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自己吃东西是怎么回事(小鸡自己会吃东西吗?)小鸡自己吃东西是怎么回事(小鸡自己会吃东西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小鸡自己吃东西是怎么回事(小鸡自己会吃东西吗?)

小鸡自己吃东西是怎么回事(小鸡自己会吃东西吗?)

#三农高热选题创作# 昨天,农村小姨家孵化出来一批小鸡,小姨将菜园里的青菜切细,然后拌上碎米炒熟后磨碎的米粉,作为小鸡的食物。看到刚刚孵出的小鸡就能自己吃食,都大学毕业的小表妹却好奇心十足,一边捧着可爱的鸡崽,一边瞪大眼睛问:为什么鸡鸭刚孵化就能自己吃,飞鸟却要喂一段时间?一边正忙着的小姨却说,一边去,别打岔,没看到我正忙着吗?

我感到,小表妹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可是在农村,大家都像小姨一样,面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几乎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反倒是我多事,要带着小表妹把问题弄清楚,把道理给小表妹讲明白。同时,也在心里琢磨,搞明白其中奥秘后,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还要看看我们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对于发展农业特别是养殖业有哪些帮助?当然,这是以后的事。

那么,引起小表妹好奇的这个问题,究竟有哪些奥秘可言呢?或者说,是什么造成了鸡鸭刚孵出就能自己吃,而鸟类却要喂一段时间?其实,这个问题需要从四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它们的生活特性不同。的确,鸡鸭原本也是鸟类,也称为禽类,只不过经过人类几千年的驯化,它们已经从鸟(禽)中分化出来,我们已经习惯称鸡鸭鹅等为家禽,而称野生鸟为飞禽。这是两者最明显的区别。

第二,雏鸟在出生时状况也不同。人类目前饲养的家禽雏鸟属于早成雏,而野生的飞禽雏鸟属于晚成雏。这是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早成雏最大的特点就是,雏鸟全身有毛,一出生就能下地随着亲体找食吃,能够主动进食。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小鸡、小鸭等;而晚成雏在出生后,全身裸露无羽毛,也不能自己行走,更不能自己觅食,需要呆在鸟窝里,由亲体喂养一段时间,待自身的羽毛长成后才能自由活动。比如常见的家燕、鸽子、喜鹊、麻雀等等。

当然,自然界中也有一些飞禽属于早成雏,比如我们熟知的鹤、大鸨、以及潜鸟等就属于早成雏,其他大部分飞禽属于晚成雏。在农村的树上搭窝的鸟多半属于晚成雏。所以需要纠正小表妹的结论,不能以偏概全,并非除了鸡鸭外,其余的雏鸟都需要亲体喂食。

第三,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自然界的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晚成雏与早成雏的出现,也是有着生物学意义的,一般来说,早成雏成鸟觅食范围相对较窄,不需要或不是特别需要长途飞翔,其成鸟也飞得不太高、不太远,因此,它们下蛋的蛋体相对比较大,营养丰富,足够幼体生长发育需要,所以雏鸟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得到充分发育,出生后就能下地随亲体觅食;相反,晚成雏成鸟觅食需要长途飞翔,为了适应飞翔的需要,因而鸟蛋在体内都是尽可能小,减少体重,这样的鸟蛋营养少不足以满足雏鸟发育需要,需要后天继续喂养,所以,雏鸟出生是不仅全身无羽毛,而且还不能站立等。比如,我们常见的鸡蛋、鸭蛋等,就要比家燕蛋、鸽子蛋等要大得多。

第四、是人类选择的结果。我们知道,人类驯养鸟类的历史可以向上追溯到6000年前,家鸡的驯养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期人类在驯养鸟类时,主要是满足生存需要,一定会选择体型大、便于捕捉、产蛋多且大的鸟类,比如鸡鸭鹅等,而对于体型小、不便于捕捉、产蛋小的鸟类,一定放在次要位置,除了后来观赏鸟除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所见到都是早成雏的缘故。

小表妹听了这样的介绍后,似乎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还有这么多的奥秘,真的开眼界了。

那么,我们弄清楚鸟类这些生存规律后,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其实,小表妹只是好奇,她代表的是人类好奇心的一部分,我们认识自然的目的,除了要满足好奇心之外,更多的是要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服务。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不要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应该通过现象看本质;第二,事物发展有其规律性,我们认识事物,但是更重要的是发掘事物背后的规律性,从而为我所用。第三,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不会停止,改造自然永远不会终止。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是历代农民的伟大创造的积累,今天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对农业发展的探索。

#21天图文打卡挑战##三农高热选题创作##三农创作挑战赛##生活日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小鸡自己吃东西是怎么回事(小鸡自己会吃东西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