错误的行为,你的脑子也会合理化。行动改变思想,一旦开始行动,就会逐渐强化自我善行,所以去引导他人做正确的行为是很重要的。慈济是在行动中改变。我在哈佛大学讲课的时候,第一个说的就是∶慈济不是由思想改变行动,而是通过行动改变思想。很多人一开始压根儿不想做慈善,可是做完之后很欢喜,原来付出无所求这么欢喜。

所以各位,想要作慈善,不止是我有好心,我一直跟你劝说而已,那个没有用,你要创造一个情境让他参与,参与后他的信念就会浮现出来,特别是对于社会化的成人,你很难改变他既定的想法。有些电视评论节目,双方常常针对一个立场争论不休,观众也边看边骂,这种对立,越吵越严重,越看越生气,冲突越来越大,根本不会接受彼此的观点。所以除非让人进入到那个情境,看到一场大灾难,这么多人的财产、生命都不见了,感受到原来这是苦,原来你讲的人生无常是真的,心态就改变了。

从自己做起 作到旁人都感动

所以证严上人说「做就对了」,对的事去做,做就对了。证严上人以价值为领导的特质有三:以爱为管理,以戒为制度,以及感恩尊重爱。捐赠给慈济是给众生,不是给个人,所以在慈济创造的是一个家的感觉,就是每个人到慈济有爱。但是有爱不够,要守戒律,所以必须自我要求,以戒做制度。最后要感恩,你不能老指责别人,你要感恩。以爱为管理,要守好每个人的戒律,但是要感恩、要尊重。

创造一个比较和谐、善的环境,必须要以身作则。从早年到现在,志工到各地都是自掏腰包、自付旅费,所以慈济长期以来的行政成本相对是比较低的。为什么?因为证严上人自己就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亲自去关爱、去肤慰贫困的人民,所得来的捐赠,全部用在救济他人身上,影响了志工到各地去赈灾、去作慈善都秉持著这样的精神。

像医院志工陪伴病人,启发了理念与价值,也影响了医生等等专业护理人员,将爱、利他以及慈悲传递了出去。医生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学习志工一样地去爱病人,你们看这张义诊照片,是慈济医院的院长,他抱着这个孩子的样子,充满了慈悲与爱。所以,信念是靠人和人的传递,先从自己以身作则,做到让旁边的人都感动,从志工跟随,到专业医生也跟随。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来看,人是透过他人之行为模式,学习并建立观念。观念的建造,是来自我们真实的实践并经历了该项观念。他认为孩童的发展里面,最靠近他的人影响他最深,所以母亲对孩子很重要,因为她影响你最深。好的母亲就有好的孩子,好孩子多半是母亲教出来的。这就是慈济的发展模式。很多人问我说慈济的模式可以复制吗?我认为可以,很简单,就是从你自己做起。有人问,你可不可以写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标准操作流程是假的,它放在那儿,不能被实践,真正被实践的是你这个人。

以爱赋能 受助者转化为施者

受助者也是,你感恩他、启发他,他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菲律宾受到大自然的灾害,本来要废城了,我们除了发放物资以外,并运用以工代赈的模式,鼓励当地的灾民一起重建家园,用自己的双手整理家园,最后一天来了15000人,19天把城市完全清理干净,让满目疮痍的城市浴火重生,欣欣向荣。

以爱赋能,让受助者转化为施者,怎么做到?就是用爱,用付出无所求,感恩心付出,你不止是帮助到志工,你还可以启发受助者,施和受是平等的。这样一个信念跨越了宗教、种族和文化。

这张图片是志工协助重度白内障的孙淼爷爷前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他孤独一个人已经很多年了,连家人都不见了,我们给他做检查,给他剪头发,最后他眼睛看见了,我们还为他办了一个大的派对,全村人都出现了,现在他也做志工,不只参与了慈济冬令发放,还在岁末祝福时,捐出身上仅有的400元。

这就是爱的循环,你付出无所求,付出还感恩,就能创造爱的循环,这是一个以信念为核心,从利他到度己的力量。信念让人去体现,所以产生人格的力量,然后影响到志业和专业,跟著一起作,这就是一个志业的信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做慈济的人脑子是不是都不太正常(济慈是个怎么样的人)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