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对正常人认知(颠覆对人的认知)颠覆对正常人认知(颠覆对人的认知)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颠覆对正常人认知(颠覆对人的认知)

颠覆对正常人认知(颠覆对人的认知)

郑也夫,北大社会系学教授,中国社会学家,郑先生也是中国开放以后最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社会学家,1982年他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硕士,1986年获得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并著有《吾国教育病理》《知识分子研究》《走出囚徒困境》等等颇具研究价值的书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如此厉害的人物,在2000年的时候读到了一本让他感到惊叹,之后还称之为奇书的书籍。他读完这本奇书感叹到,每个人的幸福感,实际上源于自身内心的秩序程度,幸福是如此的难能可贵,主要是自宇宙初创之时,就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而环境广袤无边,充斥着威胁人类生存的空洞与寒漠,一开始,周围就是充满危险的地方,相比较于人类,地球上其他的动物生命活动总是能配合实际的需要,因为它们的心灵只容纳环境中实际存在的并与它们切身相关、靠直觉判断的资讯。



郑先生指出:饥饿的狮子只注意能帮助它猎到羚羊的资讯,吃饱的狮子注意力则完全集中在正午温暖的阳光洒落身上的感觉...... 动物中除了人以外,都不会自作自受,它们的进化程度还不足以感受沮丧和绝望,只要没有外来的冲突干扰,它们就能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体验到人类称为心流的那种圆满。


能让郑先生得出如此让人感觉到受益匪浅的信息的这本奇书之名——正是《心流》。


心流这本书的作者名叫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1934年生于当时的南斯拉夫,也就是今天的克罗地亚,米哈里的生平成就也是非常优异,曾在1965年获得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在2000年同塞利格曼联合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甚至直接标志了积极心理学的问世。




米哈里在心流一书中指出,有三个核心思想需要被讨论并让世人得知,


第一个核心词是幸福,

第二个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

第三是精神熵。



米哈里详尽的在书中分析了并给予了大量有研究和汲取价值的夯实信息,他说道: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接收所有资讯。而很悲惨的是,他们并没有控制这些事物随意进出自己意识的能力。一位精神分裂患者曾如此对米哈里说道:事情太快地涌进来,我失去了控制,最终迷失。时至今日,我们不难从当今的新闻资讯当中看到许许多多让大部分人感到负面情绪的新闻,或者,正在屏幕前观看这期视频的你,日常生活是否很容易陷入各种不同的负面情绪无法自拔呢?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那么不妨看看米哈里和塞利格曼在面对如何对待外部悲观信息的问题上,给予的深度解答。


塞利格曼的看法是:不同的解释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命状态,我们继承了祖先悲观和过于谨慎地看待理解方式,因为在人类远古残酷的生存竞争环境中,这是非常必须的,但是我们现代人类的生活相比那遥远的时期,已经没有如此一般的烈性残酷生存环境,因此,我们看待外界事物的方式可以向乐观的方向调整,轻度悲观使我们在做事前三思而后行,然而大部分的时间我们处于乐观当中的话,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会有更大的益处。


米哈里的看法是:人们在生活中如果不得不面对大多数负面的信息,那你就必须找到一项能够长久凝聚自己注意力的活动,这样你面对众多信息的时候便有了轻重之别,甚至屏蔽掉许多没有价值的负面信息。


无论是米哈里还是塞利格曼的看法,他们的共性都是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如何理解这里的主观能动性呢?



我认为,米哈里在这里说到的找到长久凝聚自己注意力的活动,除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想到的沉浸于现代式的电子游戏这种并不是最有价值的选项之外,我们还应该更好地利用好这样宝贵的时间,来做一些对我们的人生发展更有利的事情之上,当下,人们确实会时时刻刻被各种碎片化信息包裹着,而这些碎片化信息也正在越来越走向极端,毕竟,越是极端的信息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得到传播。因此不被信息左右自己,而是自己主动去其糟粕并有足够的心智应对,以更好地提升人生的价值才是正确的解释方式。这里的主观能动性指的就是自己主动对待,而非被动随波逐流。


如果我问你,给你足够多的金钱,你是否就会变得幸福呢?毫无疑问,我想绝大多数的人们给出的答案一定是非常肯定的,毕竟,有钱人的生活随便想想都肯定是极为快乐的。然而积极心理学奠定者,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却断然否定了,米哈里认为金钱不会让人感到幸福,并且,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也认同米哈里的这个看法。



但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肯定会提出质疑,这怎么可能呢?金钱能让人幸福那是必然的呀,然而米哈里甚至直接否定了人们人生的追求是在幸福这个目标上的看法,我想你可以理解有时候幸福是能够让人们毫不犹豫的将其置换到昨天金钱还依旧占据的那个位置上,但是,米哈里却如此告诉人们真相,他说道:幸福根本不是人们人生理当追求的目标,这到底怎么回事呢?无论你心中有多少疑问,甚至质疑,我想在这位的确具有不小实力的心理学家面前,不妨让我们怀以谦虚的姿态,继续随他一起看看他会分享怎样不可思议的信息。


米哈里认为:第二级别思考的人们会以为如果自己曾经触碰过幸福,幸福的位置将会比金钱更重要,对于这样一些人来说,幸福才是人生理当直奔的主题,而金钱只是奔向这个目标的工具,然而我将要告诉你,这听起来头头是道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米哈里在自己撰写的这本名为心流的书籍中,引用了一位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也纳第三代心理治疗学派名维克多·弗兰克的心理学者的话语说道:幸福根本不是作为目标浮现在人们的追求面前,而只不过表现为目标即达的某种附带现象,幸福只是一个副产品,然而在神经官能患者那里,这种原初的追求似乎都被扭曲为对幸福的一种直接性追求,扭曲为快乐的意志...快乐成为了注意力的唯一内容和对象,然而神经官能患者在多大程度上纠缠于快乐意志当中,他便在多大程度上让快乐的根据从眼皮底下溜走,之后,快乐的效应也不再会出现。



在这一段非常具有重复阅读并且具有深刻意义的来自维克多·弗兰克心理学者的重要信息引导下,米哈里开始在这本书中深度探讨证明幸福并不是人生直奔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米哈里继续说道,幸福是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到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开始充满了秩序并且安宁的状态。这个状态称之为幸福,如此忘我的过程便称之为心流,而我们真正追求的,是心流。


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相比于金钱,人类更本质的追求是不是感官享乐?米哈里回答道:感官的享乐片刻便转瞬即逝,寻求快乐是基因为了物种延续而设定的一种奖励机制,其目的与个人利益既得无关,进食会快乐是机制为了确保身体得到充足的营养,性爱的快乐则是刻在物种深层基因当中为了生殖繁衍延续种族长河的手段,他们具有的实用价值不可否认,然而实际上,这些都只是人们看不见也难以感知到的基因的布局,对于人类本身来说,如果无法抗拒食物或酒精的诱惑,或无时无刻都欲念缠身的人,那人们就无法自由的控制内在的心灵,但是跟随基因的反应,享受自然的乐趣并非是一种罪过,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应该是认清事实的真相。



郑也夫教授在读完这本他不得不称之为奇书的书籍后感叹地写到了如下非常具有重量的信息,郑教授如此写道:


人类有一个超大的意识系统。意识系统需要秩序,其无序时人们会焦虑、烦躁。生理欲望需要满足。但无论欲望满足上是欠缺、适当还是过度,都与意识系统中缺少足够的秩序相关联。

在英文中,well being就是我们中文幸福的意思,我们也可以译为好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要兼顾生理满足和精神系统中的秩序,而后者要如何获得,就是米哈里心理学教授写出这本《心流》的目的所在,米哈里不是从寻常视角去讨论内心的秩序,而是从大自然秩序的起点开讲,即熵与反熵。


郑教授在这里说到的熵与反熵是什么呢?熵一词来自物理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熵的值越大,系统就越无序;而熵的值越小,系统就越有序。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事物最终会从「有序」走向「无序」,这表示熵的值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而反熵的意思是投入多但是释放出来的能量少,这样一种费力不讨好的现象在物理学中表现的形式就称为反熵。


并且,负熵与反熵的意思又是不同的,负熵的意思就是单纯的熵值减少,举个例子,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应该是熵增加的过程。然而物理学家薛定谔,发现了大自然中存在一个特例——这就是生命。


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并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薛定谔以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这个特例,而这就是“负熵”。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米哈里借助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他认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这就是一个精神熵熵增的过程,米哈里说,精神熵增是人类的常态,而精神负熵就是最优的体验,也就是米哈里所称之的“心流”。



如果你认真看到了这里,你会发现,这本书中的干货和知识的份量等级是绝对不容小觑的,但是我们已经说了10分钟左右了,那么心流的感觉到底是怎样的呢,米哈里的这本书中还会有多少其他刷新我们平常认知的专业科学研究观点呢?在下期视频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米哈里所谓的心流,你渴望获得这样对我们自身的心灵非常有益的知识干货吗,如果你想获得我所讲解的同一本书籍的正版内容,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立刻购买,我需要告诉你的是,本期视频内容甚至还未涉及到米哈里真正的正文内容,所以,我认为拥有这样一本沉甸甸知识含量的书籍,在午后时分的阳光下捧在手中阅读的感觉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那么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颠覆对正常人认知(颠覆对人的认知)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