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生活用品是怎么回事(囤积日用品)囤积生活用品是怎么回事(囤积日用品)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囤积生活用品是怎么回事(囤积日用品)

囤积生活用品是怎么回事(囤积日用品)

今天商务部《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新闻出来后,网友们各种分析都有,很多人结合与即将施行的《军人及军队相关人员医疗待遇保障暂行规定》规定分析。认为是跟中美关系有关,还跟当前台海关系有关,很多人猜测可能会“打”。

但是大家也注意到,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会上也强调了关于国家统一的问题: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虽然这些年来,中美摩擦不断,关税壁垒难以破僵,双方关系很难继续回到曾经。但是如果一定因为台海,双方发生更大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毕竟阿富汗、伊朗都给了美国一个沉痛的教训。

所以“打”的猜测,可能性不大。

商务部为何会有这样一份通知?

我认为和近来反弹的疫情,国际物价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普涨,美国印钞加速以及拉动内需促消费有关。

最近气温骤降,加上十一国庆长假后相继暴露,疫情又出现了反弹,各地又加强应对疫情新措施。今年受拉尼娜的影响,气候会更加寒冷,这个冬天,特别是后面的元旦、春节,疫情都容易反弹。

一旦反弹,封城等现象还是会相继出现,必然再次影响到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局部、短期的物资短缺,以及居家隔离等,更需要囤货。之前疫情爆发期间,很多地方就出现了物资紧缺,买不到口罩、消毒酒精、青菜、大米等,当时出现了一些抢购。

国际上也出现了同样的抢购行为,比如最近英国的油荒,出现抢油;美国疫情更是出现了混乱局面,超市一度被哄抢。全球疫情带来的能源短缺、价格飙升。

出现“菜比肉贵”现象。

最近,南方多地,超市荷兰豆、秋葵等蔬菜比平常价格至少贵了一半,单斤价格都在10元以上;湖北武汉,平时1块钱一斤的黄瓜涨到5块;首都北京的菜市场小菠菜15元一斤,快菜苗13元一斤,西兰花10元一斤。以往几毛钱的大白菜、白萝卜呢?现在也已经涨到2元以上,几毛钱一斤的菜目前基本从市场上消失不见。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至18日),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每公斤4.87元,较9月底上涨8.7%,较近3年同期均价上涨16.8%。其中,黄瓜、西葫芦、白萝卜和菠菜均价较上月分别上涨65.5%、36.3%、30.7%和26.5%,相对而言,耐储运蔬菜的价格保持稳定。

近期蔬菜价格反常跳涨主要是受降雨、低温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国际能源价格普遍上涨也影响了菜价

今年拉尼娜现象出现,10月以来,冷空气就在西伯利亚一带集聚,而华北、黄淮一带受冷空气南下,也出现了轻到中度雾霾,且内蒙、东北等地降温比较大,不少地方出现了-15℃的最低温。而在黄河以北区域,气温已跌落15℃以下。此次降温,将0℃线推到黄河以南,且山东多地最低温跌破0℃,淮河一带也将降至-5℃,局部一夜将降温10-15℃。部分地区已经下雪。

北方大范围连续降雨,且降温快。受大范围、长时间连续降雨影响,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蔬菜产区多地出现菜田受淹现象,蔬菜采收困难,收购成本大幅增加。也导致这个秋季,鲜嫩蔬菜上市量明显下降,部分品种10月份均价大幅上涨,总体菜价跳涨的情况。

菜价较快上涨,是多个因素导致:一是当前蔬菜正 处于秋冬“青黄不接”,市场供应量减少,价格出现季节性上涨。二是今年夏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降雨偏多,极端天气频繁, 部分地区蔬菜受灾减产。三是今年以来,受国际疫情影响,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暴涨,国内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 蔬菜种植成本增加,汽油、柴油等运输费用增加,共同推高菜价。

我国也刚刚经历了煤炭价格大涨和电力短缺,企业拉闸限电的现象。

“双十一”购物狂欢季,消费再升级

恰逢双十一购物季节,各大电商平台如火如荼地开展。

10月31日晚8点,2021京东双十一正式开启。从晚8点到11月1日零点的4个小时内,京东累计售出商品超1.9亿件。开场仅20分钟,京东直播带货即超过去年11月1日全天;京东家电整体1小时成交额超去年全天;京东超市母婴品类预售成交额超去年全天2倍……这是京东在打响双十一第一枪后交出的成绩单。

双十一主战场天猫,业绩也惊人。11月1日零点,天猫双十一第一波正式开售,消费热情全面爆发。据不完全统计,天猫双十一开售首小时,超2600个品牌的成交额超过去年全天。

全面消费狂欢季,打折季,商务部也鼓励大家在此时购物!

扩大内需“一子落”,经济循环“满盘活”

全球疫情下,国际粮食流动减弱,之前已经出现多国不出口粮食等现象,现在全球疫情日增数量超34万,冬天到来,难免国际疫情再次加剧各国的贸易政策。

加上澳大利亚、美国、欧盟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能力不强,再对中国的贸易战加剧,扩大内需、盘活经济,成为必然。

9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求做好跨周期调节,稳定合理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审议通过“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动扩内需、促转型、增后劲。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也面临疫情散发、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挑战。面对“顶头风”,此次国常会再释放稳经济增长信号,扩投资、促消费、稳经济,为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之前,商务部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商务领域促消费重点工作的通知》。从加力稳住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优化提升消费平台载体等三个方面推出14条举措,加大商务领域促消费力度,确保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上半年消费运行在合理区间。当前,要出台扩就业、增收入、保供给、稳价格等消费新政策,打出政策“组合拳”加力促消费,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助燃消费活力四射。

此次提醒购物囤货,也是扩大内需一系列“强有力”举措,让投资提质增效、让消费活力四射、让经济平稳运行,从而为畅通经济循环“加油助力”,交出一份亮丽的全年经济“成绩单”。

所以,建立家庭正常的储备,相当于给家庭提供了一个安全指南,也给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底气,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平原相对较少,山地较多,再加上土地所有制的因素,中国人的居住形态跟欧美有很大不同。近年来,我们的人口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出现了很多超大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特大城市,城区人口超过500万。这种高密度的居住方式,有它好的一面:比如节约耕地,高密度人口容易产生新业态。

但这也让城市以及农村变得特别脆弱,菜价、物价及其容易受波动。

稳菜价、粮价,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还需大力发展乡村振兴。

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但农业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阶段,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大豆、玉米的单产水平不到美国的60%,蔬菜国外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到13%,生猪繁殖的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等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口占比依然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不少农民收入在“平均数”以下。特别是一些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尽管已经“脱贫摘帽”,但发展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仍然不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要不断积极推动规模化经营,引导品牌化营销,促进乡村特色资源与城市多样化需求匹配衔接,实现小农贫困户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还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熟悉现代市场经济运作。发展互联网经济,鼓励农民直播带货,物流下沉对接农村与城里家庭。

让农村和城市直接流动对接,真正实现双促进。


综上,囤积物品是综合了国内外因素的考量,大家趁双十一,适当备一点,但是也要理性消费,不要恐慌,我们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你说呢?


#今日头条##菜价##社会##央媒:不要过度解读储存生活必需品##全球日增确诊超34万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囤积生活用品是怎么回事(囤积日用品)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