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小孩子自言自语是怎么回事(五岁小孩自言自语怎么回事)5岁小孩子自言自语是怎么回事(五岁小孩自言自语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5岁小孩子自言自语是怎么回事(五岁小孩自言自语怎么回事)

5岁小孩子自言自语是怎么回事(五岁小孩自言自语怎么回事)

我一直记得,在女儿四岁的时候,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一直处于焦虑中。

因为我发现自己刚满四岁的女儿表现得有点异乎寻常:本来很黏人的小宝贝,有时候不再缠着我讲故事了,而是自己躲在角落里,对着喜欢的玩具狗不停地喃喃自语;有时候还会仰着头对着空气中某个地方神神叨叨地自言自语个不停。

我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可是有一天,当我看完郁美珍写的关于自闭症儿童的小说《我可以抱你吗宝贝》之后,突然心里咯噔了一下,女儿会不会患上了自闭症?

几夜未眠的我,下定决心面对最坏的结果,于是急急忙忙带着孩子去看医生了。

结局当然很美好,医生很明确地说,孩子没有其他问题,只是在发展自己的内在语言而已。后来,我也去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解开了心头的一些疑惑。

这种自言自语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独白。人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3岁前的宝宝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随年龄的增长其内部语言才逐渐形成。宝宝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


为什么3-5岁的孩子会喜欢自言自语?

很多时候,父母会发现自己家的3-5岁期间的宝宝会经常性地自言自语,也就是说,他们会同自己或者自己的玩偶絮絮叨叨地说话。

而这种自言自语对3-5岁宝宝来说,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学习语言,形成内在语言的必经过程,也是增强游戏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需要。

首先,3-5岁宝宝的自言自语其实是飞快发展自己内部语言的需要。

众所周知,通常来说,1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学会说话,可以真正的通过语言向外部世界来表达自我了。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部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孩子长到3岁左右,他们的外部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就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这时候,孩子已经能使用语言和周围人进行基本上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了。这个阶段开始,他们的语言能力就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进步——逐步形成自己的内部语言了。


什么是内部语言?

所谓内部语言指的是成人在心里完成思考问题的过程,而不用把思考事情的整个过程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的行为。

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就是孩子的独白,或者说是,自己跟自己说话。

通过这种自言自语,孩子就会学着把自己内心里面想的、思考的各种内容,用外部语言的方式顺利讲述出来。在用语言对着自己讲述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理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路。

举个例子来说,我在开头提到的:自己刚满四岁的女儿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对着喜欢的玩具狗不停地喃喃自语,或者对着空气中某个地方神神叨叨地自言自语。

这种现象其实说明:我女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部语言表达能力,现在正处在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学习慢慢过渡的时期。

但是,她还不能像成人一样在内心不出声地思考,所以,她才会对着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狗自言自语,可能还会把自己想象成某种角色,然后按照这个角色的行为说话。

比如,她会想象自己是小白兔,然后对着玩具狗说:“你好啊,小狗狗,你知道吗?我今天去游乐园了,我坐了摇摇马,碰碰车,还有旋转木马!

她也会把自己设想成妈妈,对着玩具狗说:“宝贝,你饿不饿啊,我给你做了三明治,你要吃吗?”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的自言自语。

而她在自说自话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其实就是她听到过的妈妈平时说过的话,或者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到的新词汇——摇摇马,碰碰车,还有旋转木马等。

这些对着玩具狗的喃喃自语对她来说,就是对现存的各种已有的语言经验的综合利用和重新创造,而这些很明显就是3-5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经的过渡阶段,是孩子自发产生的一种语言的自我调节机能。

另外,3-5岁宝宝的自言自语其实是孩子增强游戏活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

3-5岁宝宝的自言自语不仅是在特定阶段,孩子用来促进自己的内在语言的自然而然的心理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带有陪伴性质的创造性的说话游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孩子开展游戏活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岁孩子的自言自语有时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与想像的伙伴开展陪伴游戏的一种语言交流。

早在1934年,心理学家斯文德森就发表过类似的实证研究。他指出:"假想伙伴是儿童在与他人对话和直接游戏的一段时间内,儿童命名与指向一个看不见的角色,这个角色对儿童是真实的,但实际上并不存在。"

比如,我的女儿是家里的独生女,平时没有弟弟妹妹的陪伴,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就更有可能为了驱除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感,巧妙地通过自言自语,拥有自己假想伙伴。

《头脑特工队》里面的小主人公莱莉,就有一个想象中的朋友,是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名字叫“冰棒”。不仅莱利的生活在“冰棒”的陪伴下变得更加非常精彩,而且在她遇到困境的时候,假想伙伴也成为莱利重要陪伴。

3-5岁的孩子的自言自语有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孩子开展游戏活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自言自语的过程中,产生陪伴感,同时也加速了孩子的开展游戏活动能力的增长,为最终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孩子在独白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自己当下需要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的紊乱的思路,从而最终达到顺利解决问题的目的。

国外有学者发现,最富社会性的宝宝自言自语最多;聪明的宝宝在独立解决问题时也比其他宝宝更早出现自言自语现象。

举个例子,我发现我女儿在自言自语时,其实是在独立整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她一边独自拼图,一边会大声嘀咕:“猴子的尾巴, 是什么呢?猴子的爪子,毛毛的,不对,不对,有大大的黑眼睛?是猴子的眼睛……”

这种自言自语的过程经常会一直持续到她完成自己的拼图为止。这期间,她会不停地喃喃自语,而且说话比较简短、零碎。有时候别人听了后,觉得很难理解。这其实也是孩子在独立进行游戏活动,碰到困难时,通过自言自语来寻找解决办法的一种特有现象。

父母可以使用排除法来决定是否干预孩子的自言自语什么是排除法?

当很多父母发现自己家处于3-5岁期间的宝宝经常性地自言自语,或者对着自己的玩偶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时,就会陷入焦虑和担忧中,心生疑虑:到底要不要进行干预呢?

实际上,父母可以通过排除法,来轻松地决定需不需要对自己孩子的自言自语现象进行干预。

所谓的排除法,就是家长通过日常细心且全面的观察,来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语言、接触、交往性的障碍,或者是否有异常刻板且特别的重复模式,从而达到排除孩子患上自闭症或者孤独症的可能。

怎么使用排除法?

首先,父母可以了解一下,什么是儿童自闭症以及其典型症状。

儿童自闭症(或称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它不是由一般的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来自多数原因的障碍症候群。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流障碍以及某些重复刻板行为。

其次,父母可以通过排除法,而排除法在实际当中的使用可以简化为:一听、二触摸、三观察。

一听,就是听孩子自言自语的内容。

通常儿童自闭症的孩子会有语言发育落后,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的特征。或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低下,常出现一些无意义、错用的异常语言。

父母仔细聆听自己孩子喃喃自语时的语言内容,如果是一些交流性质的有意义的语言,那就完全不用担心,这是孩子在动脑筋,发展自己的内在语言呢!

二触摸,就是和孩子有肢体接触性的交流


一般来说,自闭症儿童不会运用面部表情、躯体动作与他人交往,对外界的触摸或者各种刺激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常常回避与人的对视,与周围人缺乏情感的交流。

父母可以在孩子自言自语时,通过肢体的接触或者拥抱来感受孩子的反应。如果对于父母的肢体接触是有交互性的情感反应和交流时,就无需担心,不用着急去干涉。

三观察,就是仔细观察孩子在自言自语时是否有刻板性的强迫重复行为。

自闭症儿童通常会坚持有重复某种刻板的行为模式,强烈抗拒任何改变。顽固地保持原样不变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之一。比如,自己的玩偶摆放位置不能改变,一直坚持坐在某个地方自言自语等。


父母可以在孩子自言自语时,仔细且全面地观察他们的行为模式。如果是具有想象力地和自己的玩偶玩交际对话游戏,或者自言自语的内容,地点或者自言自语时的表情充满变化,那就是孩子在通过自言自语在做陪伴游戏呢!

父母需要注意什么?

父母们通过排除法后,就会发现不需要过多担心,因为3—5岁的孩子在这一时期的自言自语完全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不仅有助于孩子思维的拓展和语言的进步,也能增强孩子游戏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父母不需要刻意鼓励自己孩子去实施自言自语的行为。

毕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顺其自然就好。过多对自言自语的鼓励也有可能会影响孩子自然而然进入内部语言的进程。所谓过犹不及。

与此同时,父母也不需要随意中途打断孩子的自言自语。

因为自言自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要给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让孩子能够感觉到自在和无拘束,可以畅所欲言,尽兴地表达和思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5岁小孩子自言自语是怎么回事(五岁小孩自言自语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