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大学生一个人独来独往正常吗藏族大学生一个人独来独往正常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藏族大学生一个人独来独往正常吗

藏族大学生一个人独来独往正常吗()

最早做川藏线生意的波尔,看着318一天天火起来,心态反而从热闹中回归了平静。在他心底,318还是那条“比记忆还要长的路”,最美的,还是“朝圣者一般的孤独”。

对于波尔和丁涛这两位川藏骑行圈的“大神”来说,318已经不再是从前的318。

318国道是中国最长的国道,从上海黄浦区到日喀则全程5476公里,其中,1954年建成的川藏线是最精华的一段,景色绚烂,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从前的318国道川藏线,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事情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变化,那一年,中国网民达到3亿,信息的流动逐渐剥去川藏线神秘的面纱,奥运会点燃了中国人的运动热情,汶川地震让人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就在那一年,很多四川人辞去工作,骑行进藏热也从四川向全国蔓延开来。

在这股热潮中,一本以波尔名字命名的“波尔攻略”火了,它帮助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完成了骑行川藏线的梦想。每年有数千骑友从波尔位于成都的户外店出发,沿着318国道,骑向拉萨。

而互联网带给318的改变更多,信息愈加通畅,行程愈加标准化,购买装备物资也更加便利,“天路”不再遥不可及,甚至连直播客都踏上了旅途……

318进入了大众时代,彻底热闹了起来。

孤狼时代

在进藏的诸多方式中,骑行是最具挑战和仪式感的一种。

上世纪八十年代,自行车在中国开始普及,神秘的西藏也逐渐成为诗歌青年们的梦寐之地。骑行进藏者们最早的记忆,出现在马克·吕布的那本《西藏,1985》影集中,一名“二八大杠”青年坐在路上休息,旁边是一道因地震产生的一人多宽的裂缝。

1985年,进藏的骑行者。马克·吕布摄

所有骑行进藏路线里,318国道最受推崇。

“这条线上,不知道波尔和丁涛的,就不算真正骑车的人,只能算凑热闹的。”318国道上,一位户外店老板告诉我。

波尔和丁涛相互知道多年,却鲜有交集。他们是318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

如果说波尔是骑行进藏平民化、商业化的推动者,丁涛就是一匹孤狼。他是川藏线上“精神领袖”般的存在,骑行者如果能在路上看见他独来独往的身影,便足以在江湖上炫耀很久。

丁涛今年49岁,从12岁开始痴迷骑车。这个精壮的淮北汉子到今天,已经骑行了42万公里的路,相当于绕赤道整整10圈。

少年丁涛摸到自行车的1980年代,中国的自行车开始井喷,以5亿保有量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同时也催生了首批进藏骑行者。1998年,一个名叫刘文峰的人,骑一辆二八大杠,从上海人民广场出发,历时一个多月,骑到了拉萨,创下了进藏距离最长的记录。

挑战完距离,骑行进藏开始加入竞技色彩,人们开始关注时间。2006年,丁涛已环过中国四圈,被誉为 “中华骑王”。随后,他凭着7天23小时完成了2100公里的川藏骑行,自此被“封神”。

继丁涛之后,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狂人”。他们或连续骑行36小时不睡觉、或以44岁大龄参加顶级极限赛、或以持续爬坡不休息闻名318,在里程碑上写下一个又一个记录,提示着“凡夫俗子”——这不是你们应该来的地方。

大众时代

丁涛第一次进藏的2006年,成都人波尔还在四川一个国企当财务,业余期间喜欢骑行,在骑友中也小有名气。

随着骑行进藏热的升温,外地的骑友越来越多,他们需要一个能方便购买物资设备、提供后备支援的集散地。骑友们找到懂互联网的波尔,波尔觉得不错,应下了。

骑友们只是推了临门一把,波尔早就有了一款线上“产品”。一年前,他为自己的进藏准备攻略,一边整理一边发布在论坛上,正好填补了骑行进藏热潮里攻略的空白。很快,攻略火了,人们开始在网上恭敬地叫他“大神”,还有人陆陆续续找波尔打听装备、物资等信息。

2009年,波尔的淘宝店开张了,取名为“517318波尔店”。

他的线下店则很接地气。在成都高升桥一个充满老工业气息的仓库二楼,你会看见一个堆满自行车零件、户外器材和物资的逼仄房间,店员是两位大姐,旺旺的留言声此起彼伏。

每年有几千人从波尔线下店出发,沿318骑行至拉萨。 马军摄

首个产品是他重新整理的攻略,名字有点长——“波尔川藏攻略图文并茂穷人版”,极为详尽实用——骑行全程被固定为25天,哪里上坡、哪里休息、哪里修车、甚至哪个坡有坑,哪座桥有洞,都被标记的清清楚楚。

有了网店后,波尔逐渐将重心从BBS转移到淘宝店上,商品品类也逐渐从攻略扩展到驮包、货架、手电、头盔……效果非常明显,淘宝店的生意迅速壮大,做到一皇冠(卖货一万件),只用了半年的时间,零差评。

波尔的攻略和淘宝店,也撬动了沿途藏民的“生意热情”,原先封闭的藏村因骑行者的到来变得开放,越来越多的村民把注意力从虫草和松茸转移到了餐厅和旅店。随着4G信号的全覆盖,318和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多。也预示着骑行西藏大众时代的来临。

并非所有故事都有结尾

从成都驾车到藏族山村相克宗,500公里的路,走国道要11个小时。按照波尔攻略,这是骑行者第六天应该抵达的地方。骑行者最快的记录,是33个小时到这。从成都一路骑过来,一分钟没睡。

“丁涛在这!快来膜拜大神啊!”在相克宗的一家客栈,一名大学生认出了丁涛,招呼着同学找他签名。

“你为什么来骑318?”丁涛问他。

“我也不知道,我去年才学会的骑车……”大学生不好意思的回答到。

进藏途中,丁涛为大学生粉丝签名。马军摄

2011年,一部描写大学生骑车进藏的电影《转山》上映,点燃了大学生骑318的热潮。适时而生的波尔淘宝店,又解决了这批人的现实问题。

按照波尔的测算,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不到5000块就能骑完川藏线,这还包括拉萨回成都的火车票,这比前淘宝时代能省一半。波尔的攻略,和淘宝店的装备一道,把318国道从“天路”拉至人间。

如今骑318的大学生,不需要先设立一个崇高的目标。在客栈的墙上写满涂鸦,诉说着成长的迷茫和远方的姑娘,对于为什么要骑318,少部分人给出的答案是“自虐”,大部分人“不知道”。

和年轻人的懵懂相比,老者们的答案清晰的多。面对丁涛同样的问题,路上一位65岁的退休老者回答说:“老到动不了之前,总得最后再燃烧一回。”

做淘宝的几年,波尔还帮助、见证了不少心酸与浪漫。有癌症少年,骑车穿越川藏线;也有绝症父亲,生命倒数时刻陪儿子自驾318;还有一个小伙骑车,拉着绝症女友的轮椅,一路从成都到拉萨,在布达拉宫前求婚,返程途中在一个藏族人家举办了婚礼。

并非所有的进藏故事都有结尾。在波尔攻略发布的论坛上,有个癌症晚期病人的进藏帖,行程只进行到三分之一,便再无更新……

热闹与平静

骑行318的人多了,318沿路的生意也火了。

2010年,波尔第一次骑川藏线时,路上还没有几家像样的客栈和餐厅。即使有旅店,也没有厕所。如今,波尔攻略上每一个站点,都布满了餐厅和客栈,沿途藏民甚至改变了口味,从糍粑酥油茶,变成了米饭回锅肉。

骑行318越来越方便,于是独狼少了,体验式的参与者多了。

在沿途一家客栈的墙上,我看到这样一条涂鸦:“搭车的软蛋,别说你骑过318”。 实际上,每年4-5万的骑行者中,全程不搭车到达拉萨的人,不会超过10%。

那些追求自我对话的孤狼们,逐渐的远离了318,选择去青藏、疆藏等更困难、生僻的路线。路上的“大神“传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微博朋友圈。

进藏路上的“天路十八弯” 马军摄

318上的人越来越多,骑行的、徒步的、自驾的,甚至租房车的。生意花样越来越多,有人开车在318线上往返穿梭,对骑行者提供有偿载客服务;有人研究出了“4+2”商业模式,旅行者平时坐汽车前行,风景好的地方,骑车拍拍照。

沿途一个客栈老板告诉我,“上周刚从我这出发一个,一路推车带搭车,朋友圈显得骑的很辛苦,实际上,自行车就是他拍照的道具。”

直播客在318找到商机:2017年,一个云南小伙推着一个77公斤的轮胎直播进藏,一路下来,赞助费加直播打赏,赚了100多万。

还有不少人抄了波尔的攻略,联络沿途客栈餐厅做联盟,靠给商家导客流赚会费。波尔也尝试了一下,但没继续做。“沿途都是熟人朋友,做攻略、也只是想给骑友们提供些信息帮助,不想靠这个赚钱。”

热闹之中,很多人还在继续追求着骑行的本质。

丁涛依旧孤狼一般骑行在川藏线上。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60岁前依然能有10天骑完川藏线的能力。但沿途认识他的人,至少都35岁了,知道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最早做川藏线生意的波尔,看着318一天天火起来,心态反而从热闹中回归了平静。在他心底,318还是那条“比记忆还要长的路”,最美的,还是“朝圣者一般的孤独”。

下个月,波尔将去美国,骑行66号公路,准备用三个月的时间骑完近4000公里。这一次,他不准备再写攻略,他要为自己骑,也只为自己骑。

“路都是自己的,知道为什么出发就好了。”波尔说。

文丨马军

实习编辑丨陈怡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藏族大学生一个人独来独往正常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