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朵向下是怎么回事(牛耳朵向后是咋回事)牛耳朵向下是怎么回事(牛耳朵向后是咋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牛耳朵向下是怎么回事(牛耳朵向后是咋回事)

牛耳朵向下是怎么回事(牛耳朵向后是咋回事)


外婆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八年了,肃穆在外婆长眠的坟墓前,久久凝望着坟头上凄凉的荒草,冷风不停摇拽发出悲鸣声,令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眼前不由浮现出难忘的往事。

外婆自幼家徒四壁,出身寒门,没钱念书,很羡慕我们在一起读书学习。那时我们还小,经常看小人书,她也叫我们给拿一本小人书,自己便有滋有味地翻看着书中'娃娃',还经常让我为她讲解,她总是象个小学生似的认真听讲。有一次,我们看得入迷,突然传来猛烈的叩门声,我被惊扰,很恼火地将门打开,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呈现在面前,小女孩似乎受到惊吓,扭头撒腿便跑。外婆刚从书中的故事里解脱出来,问我,"是谁"?

我平淡地回答,"象似要饭的"。

望着远去女孩的背影,外婆生气地责怪道,"我自小穷,从来就可怜人。"

其实我也属无意所为,内心亦感觉有些惭悔,但在外婆面前,我没有申辩半句,只是深深内责。

后来常常回忆起此事,心中便隐隐作痛,因为外婆是个极善良的人。六十年代中期在鲁南,当时那儿比较贫困,每遇灾荒之年或青黄不接接之时,乞讨要饭的人很多,碰到上门乞讨者,她总是将家中主食高梁面窝窝头,玉米面山东大煎饼递过去,或给人家舀一碗地瓜干热粥。即使在外面偶尔碰见讨要人,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也要想方设法,将身上仅存的零用钱递过去,绝不让那些可怜的乞丐失望,空手而归。

家里做木工活,父亲特意让木匠为外婆做了一只轻巧精致的拐杖,外婆爱不释手,对我们说,"我老了(死了的意思),把它放入棺材内"。可惜回乡后,拐杖不慎丢失未能如愿。

高中二年级学校搞开门办学,同学们在当地的棉纺厂实习,参加为期一月的勤工俭学劳动,最后每人得到十几元钱的生活补助费,我将钱交给外婆,外婆又将钱递给我的母亲,她意味深长的说,"能见到娃挣的钱很满足了"。后来,母亲拿这个钱买了一节布料,用缝纫机为外婆精心制作了一条裤子,外婆抚摸着,饱含深情地说,"我穿上光(我的小名)挣钱,做的衣服了。"

有次不知因何事,我询问外婆见过黄金否?外婆慢腾腾从绣着五毒图案、红色的裹肚兜内取出一枚银簪子,让我看,说,"黄金,外婆没有,这是纯银做的。"我好奇地接过手,掂量着,见银簪子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外婆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放进贴身裹肚兜里,嘴巴里嘟囔着,"我老(死)了,要插戴在头发上。"我埋怨她,"您总是说死呀死,您身体这么好,能活一百岁。"外婆乐了,"瓜娃(俗语,傻孩子的意思),我活那么长时间干什么,人老了,不中用了。"

外婆牙齿掉完了,看见我们吃苹果,就让我为她切一小薄片,她便用牙槽慢慢地㧟刮,吃得津津有味。外婆八十岁了,还经常为我们擀面条,她一刻也闲不住,总是动一动这,摸揣一下那。她常埋怨女儿刀功不好,叨叨道,"菜不过寸”。其实她最喜爱做的一道菜,根本无需用刀,也看不到一丝菜叶;她将面粉加凉水调成稀糊状,另加辣椒粉、盐等佐料搅拌均匀,放入锅里蒸熟,如蒸鸡蛋糕一般,便做成了地道的陕西风味"熟辣子"。我以为,称它为一种风味小吃更恰当些,她特别喜欢这道"菜",因为这道陕西独有的所谓菜,味美爽口易消化,散发出浓郁的香味,无须咀嚼便可下咽,正适合老年人胃口。

外婆时常对我讲起大舅,我才知道大舅担任村大队书记几十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从来不沾公家的便宜,一生受了不少委曲。社教中被关进黑屋里,精神和肉体承受了很多折磨,他从未低头过,真相大白放出来后,仍然满腔热忱地工作,毫无怨言、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外婆常用这样一句话教导我,"吃亏是福,人人说不;享受是害,人人喜爱。"人的修养若能达到如此境界,真可谓出神入化。一个不识字的中国普通农妇,竟能吐出如此闪耀着灿烂光芒,包含着深刻哲理内涵,寓意深远,充满伟大教育意义的话语,实在令人吃惊。这句金子般的语言,像把利剑,直刺人性的劣根,令人回味悠长,引人沉思,至今依然是我为人处世的座右铭,训诫我在生活、工作中,少计较个人得失,多为他人着想。是呀,陕西有句土话,背(吃)些亏不怎(za,冤)!

腊月到了,日头(太阳,白天)渐渐地变长。外婆会掐着指头说,"过了五豆(关中人称腊月初五为五豆),长一指头;过了腊八,长一扠把(一种农具);过一年,长一椽;过了十五,长得没目(无数)。"过年期间,包饺子,放鞭炮,走亲戚,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民风民俗气氛,外婆自言自语感慨道,"今就是古,古就是今。"面对虚情假意,世态炎凉,她便说,“世事,世事真世事;礼让才是假意思。"哀叹世风日下。谁讥笑别人,她会说"老鸹笑猪黑,岂不知老鸹同猪一个颜色。"有人说人话,不办人事,她笑道,"人没尾巴,比驴难认。"夫妻日子过得顺畅,她则说,"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不怕耙耙没齿,就怕匣匣没底。"夸男人能干,女人更会管家。她生活中无意间吐露出的俗语,令人回味无穷,也让我受益颇多。

外婆耳虽背,但脑不昏,眼不花;穿戴整齐恰如其分,瘦削的面孔光泽洁净,布满纵横交错的皱纹;银白头发梳理得很光滑自然,归拢到脑后,经扎束套入黑色发罩里;她出门时常喜欢将花手帕戴到头顶上,两边卡在两耳边。她老人家九十多岁依旧显得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谈吐自如。外婆看见我们开怀大笑,也跟着笑,当她察觉到我们笑她时,常嗔怪地说,“你们又笑外婆瓜(傻)。"我说,"不是”。她似乎未听清,我便对着她的耳朵大声喊叫,"不是。”她爽朗地笑了。于是她便尾尾动听地给我们讲故事。说是一个陕西人和一个山西人抬杠。山西人说,‘山西有颗大槐树,把天蹭得铮铮响。’陕西人说,‘陕西有个钟鼓楼,半截插在天里头。’

有时我调皮,故意逗外婆,给她出难题,她答不出来,就追问,我胡乱说一通答案,她却信以为真,于是,我们发出"咯咯咯"的笑声。她清醒过来,也不生气,笑着说,“又逗外婆开心呢,没事拿一块碳,到河边往白的洗去。”外婆也时常给我们出一点难题,譬如说,芝麻开花是向上还是向下?牛犄角长在牛耳朵前面还是后面?……之类看似普通,却多不被人注意的难题,对于这些怪问题,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还真答不上来,轮到外婆得胜,老人家开心地笑了。我们询问答案,她有意不答,慢慢吞吞吊我们的胃口,"动动脑筋猜猜。”惹得我们团团转,我们实在答不出来,反复追问,她才说出答案,自然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外婆每天早晨天不亮就醒了,怕影响别人,轻声穿好衣服后,独自坐在被窝内,一直等待大家醒来,才小心下床,抹桌清扫,收拾东西。外婆羡慕奶奶的那双大脚丫,她不无惋惜的说,“你奶奶上过学堂,有文化,早早的把脚放了。那时我瓜(傻),宁愿强忍着钻心的痛疼,乱叫唤,也不敢放开缠裹着的脚,怕卖(嫁)不出去。"外婆讲,"我五、六岁被大人逼着缠裹脚,大人用长布条用力将我的脚缠裹得紧紧的,痛疼地死去活来,不准放开,缠裹了好几年,连路都无法走。"外婆的两只脚除了大拇指还算完整,其余四指均被人为的窝断在脚心中,脚后根和前脚掌几乎挨在一起,也被窝入脚心处,变成畸形,磨出老茧形成死肉,这就是被数朝数代而津津乐道的所谓"国粹",美其名曰的所谓"三寸金莲”。难以想象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竟能普遍发展成为中国独有的一种丑陋的习俗。简直是愚昧至极,泯灭人性,令人发指,可见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摧残之一斑。

重孙子们天真无邪,抚摸着外婆的小脚,感觉很稀奇好玩。外婆说,"我娃莫动,巴(关中人对曾祖辈的称呼)的脚臭臭。”她把娃娃搂在怀里,亲娃娃的脸蛋,娃娃"咯咯咯"地笑了,她也"咯咯咯"地笑了。外婆很有节奏的教娃娃念童谣:

老鸹,老鸹,

一溜溜,

我给你妈炒豆豆,

你一碗,我一碗,

把你妈吃得憋得,

我不管。

接着她亲昵地伸出手指头,轻轻点划着娃娃的嫩脸:

羞,羞,羞,

把脸抠,

抠个渠渠种豌豆,

你一豆,

我一抖,

今年不收,

明年收。

老与幼的声音,犹如古钟与银铃发出的声音,雄浑伴奏着清纯,在天地间不停地回荡,回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牛耳朵向下是怎么回事(牛耳朵向后是咋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