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正常句式(一言以蔽之 句式)一言以蔽之正常句式(一言以蔽之 句式)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一言以蔽之正常句式(一言以蔽之 句式)

一言以蔽之正常句式(一言以蔽之 句式)

正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中这一篇,很多人觉得上一篇说为政以德,这一篇说诗三百,是不是这一篇归类搞错了呢?孔子的弟子在归类整理中是不是真的搞错了呢?其实要解答这种疑问,需要我们回到孔子生活的年代,先了解一下《诗经》。

我们现在能读到的《诗经》,是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删除整理后的《诗经》,起初的诗是孔子之前漫长的年代民间普遍流行的诗歌作品,主要是记录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大部分是劳人和思妇的作品。

劳人思妇现在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是什么人?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家里的老公出外务工,老婆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务工的老公可能一年也就能回家一两次,我们就称这种常年在外奔波的人为劳人,理解了劳人,思妇就简单了,也就是在家的妻子经常思念在外的老公。

其实无论诗词还是歌赋,都是人的思想表达,就像我们觉得苏东坡的诗词写得非常好,其实那些也是苏东坡经历了百味人生后写出来的内心感受,而很多人读完后经常有共鸣,这就是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就能流传。

在孔子整理诗经之前,中国土地上流传的诗并不止300篇,而是可能有3000篇甚至三万篇之多,但是这些流传的诗很多是民间创作的,虽然是普罗大众都喜欢,但是有很多不正的东西,什么是不正呢?

有了这个疑问,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一篇会成为为政篇的内容了吧?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就是把一些“不正”的内容去掉,把有利于大众传播正能量的内容保留下来,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的样子。

当然那些不正的内容纠结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没看到也不得而知,但是大家想想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所谓的不正,其实应该就像民间那句谚语:狗肉虽好吃却上不了正席

那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关键其实就三个字:思无邪!要从比较客观的层面了解思无邪的涵义,我们先追根溯源,看看这三个字的最早出处。

鲁颂第一篇《駉》:駉駉牧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我们现代人看这一篇估计大部分人看着是云里雾里的感觉,根本看不懂,我们来简单描述一下这一篇的意思:在遥远的牧场,有很多颜色各不一样战马,还有很多车驾,车和马的数量非常多,整个气势看起来非常的宏伟壮观。

看了思无邪的出处,让我们一头雾水,如果孔子引用思无邪是这个意思,那我们只能解释说诗经的305首诗,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气势非常宏伟的样子。

那我们为什么理解为气势宏伟的样子呢?这个气势和孔子的为政篇的理念有什么关联呢?仔细研读史料我们会发现鲁国出现这一篇鲁颂描述的就是当时的国君遵照古代圣王的治国方法,把鲁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

所以孔子在总结诗经305首诗的特征时,就用“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说诗经经过孔子删除后剩余的这305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些留下来的诗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圣王的治国理念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在孔子的年代甚至在现在我们都称之为圣人圣王,他们的治国理念都是非常积极正面的,都是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需求的。

到这里我们基本就理解了孔子的弟子为什么把孔子说过的这句话放在为政篇的第二章了。当然大部分人对思无邪的理解更多的是思想天真无邪,也就是说这些诗表达的是人们无拘无束自然而然表达出来的思想,这个理解应该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吧?

由于时间久远,文化经过时间的长河会渐渐衍生出不同的理解和引用,但是对于论语,我们还是更倾向于寻找它最初的涵义,这样子我们才能更加接近先贤的思想,理解先贤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知半解读点书,今天分享的孔子的这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历史上有较多的解读,我们今天用比较传统的典故方式来解读,不一定代表的是孔子最真实的意思,欢迎你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起讨论,一起学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一言以蔽之正常句式(一言以蔽之 句式)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