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酱块子掰开是什么样的(酱块子为什么裂)正常的酱块子掰开是什么样的(酱块子为什么裂)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正常的酱块子掰开是什么样的(酱块子为什么裂)

正常的酱块子掰开是什么样的(酱块子为什么裂)

作者刘亚学

作者简介:刘亚学,吉林省松原市人,家住长春市。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创作出版文学作品自选集一部;散文集二部;诗歌集一部;长篇小说二部。此外,在省内外纸媒和微刊上偶有文学作品发表。

作者:刘亚学

东北人不怕咸,许多人齁酱。蘸酱菜是一道受人喜爱的菜肴,家家离不开大酱,就连儿童歌谣都有关于大酱的表述,云:呜哇嘡,呜哇嘡,娶个媳妇盖酱缸。

制作大酱的工艺是有传承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豆瓣酱,一种是面酱。豆瓣酱的做法是,先将大豆泡好,待膨大以后下锅烀熟,搥碎,团成酱块子,放置在背阴处慢慢发酵。做酱块子一般在冬天,不急于发酵,差不多有半年的过程。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到,农家便开始下大酱了。把酱块子掰开、砸碎,放进盛满盐水的酱缸里进一步发酵。标准的酱块子是块心里呈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感官上花花溜溜的样子。将酱缸放在窗前容易采光之处,用大菜墩或者结实的缸盖盖严,定期定时打开,尤其是天清气朗的时候,要及时打开缸盖晒酱。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好一个木制的酱耙子,一有时间就用它搅拌,打耙的作用一是可将上面的沫子捞出扔掉,二是可使豆瓣酱发酵均匀,不出现结块,使其变得细发。直到豆瓣酱颜色呈深黄色,闻着略有臭味,吃着又香又咸的时候,豆瓣酱的制作才算成功。

资料图片

野菜蘸豆瓣酱,就着玉米面大饼子吃,堪称美味佳肴。婆婆丁、曲麻菜、水荠菜等野菜蘸豆瓣酱最对庄最合路,野菜的苦味没了,真是满口的香啊!

面酱的制作工艺与豆瓣酱大同小异。先把大豆在铁锅里炒熟,然后磨成面子。早些年没有磨面机械,用石磨去磨或用碾子压,再用粗眼筛子筛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家乡那旮沓就彻底淘汰了石碾石磨,采用机械磨米磨面了。大豆面子磨好了,需要加适量的水和好,团成酱块子,同豆瓣酱酱块子一样,置于阴凉干燥处慢慢发酵。经过一冬天的静止,到了翌年春上下酱。面酱的通称叫盘酱,这种叫法不知何种来由,莫非吃的时候用盘子装盛?这是哥德巴赫猜想吗?找不到确切的依据。面酱的发酵过程同于豆瓣酱。制成的面酱颜色发黑,可能与锅炒大有关系。吃起来感觉没有豆瓣酱香咸,但是没有微臭的味道,很容易被人接受。

资料图片

说来下大酱有不少奇闻意趣。在炎热夏季,打开酱缸晒酱的时候,难免有苍蝇光顾,成群的蝇子小姐趴在酱缸的里壁或者酱的表面吮吸着营养物质,吃得脑满肠肥。这还不算,它们还在这里生儿育女,将蝇卵产在里面,孵化成蛆虫。见此情景,母亲将大蛆拣了出来,铁锅里放少许豆油,将大蛆油炸,做熟了就给我吃。记得当时能有五六岁吧,吃起来糊香糊香的,感到特别过瘾。在那艰难困苦年代,能够吃到昆虫食品,也是偏得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了城市,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立了集体户。七队集体户离我家最近,出于好奇心,一有闲暇时间我就到集体户看知青,觉得他们来自城镇,与农村人有许多不同。要在农村扎根落户,必须适应农村生活,他们也学着农村人下大酱。在贫下中农大妈的帮助下,下大酱取得了成功。在他们欢欣鼓舞的时候,有一只社员家的大公鸡被惊吓得短距离飞了起来,恰巧飞进酱缸里。户长慌忙打捞,大公鸡满身面酱,被放走了。这面酱还能吃吗?知青们面面相觑,非常纠结。吃,不吃不行,城里人不能太矫情,不吃如何体现知青扎根农村闹革命的胸怀呢?

农村下大酱是一项传统工艺,据说被日本人偷去了,是大唐时期日本遣唐使即留学生偷去的,不知是真是假。值得庆幸的是,农村下大酱至今还在延续,因为人们的饮食习惯离不开大酱!



图片来自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正常的酱块子掰开是什么样的(酱块子为什么裂)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