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下肚疼尿少是怎么回事(小孩尿少肚子痛)小孩下肚疼尿少是怎么回事(小孩尿少肚子痛)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小孩下肚疼尿少是怎么回事(小孩尿少肚子痛)

小孩下肚疼尿少是怎么回事(小孩尿少肚子痛)

消化系统疾病是儿童常见的疾病,突出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病因有很多,很多家长缺乏医药知识和护理技巧,往往无法准确判断病情轻重。要么贻误病情,要么担心过度。本文1万6千字为大家详细解读消化疾病的来龙去脉。

从婴儿时的吐奶到宝宝长大后由不同原因引发的呕吐,从第一泡便便到后来的腹泻,孩子消化系统这些事儿没少让家长们操心。呕吐、腹泻并不一定是坏事,大部分时候会自愈,家长们要分清情况耐心护理,给孩子时间自我修复。


  ●婴儿胃容量有限,要避免喂多引发吐奶

  ●婴儿排便因人而异,顺畅规律且不影响成长就正常

  ●异常性状气味的大便提示孩子的不同疾病

  ●秋季腹泻可自愈,重点是及时补液避免脱水

  ●口服补液盐溶液可有效治疗90%以上的腹泻

  ●避免过于精细的喂养,有助孩子摆脱便秘

  ●彻底治愈细菌性肠炎必须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

  ●肠痉挛是正常生理现象,随孩子长大会自然缓解

  01呕吐:不一定全是坏事

  婴儿期吐奶:妈妈,我吃得太多了!

  相信妈妈们对宝宝的呕吐都不会陌生,越小的宝宝越容易呕吐,这是由宝宝消化系统的特点所决定的。婴儿的胃呈水平位(成人的胃相对呈垂直位),胃连接食管的部位即贲门比较松弛,胃连接小肠的部位即幽门则比较紧张,胃相对比较浅。这就跟开口大容量浅的水池容易溢水的道理一样,婴儿一旦受到刺激,比如哭闹、咳嗽等外力导致腹压增高,就容易把胃里的内容物挤压出来。

  大部分婴儿期的吐奶都是因为“胃浅”

  大部分时候吐奶是由婴儿时期的生理特点所致,要彻底解决吐奶是很难的,明白了这点,家长们就不要再为这个问题所纠结,可以慢慢摸索,寻找喂奶的最佳方法,帮助婴儿减少吐奶的频率和吐奶量。

  以下喂养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婴儿吐奶:

  ●为人工喂养的婴儿挑选合适的奶瓶,奶嘴上的孔不能太大,避免奶流出过快,使婴儿呛到,孔也不能太小,因为费力吸奶可能会吞进更多空气,引起婴儿小腹胀气。

  ●不要等到婴儿极度饥饿才喂奶,可避免婴儿因大哭或者吸吮过快而吐奶。

  ●每次喂奶时都尽量平静且愉快,婴儿吃奶过程中避免干扰,如突然的噪音、强光和其他会分散婴儿注意力的事情,婴儿一边哭一边吃奶或者一边闹腾一边吃奶就容易发生吐奶。

  ●容易吐奶的婴儿不要平躺着吃奶,吃配方奶的婴儿在喂奶过程中尝试至少每隔3~5分钟就拍嗝,每次吃完奶,将婴儿竖抱20~30分钟,刚喂完奶时不要挤压婴儿的腹部或剧烈玩耍。

  ●喂完奶后建议用硬物将婴儿床的床头一侧垫高(不要用枕头),然后让婴儿仰卧睡觉,保证婴儿的头部高过胃部,这样可以防止睡着后吐奶造成窒息。

  另外,婴儿的胃容量有限,一旦超过胃容量的上限也容易引起呕吐。有时婴儿已经吃饱了但家长还不停地喂食,而婴儿不懂拒绝,导致喂得过多,还有的是因为家长认为把婴儿养得越胖越健康,带养人也以让婴儿多吃东西为己任,结果婴儿的胃常常被塞入了过多的食物,很容易导致呕吐。

  

  要点1

  以下情况引发呕吐属正常

  ·哭闹、咳嗽导致腹压增高

  ·过量喂养

  食物不耐受引发的呕吐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

  食物不耐受时宝宝也会呕吐,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呕吐往往是对宝宝起保护作用的。

  宝宝吃到自己接受不了的食物,无法消化,就会通过呕吐把这些食物从胃里面排出去。常见的宝宝容易不耐受的食物有:牛奶、鸡蛋、坚果、海鲜等。如果宝宝在摄入这些食物时出现了呕吐,家长就需要警惕宝宝可能是对此类食物不耐受,那么在宝宝的食谱中就要避免出现这些食物,可以等宝宝大一点再尝试添加。

  喷射性呕吐:我生病了,快带我去医院!

  器质性病变,又称“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病变或者结构改变,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套叠、肠梗阻等器质性病变也是引起宝宝呕吐的原因之一。

  

肠套叠是指因某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而导致的疾病,它也会使宝宝出现频繁的呕吐。这种呕吐是因为被套入的肠管堵住了肠腔,导致肠道梗阻所引起的,也就是胃肠内容物出口不通,只能往入口涌。此时的呕吐不建议家庭护理,必须要尽快就医求助医生来解决梗阻的问题。

  要点2

  以下情况的呕吐需及时就医

  ·频繁呕吐,脱水,体重不增

  ·喷射性呕吐,伴发热、头痛、精神差、神志改变等

  还有些消化系统之外的原因也会引发宝宝的呕吐,比如宝宝出现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或囊肿)的时候,颅内脑里压力会增加,并引起呕吐,这个时候的呕吐往往是喷射性的,就是吐的射程相对较远。此时孩子可能还伴有一些发热、头痛、精神差、神志改变,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也应该及时就医,让医生来进行综合判断。

  02宝宝拉臭臭,有规律才是黄金要素

  母乳宝宝一天解近十次黄色稀水样大便是腹泻吗?宝宝五天排一次软便是便秘吗?到底宝宝一天解几次大便才算正常?什么样子的大便才是正常……

  新手妈妈对宝宝的每一个毛孔都感到新鲜和好奇,同时也对宝宝基本的吃喝拉撒充满了疑问,于是有了上面那一堆问题。对于没有经验的新手妈妈来说,除了吃之外,最让人困扰的就是宝宝的排便问题了。

  那么大便的正常与否到底有没有标准可以参照呢?

  事实上,大便的黄与绿、稀与干以及次数频率并没有一个衡量标准或者参考答案。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我们每个人各方面还是有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身体结构和器官相同,但身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功能和反应是不完全一样的。

  要点3

  宝宝排便没有统一标准,顺畅规律就行

  每个孩子饮食、身体状况不同,排便规律也不同,只要排便不辛苦,大便性状正常,孩子生长发育正常,家长就无须担心。

  正是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同样是吃母乳,不同宝宝大便的频率也会不一样,有的宝宝每天大便几次,有的宝宝每天大便十几次,所以自家宝宝跟别的宝宝排便次数有差别也不一定就是不正常。只要孩子的排便形成自己的规律,同时吃得好、精神好、小便正常、生长发育正常,一天多次大便也是正常的。

  母乳中富含低聚糖,低聚糖是一种可溶性纤维素,因此母乳宝宝通常排便次数较多,且低聚糖在结肠中被双岐杆菌败解后会产生水和气,导致大便稀、伴有气泡,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所以,即使宝宝一天大便多次也完全可能是正常的,不一定是腹泻,腹泻的定义是大便次数突然增多,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判断大便正常与否,性状比次数更重要,多次排出成形大便不是腹泻。上面说的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的大便比较稀、不定型,这也是正常的,不是腹泻。如果本来宝宝一天规律地排成形便一次,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变成一天排多次稀便,这才是腹泻。

  要点4

  大便规律突然改变需警惕

  大便的次数多少、性状干稀都不能作为生病的依据,如果孩子的大便频率和性状突然改变,那么就有就医的必要。

  有些宝宝可能几天甚至十天才排一次大便,但只要宝宝排便时不辛苦,大便性状正常,不干结,孩子的饮食及生长发育情况正常那就不是便秘。

  同样,黄便和绿便也都有可能是正常的大便性状。大部分宝宝的大便是黄色的,也有少部分宝宝的大便是绿色的,饮食中摄入过多的绿色果蔬或者进食水解蛋白,宝宝的大便都可能呈现绿色,但只要宝宝吃喝拉撒睡正常就没有问题。

  大便中的疾病征兆

  如果大便出现异常的酸臭味、腥臭味或者伴有像鼻涕样的黏液、脓性分泌物、血块、血丝,则属于不正常大便。一般来说,大便不正常的原因多见于消化系统疾患,如肠道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等。病毒性肠炎以轮状病毒性肠炎最多见,典型的大便是蛋花汤样大便,伴有酸臭味;细菌性肠炎的典型大便是粪便有黏液或脓血、大便有腥臭味;真菌性肠炎的典型大便为豆腐渣样大便。如果宝宝出现上述不正常大便,则家长需要及时找医生帮助寻找大便性状不正常的真正原因。

  03关注秋季腹泻,防止脱水及时补水

  秋季腹泻可自愈,重在细心护理

  秋季腹泻、轮状病毒,这两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轮状病毒是一个病毒的名称,在秋冬季比较流行,由它导致的疾病就称为秋季腹泻,又称轮状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秋冬季里,3岁以下的婴幼儿,出现上吐下泻症状的,大部分都是由这种病毒所致。

  秋季腹泻是自限性疾病

  自限性疾病就是指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停止,患者会逐渐恢复健康。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典型的秋季腹泻是先吐后泻,伴或不伴有发热,自然病程约1周,病毒往往1周左右自动消亡。虽然秋季腹泻具有自愈性,但不代表完全不需要干预,这种疾病最容易并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纠正脱水和恢复孩子体内水电解质平衡是护理重点。

  

  要点5

  秋季腹泻重点警惕脱水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属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可治疗也不必急于止泻,但要注意补液,避免脱水引发大问题。

  判断孩子的脱水程度,掌握病情动向

  判断是否脱水,首先观察孩子的外在表现,如精神是否正常,过度烦燥或萎靡都可能是脱水的表现,前囟是否凹陷,口唇是否干燥,皮肤弹性是否变差。另外我还重点询问了孩子出量与入量的情况,如呕吐量大不大,进食进水情况如何,孩子哭的时候有没有眼泪,小便情况如何,尿量是否有明显减少。

  一般来说,孩子的脱水通常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脱水的可能表现为口唇略干燥,小婴儿的前囟门略有凹陷,尿量比平时稍少,轻度脱水不影响孩子的皮肤弹性和精神状态。

  中度脱水除了会使以上症状加重,还会出现皮肤弹性变差,如何检查孩子的皮肤弹性呢?我们可以用手指轻轻捏起孩子腹部的皮肤,松开手后孩子的皮肤迅速复原则说明皮肤弹性好,如果复原缓慢或者皮肤变得皱皱的,像“老人皮”,则说明孩子的皮肤弹性变差了。

  重度脱水除了以上症状变得更严重外,另外还会出现循环障碍,孩子少尿或者无尿,四肢冰凉,孩子身上会出现“大理石”样的花纹,这个时候孩子的精神状态已经非常差了。

  判断孩子脱水程度

  脱水的程度越严重,越需要警惕。一般来说轻度到中度的脱水,在孩子能够口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口服补液,而重度脱水往往已经伴有循环障碍,极易导致休克,应及时就医给予静脉补液。

  正确补液是腹泻时的必要措施

  选择口服补液还是静脉补液,考验着医生的判断功力,也考验着家长的理解能力。

  

  要点6

  腹泻时这样正确补液

  孩子腹泻时,不严重的脱水需要补液,严重脱水需要紧急就医,静脉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溶液的配方几经修改是最有利于吸收的,其渗透压和张力更适合孩子的身体。

  当然,国外还有很多水果味的口服补液盐溶液,如果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也是非常好的选择,水果味的补液盐溶液,孩子更容易接受,口服补液的效果也就更有保障。

   要点7

  孩子腹泻时,要尽量保证正常饮食

  孩子腹泻期间及病程结束后,除了合并剧吐的情况,家长要保证孩子的正常饮食,有助于保证营养和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痊愈。

  秋季腹泻后期:保证营养+关注脱水

  

  家长们需要注意,腹泻期间以及病程结束后,应继续给予孩子常吃的食物,不建议禁食或者严格限制食物的种类,也不建议稀释食物。当然,剧吐时除外。正常进食有利于儿童吸收充足的营养,可以保持发育和增加体重,继续合理的喂养也能加速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包括消化和吸收多种营养素的能力的恢复。相反,限制饮食或者稀释饮食不但对痊愈不利,还会使孩子体重减轻,腹泻病程延长,并且肠道功能恢复较慢。

  轮状病毒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用。只要孩子没有出现并发症,医学上不需要进行过度干预,家长需要注意护理和观察,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静待恢复。抗生素在治疗秋季腹泻时是不需要而且是不应该使用的。抗生素不仅对病毒无效,还可能会对孩子的肠道菌群造成破坏,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可能导致孩子病情加重或者腹泻病程延长。

  秋季腹泻最大危害是脱水

  秋季腹泻引发的脱水问题,可大可小,每年秋天几乎都能碰到因为秋季腹泻严重脱水休克甚至死亡的小宝宝。

  婴儿脱水耐受性差,补液要及时

  当孩子生病时,有些爸爸妈妈过于紧张,而有些爸爸妈妈又太淡定,医学素养普遍缺乏的情况不容漠视。越小的宝宝,体重越轻,对脱水的耐受性也越差,一天腹泻个十次二十次,若不及时补液,严重情况下是会要孩子命的。

  

  要点8

  腹泻伴随以下症状需就医

  ·皮肤弹性变差,四肢冰凉

  ·精神状态差,活动少,少尿或无尿等

  每年秋天,类似的悲剧都会上演。可怜的宝宝,可怜的妈妈,悲剧发生后不能一味地责怪谁,但是如果家长稍微具备些常识,对孩子的脱水有所警惕,悲剧确实可以避免。

  在有些家长的理解中,补液就是补充水分,给孩子多喝点白开水就行。这是错误的,虽然称为“脱水”,但事实上孩子上吐下泻所丢失的体液中不仅有水分,更含有各种电解质,其中重要的电解质包括钠、钾、氯、碳酸氢根等,这些电解质维持着我们人体的一些重要功能,丢失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机体功能严重受损,比如低钠会使脑细胞水肿,严重的话会导致脑细胞损伤,严重低钾甚至会导致心脏停止工作。所以,喝大量的白开水虽可补充水分但并不能补充同时丢失的电解质,且很可能耽误孩子的病情,也不建议家长自行喂盐水,配比不恰当也可能耽误甚至加重孩子的病情,总之口服补液盐溶液才是最好的选择。

    口服补液盐可治疗90%以上的急性腹泻

  2005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腹泻指南》就提出:通过正确的简单的口服补液盐就能够安全和有效地治疗90%以上各种病因和各年龄患者的急性腹泻。

  

  另外,腹泻的时候还应当适当补锌。因为锌在金属酶、多核糖体、细胞膜和细胞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实验证明,补锌能够显著减少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严重性,并且可以缩短腹泻的病程。建议对所有腹泻的患儿补锌10~14天,6月龄以下婴儿每天补10mg,6月龄以上儿童每天补20mg。

  孩子腹泻、脱水,一般情况下虽不用过度紧张,但也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情况严重时足以致命,很多腹泻导致的死亡都是脱水引起的。因此,孩子腹泻时家长要密切观察,若出现脱水则一定要积极补液,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04养育新主张,宝宝“便”轻松

  宝宝大便干结,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孩子便秘是一个伤脑筋的事情,便秘时间越久,孩子越辛苦,也就越抗拒排便,家长也更加紧张和焦虑,这时候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此往复,十分难解。

  形成功能性便秘的可能原因

  便秘是儿童常见病,分为功能性便秘及器质性便秘。器质性便秘是指由于消化系统器官病变导致的便秘,而功能性便秘排除了器官本身的病变,但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儿童便秘的发病率很高,占到综合性儿科门诊的3%~5%,其中功能性便秘占儿童便秘的90%以上。

  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

  ●进食量少、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的刺激不够,难以产生便意;

  ●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患儿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腹肌及盆底肌张力不足,使得排便推动力不够,难以将粪便排出体外,肠痉挛或结肠冗长也会导致排便困难;

  ●经常坐或躺,活动量太小,胃肠蠕动差易导致便秘。

  

  改善养育方式,让孩子摆脱便秘

  

  第一,调整饮食搭配。饮食搭配不合理,蔬果配比过低,喂养太精细,过度细化的食物中纤维素已被破坏,纤维素类食物不足是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建议家长调整饮食结构,便秘的孩子应该侧重加强膳食纤维的摄入,过度精细的喂养导致膳食纤维明显摄入不足。

  膳食纤维经肠道菌群酵解后会产生短链脂肪酸及气体,刺激回肠末端收缩,增加结肠收缩运动,缩短粪便通过时间,少部分膳食纤维未被酵解还能直接成为粪便组成部分。因此,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量,吸收水分,软化粪便,并刺激肠蠕动。

  膳食纤维对于改善便秘非常重要,那么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呢?麦麸中膳食纤维的含量最高,谷类中含量较多者为高梁米、玉米,果蔬类如韭菜、胡萝卜、红薯、梨、香蕉等,豆类中含量高者为红小豆、芸豆及黄豆。

  除补充膳食纤维之外,还要规律足量地饮水,饮水量因年龄及体重而异,随季节、气温及运动量适度调节,同时需观察患儿粪便、尿液性状来判断。

  第二,坚决摒弃把便陋习。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不推荐把便,因为小婴儿排便会根据自己的括约肌收缩规律来进行,把便人为地干扰了孩子自身括约肌的功能,夜间把便还会干扰孩子睡眠,对孩子自然地形成规律排便没有任何益处,当孩子的括约肌形成固定收缩规律后孩子自然会自己排便。

  有些家长可能会困惑,不把便难道就让孩子随意大小便吗?纸尿裤是宝宝不能自主排便前不错的选择,当然需要勤换,另外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纸尿裤对孩子的生殖系统和腿形发育有影响,家长们不用担心这一点。

即使孩子有便秘,也不能强迫孩子排便,强迫反倒容易造成心理阴影,导致孩子更加不愿意排便。

  要点9 不推荐给孩子把便

  把便不利于孩子尽早形成规律的排便,会干扰孩子括约肌发育,当孩子不能自主排便时,可使用纸尿裤,2岁左右时,可通过正确的排便训练引导孩子自主排便。

  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孩子大多已具备了排便训练的身体感知能力,也能够在有便意时主动告知家长,这意味着可以开始排便训练了。及时开始排便习惯训练的孩子较少发生便秘,而便秘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未经过排便习惯训练或训练极不规范,这说明部分孩子便秘的发生与未经或不规范排便习惯训练高度相关。

  婴儿期为反射性排便,早期排便习惯训练可让宝宝较快进入意识性排便。意识性排便属于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条件反射,能按时排便,使孩子生活规律化,防止便秘及大便失禁。当然,如果孩子之前排便规律,但因抗拒排便训练而导致了便秘,家长们可以暂缓一段时间再尝试排便训练。

  另外,日常生活中应增加孩子的活动量,鼓励阳阳参加一些适量的体力活动,比如慢步走动,出去玩尽量少抱,让孩子尝试自己多走一走。

  

  再提醒一下家长们,如果以上方法仍然没有改善,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要咨询医生,不建议自行口服药物,尤其反对家长擅自给孩子喂服各种成分和副作用不明确的中成药。

  要点10

  这样做改善孩子便秘

  ·保证足量膳食纤维的摄入,保证适量饮水

  ·增加孩子活动量,鼓励多进行恰当运动

  ·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的药物

  ·合理进行排便训练,不要强迫孩子排便

  标本兼治,肛裂问题彻底解决

  肛裂就是肛门出现裂口,排便时裂口会有些疼痛,甚至出血。便秘、大便干结的孩子容易并发肛裂,这是因为大便粗硬,超过了肛门顺应扩张的限度,导致肛门皮肤黏膜的撕裂。肛裂往往会使大便的表面有一些鲜血,或者便后肛门有鲜血滴下,此时通过检查可以发现肛周有新鲜的小裂口。

  

肛裂的治疗与护理并不困难,但如果只针对肛裂进行护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肛裂仍可能迁延不愈。一般来说,只要引起肛裂的原因,比如便秘问题得到解决,肛裂也就自然愈合。

  儿童肛裂的日常家庭护理方法:

  ●温盐水浴:往浴盆或浴缸里加入60g食用盐或小苏打,坐浴或者泡浴,每次20分钟,每天2次。温盐水浴可以起到净化肛周和促进肛裂愈合的作用。

  ●类固醇药膏:如果肛门刺激症状明显,可以使用1%氢化可的松软膏(非处方),促进皮肤愈合。

  ●高纤维饮食:1岁以上的儿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

  一般经过家庭护理肛裂可以很快愈合,若肛裂出血量较大,孩子发生了两次以上的肛裂出血,且孩子看起来状态不好,以及肛裂迁延不愈或者反复发作都建议看医生。肛裂应该到小儿全科或者小儿外科医生(普通外科)处就诊。

    家长们当然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宝贝被肛裂的疼痛所困扰,但是想要彻底解决肛裂问题,还是得标本兼治,不仅要缓解表面的症状,更要解决根本问题,从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给予孩子护理和关爱,让孩子的身心都健康。

  贴士

  排便训练要点

  排便训练时机:

  1.宝宝可以保持2小时不解大小便;

  2.宝宝自己知道裤子是不是湿了;

  3.宝宝能把裤子脱下和拉起;

  4.宝宝自己愿意学习上厕所;

  5.宝宝要解大便前会告诉家长。

  当然,不必等待宝宝具备以上所有能力才开始训练。

  排便训练用具:为宝宝选择一款合适的坐便器,外观引人,颜色鲜艳,放在宝宝便于使用的位置(不一定在卫生间),高度能使宝宝双膝水平高于臀部,有利直肠韧带下降,双足可着地,以便用力。

  排便训练时间:最佳时间为宝宝睡醒或者餐后30~60分钟,每次5~10分钟为宜,避免久蹲、久坐、强努而导致肛门肌疲劳。鼓励宝宝每天在便器上坐一会儿,一般7~10天可见效。

  排便动作训练:教宝宝吸气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协调肛门内、外括约肌运动。

  以上都是关于排便训练的一些技巧,最重要的还有一句话:任何时候,不放弃尝试,鼓励孩子,但永不强迫孩子。

  05预警!宝宝便便“见红”了

  阻击细菌性肠炎,抗生素该用还得用

  在门诊经常有解血便的宝宝来就诊,因为跟血沾上了边儿,陪伴在宝宝身边的家长自然紧张得不得了。一般来说,会导致排血便的疾病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肠炎等,非感染性疾病有食物过敏、肛裂、肠套叠、肠道畸形、血液疾病等。其中临床上引起宝宝解血便的最常见疾病就是细菌性肠炎、过敏性肠炎、肛裂和肠套叠。

  细菌性肠炎的典型症状

  

  肠道受细菌感染时会引起大便带血,这是因为细菌感染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和溃疡等病变,此时就会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严重时则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细菌性肠炎首选口服敏感抗生素

  很多家长问,细菌性肠炎一定要使用静脉输液吧?答案是否定的,不一定要静脉输液。对于病情平稳、可以口服药物的孩子,我们建议首选口服敏感抗生素治疗。静脉抗生素仅针对严重的细菌性肠炎,合并有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或者脱水,或者孩子因为剧烈呕吐无法进食。

  抗生素在该用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使用,不作为地等待,可能会使孩子的感染症状加重,孩子会遭受更多的痛苦。抗生素,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帮助患者痊愈,用得不好,会危害患者的健康。

 切记,一定要足量足疗程服用抗生素,擅自减量或者停药是不行的,这样反而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潜伏,病情反复,另外还要定期来门诊复诊。”

  擅自减量、停用抗生素,等于滥用

  滥用抗生素确实是目前医疗界一个严峻且普遍的问题,但该用不用,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家长们要知道,该用抗生素时,使用时间过短和剂量过低也属于不当使用,对孩子的健康同样不利。

  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按时按量按疗程,很多妈妈因为惧怕抗生素的副作用,会把医生交代的抗生素量减量一半使用,或者等孩子病情稍有好转就立即给孩子停用抗生素。这种案例在临床上经常碰到。

  打个比方吧,细菌是侵犯人体的敌人,它会入侵并隐藏在身体的一些角落,当敌人强大时,依靠人体的免疫自净功能无法将细菌清除,我们就需要运用一种叫作“抗生素”的武器去将这些敌人一一歼灭。如果武器强度不够,就会让这些敌人生存下来,敌人为了生存,会出现变异然后再潜伏下来,让武器找不到它。

  这些敌人一旦变异潜伏下来,下次再用同样的武器去打击,可能无效,因为它们已经发生了变化,武器会失效,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细菌耐药”。所以,一旦使用抗生素,一定要遵照医嘱按量按疗程地使用,将细菌一次性彻底消灭。

  

  要点11

  治疗细菌性肠炎要彻底

  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肠炎,必须按时按量按疗程直至彻底痊愈,不要担心副作用而中止服用,否则易致病程反复,给孩子带来更大痛苦。

  牛奶过敏也便血,换种奶粉再试试

    牛奶蛋白过敏会导致宝宝便血

    

  牛奶过敏很常见,但不好判断

  牛奶过敏是人体对一种或几种牛奶蛋白质发生的免疫学反应,是婴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问题,婴儿牛奶过敏发生率高达2%~7.5%。婴幼儿肠道屏障发育本来就不成熟、免疫系统发育也不完善,加之某些婴儿本身存在特应性遗传背景,因此极易发生牛奶过敏。

  牛奶过敏的症状主要表现于人体的三大系统:皮肤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系统的过敏症状表现为湿疹、风疹、红疹,消化系统的过敏症状表现为腹泻、便秘、呕吐、胃食道反流,呼吸系统的过敏症状表现为气喘、咳嗽、呼吸困难等。92%的牛奶过敏婴儿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身体系统表现出过敏症状。

  牛奶过敏的症状

  牛奶过敏的诊断是富有挑战性的,因为牛奶过敏的症状往往没有特异性,特异性症状是指有该症状出现即可确诊为某疾病。我们通常使用的过敏源检测方法,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过敏原检测,只能评估IgE抗体的水平,而很多的牛奶过敏是非IgE抗体介导的,也就是说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并不能准确检测出是否对牛奶过敏,目前尚缺乏可信赖的牛奶过敏检测方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临床医生怀疑患儿为牛奶过敏,但过敏原检测结果却显示正常。

  事实上,无论诊断患儿对哪种食物过敏,都需要通过详细了解孩子的病史、喂养史、既往史以及家族史来进行评估,根据孩子出现的过敏症状与进食某种食物的高度相关性,再结合过敏原检测的结果来进行综合诊断。

  目前,诊断牛奶过敏的金标准为:食物回避试验2~4周+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严格回避牛奶及奶制品2~4周,如果过敏症状缓解,恢复全牛奶蛋白配方,症状复现,即明确诊断牛奶过敏。

  

  

  至于大豆配方粉是否可用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呢?仍然是不作推荐。因为大豆配方粉是以大豆为主要成分制成的配方粉,不含牛奶蛋白,其他基本成分同常规配方。由于大豆和牛奶间也存在交叉过敏反应,且其营养成分不足,一般不建议牛奶过敏的宝宝选用大豆配方粉进行喂养。如果经济确实困难,对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如果对大豆不过敏,则可以考虑使用大豆配方粉。

  对牛奶蛋白过敏其实并不要紧,家长们不用焦虑,尝试给孩子换种适合的奶粉就行,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种水解配方奶粉,选择孩子不过敏的品种,一点也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

  当心!再当心!以下症状提醒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被卡住了出不来,导致肠内容物难以通过。肠套叠好发于2岁以下的幼儿,以4~10月龄幼儿为主,多见于肥胖健壮的孩子。如果孩子在腹泻期间突然出现腹痛(小婴儿则表现为突发的阵发性哭闹),解果酱色大便,伴频繁呕吐,面色苍白、精神变差,腹部可以摸到包块,就要怀疑并发肠套叠。

  肠套叠是儿科急症,需尽快进行空气灌肠外科治疗,一般情况可不必开刀,但如果肠子套住的时间较长,被卡住的那一段肠子会发生缺血性坏死,严重的情况下则需要切除坏死肠管。

  要点12

  以下症状提示肠套叠

  ·大便呈果酱色

  ·腹泻期间突然腹痛,腹部可摸到包块

  ·伴频繁呕吐,面色苍白,精神状态差

  ·婴幼儿突然出现阵发性哭闹

   医疗方案选择上的利弊与轻重,作为患者确实难以权衡,而作为医生,我们的责任就是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清楚利与弊,只要把利害关系分析清楚,大部分情况下,医患双方是可以沟通得很好的。彼此耐心一点,医生的辛劳和努力总会被患者看到,患者的病痛和焦虑也会被医生所理解。

  所以当小宝宝呕吐、解果酱样大便、精神不好的时候,家长们一定不要掉以轻心,千万不要在家盲目观察等待,应该马上带宝宝就医。

  贴士

  不同水解程度的配方奶粉

  根据水解程度不同,目前市面上的配方奶粉分为:普通配方奶粉、部分(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深度(完全)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粉。

  普通配方奶粉: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代乳品,含有完整的牛奶或羊奶蛋白。适用于对牛奶、羊奶不过敏又无法成功建立纯母乳喂养的健康宝宝。

  部分(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通过特殊工艺把牛奶蛋白做降解处理,把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成多个小分子的蛋白质,去除过敏原,降低了蛋白质的过敏原性。属于低敏奶粉,主要用于预防过敏。对于不能纯母乳喂养的高危儿,与普通牛奶配方相比,部分水解配方可以预防或者延迟孩子过敏的发生。但与母乳相比,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对于预防高危儿的牛奶过敏并不具备优势。

  深度(完全)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相比部分水解蛋白的水解程度更细化,多由短肽链及少部分游离氨基酸分子构成。属于低敏奶粉,其过敏原性较部分水解配方更低。用于牛奶蛋白过敏宝宝的饮食治疗。

  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粉:将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成100%的游离氨基酸分子,不含过敏原,属于无敏配方粉。推荐严重牛奶过敏的宝宝或者不能耐受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的牛奶过敏宝宝使用。

  06肠痉挛:妈妈的安抚是良药

  宝宝哭得揪心,精神好就没关系吗?

  

  经常在门诊碰到一些家长跟我说:听别人说、听老人说、听隔壁邻居说、听王大妈说……就是没有一个听医生说的。这些道听途说没有任何的医学根据,很多时候只是捕风捉影和添油加醋,没有任何实际的指导意义,即便真的有某个结果存在,也不一定是其分析的那个原因,个案的存在并不具有普适性,因此,家长们切不要偏听偏信,及时把孩子带去看医生,听听科学有据的说法再下结论。

   别焦虑,时间会带走肠痉挛

  肠痉挛在婴儿中很常见,很多新手爸妈都会碰到,肠痉挛一般从婴儿2~4周大开始,在3~4个月的时候自然缓解,大约40%的婴儿都会出现肠痉挛。肠痉挛通常发生在傍晚,宝宝会不停地哭闹,常常伴有尖叫、两脚乱踢乱蹬,有时候还会放屁,因为哭闹,宝宝的肚子里吸进过多的空气会显得比平时更加鼓一些。其实只要宝宝白天和其他时间一切如常,能正常吃喝拉撒睡,有肠痉挛也没有关系,家长们不用太紧张。

  要点13

  肠痉挛会随成长而消失

  肠痉挛是一种随着婴儿长大,器官功能逐渐成熟而消失的一过性现象,在婴儿中很普遍,若医生排除了疾病因素,那么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只需耐心伴随孩子成长。

  肠痉挛会随时间自然缓解

  小宝宝为什么容易出现肠痉挛呢?目前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婴儿对某些刺激异常敏感,宝宝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不成熟而导致,亦称为肠绞痛,宝宝因为感受到疼痛而不停地哭闹。但其实肠痉挛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一过性的现象,疼痛是由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烈的收缩而引起,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身体器官系统功能的成熟,这种现象会慢慢缓解,最终不再出现。

  如果医生排除了宝宝器质性的疾病,如肠套叠等疾病,确认宝宝只是肠痉挛,那么我们可以为宝宝调整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想些办法来安抚宝宝,耐心地等待宝宝好转。

  母乳喂养的妈妈,应该尝试停止使用某些容易导致宝宝过敏的食物,如奶制品、海鲜等,最好通过记录饮食日记来观察和鉴别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果妈妈食用某种食物后喂养宝宝,宝宝夜间的哭闹明显,停用这种食物后宝宝的哭闹得到缓解,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宝宝可能对该食物过敏,妈妈要尽量回避这种让宝宝过敏的食物,以缓解宝宝的肠痉挛。当然,我们只需回避明确导致宝宝不适的食物,而不要因过于谨慎而盲目回避。

  配方牛奶粉喂养的宝宝,应该考虑是否存在牛奶过敏的情况,必要的时候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宝宝更换低敏或无敏的配方奶粉。

  摆正心态,与孩子一起成长

  有些新手妈妈一时还没有适应自己的新角色,面对宝宝的哭闹,如果妈妈实在感到紧张和焦虑,可以暂请家人代为照顾宝宝,妈妈利用这个空隙到外面走走。即便只是出去走上一小会儿都可能会让妈妈焦虑的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紧张的心情得到些许放松,妈妈只有心情愉快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

  可能用完所有的方法,宝宝还是会定时哭闹,但只要医生排除了疾病的情况,妈妈无需太焦虑,摆正心态,静待孩子成长即可。带孩子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接受孩子的成长,自己也共同成长。

  值得强调的是:不管孩子的哭闹让人有多么不耐烦、多么生气,也绝对不能大力地摇晃孩子,大力摇晃小婴儿可能造成婴儿失明、脑损伤等严重的后果,请各位家长切记。

  

  

 

  要点14

  妈妈心态好,孩子更健康

  肠痉挛会引发孩子剧烈的哭闹,如果新手妈妈因此而焦虑,可以通过散步等运动的方式放松心情,平和看待孩子正常的生理现象,用有效的护理陪孩子度过这一必经阶段。

    贴士

  怎样护理“肠痉挛”宝宝

  宝宝因肠痉挛而苦恼不止时,家长可以试试以下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护理方法:

  1.合理喂养,不要过度喂养。过度喂养会让宝宝感到不适。我们在临床中看到的普遍都是担心孩子吃不饱而过度喂养的情况,很少有孩子真正吃不饱的情况。还有些妈妈分不清孩子哭闹的真正需求,有些时候孩子只是撒娇,有些时候只是需要安慰,有些时候只是该换尿布了,而有些时候只是情绪释放……相当一部分家长只要一听到孩子哭闹就以为孩子是饿哭了,或喂母乳或喂配方奶,导致了过度喂养。当给予宝宝的饮食量超越了宝宝的胃内容量,宝宝未成熟的消化系统就会出现功能失调,甚至发生肠痉挛。

  2.用婴儿背带背着宝宝四处走走并安慰他。晃动感和身体接触对婴儿有安抚作用,这样做主要是模拟宝宝在母体内蜷曲的状态,让宝宝觉得踏实安定,且对宝宝的腹腔有一定的挤压作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宝宝的疼痛和烦躁的情绪。

  3.轻轻摇晃宝宝,也可以在隔壁房间打开吸尘器。稳定有节奏的晃动和让人感到平静的声音可以帮助宝宝入睡。吸尘器的声音有些类似宝宝还是胎儿时在宫腔内听到的脐血流动的声音,有很好的安抚效果。

  4.在哭闹无法缓解时可以尝试给宝宝使用安抚奶嘴。这个措施对有些宝宝可能有一定的安抚作用。

  5.让宝宝趴在妈妈的膝盖上,轻轻按摩宝宝的后背。让宝宝的腹部感受到压力会让宝宝舒服一些。

  6.将宝宝包在一张薄薄的大毯子里,可以给宝宝安全感。这个就像包裹新生儿一样,把宝宝包起来,让宝宝感觉像在母体宫腔内一样,熟悉而安全,一定程度上可以安抚宝宝的情绪。

  07饮食有节制,宝宝肠健康

  孩子们最盼望过节了,因为过节不仅可以放假,还能想玩就玩,想吃就吃。“过节吃好”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过节的时候十盘八碗的再常见不过了,不光食材五花八门、丰富多样,而且家长往往看在节假日的份上,会对孩子放松监管和节制,任由孩子暴饮暴食,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饮食病”也就出现了。

  节假日“饮食病”的常见症状

  逢年过节,儿科收治最多的就是这些节假日“饮食病”患儿,“上吐、下泻、肚子疼”几乎成了节假日儿科急诊的主旋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孩子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功能尚不成熟,节假日一旦吃得过多,胃肠负担较重,就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第二,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健全,胃酸分泌少,胃排空快,杀菌力弱,免疫物质IgG、IgM、SIgA分泌量低。

  第三,孩子的正常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肠道菌群容易失调。这些都是孩子在节假日肠道负担过重的时候容易得“饮食病”的原因。

  孩子暴饮暴食之后,第一个出现的症状往往是呕吐。呕吐并不一定是坏事,也不一定是很严重的情况,有时候呕吐对身体是一种保护。吃多了,孩子的胃承受不了,就只能吐出来减轻负担了;吃杂了,吃了某些孩子身体排斥的食物,如某些高蛋白、易致过敏的海鲜,某些生冷冻饮,孩子的胃受到了刺激,为了保护自己,就把这些不合适的食物吐了出来。

  呕吐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呢?很多妈妈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灌药,不管是电视上打广告的药品还是道听途说的方子,都一股脑儿地给孩子灌下去,且不论这些药物的科学性,此时灌药对孩子的胃来说是一个新的负担和打击,往往孩子会吐得更厉害。

  要点15

  呕吐时不要立即喂止吐药

  孩子暴饮暴食后出现的呕吐能帮助减轻胃的负担,此时喂药对孩子的胃来说会增强刺激性,加重负担,让孩子更加不适。

  孩子呕吐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处在一个舒适安全的体位,尤其是小宝宝,一定要侧身,防止窒息。吐完之后,最好的办法就是观察与等待,不要急于喂水喂药。如果呕吐很快停止,孩子精神正常,可少量喂水,不再呕吐就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如果呕吐一次接一次,频繁且呕吐量大,导致孩子出现了脱水的症状,如精神差、口唇干、眼眶凹陷、皮肤弹性差、肚皮皱皱的、哭时泪少或无泪、尿少或无尿,则需要及时就医。

  要点16

  呕吐时伴随以下症状需就医

  ·孩子呕吐频繁且量大

  ·眼眶凹陷、口唇及皮肤干燥、弹性差

  ·脱水,泪液和尿量减少

  ·精神状态差

  腹泻,往往是继呕吐之后的第二个症状。

  通常腹泻主要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引起:感染性因素,比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非感染性因素,比如食物过敏(最常见的是牛奶和鸡蛋)、乳糖不耐受、菌群紊乱、胃肠道功能失调、食物中毒、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等。

  宝宝得节假日“饮食病”发生腹泻,以上两个原因都可能存在。但不管是哪个原因引起的腹泻,只要宝宝精神食欲好,很快恢复,那么就不一定要看医生,注意调整饮食就可以了。

  孩子腹泻时家长这样护理

  宝宝腹泻时,家长在护理上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在饮食方面,腹泻时饮食的调理非常重要,但不需要禁食或者严格控制食物的种类,孩子常吃的健康食物仍可继续食用,饮食尽可能软烂清淡好消化,少油,忌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清淡的粥、面条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用药方面,孩子腹泻时不能自行给孩子口服抗生素,因为很多时候腹泻都只是功能性的问题,不一定是细菌感染,一定要医生确认后再决定是否给予抗生素。否则容易造成肠道菌群紊乱、细菌耐药、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等不良后果。

  要点17

  这样护理因“饮食病”腹泻的患儿

  ·饮食软烂清淡好消化,少油,忌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

  ·不可自行给孩子吃止吐止泻的药物,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医生确认

  如果孩子只是轻中度脱水,精神状态好,能吃能喝,则可以选择口服补液。口服补液首选低渗的ORSⅢ口服补液盐溶液,不要给孩子喂食自己调制的盐水,也不要给孩子喂食糖水、果汁饮料,除非得到医生的同意。如果孩子脱水严重,精神差,且进食困难,需要尽快就医,必要时需要静脉补液处理。切记,不要自行给宝宝服用止泻药物。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应该立刻就医:

  ●经过饮食调整,补充口服补液盐溶液等处理但腹泻频率没有降低;

  ●发热持续24~48小时或以上,呕吐持续12~24小时或以上;

  ●有黑色大便或大便带血,呕吐时有绿色的胆汁样物或有血样、咖啡样物;

  ●有持续加重的脱水症状,如口干,尿量减少,哭闹时眼泪减少,眼窝变深,皮肤弹性下降(按压皮肤或捏起皮肤后回弹时间延长);

  ●腹胀、腹部隆起,严重的腹痛;

  ●拒绝进食或喝水。

  孩子的节假日“饮食病”本是可以预防的,但年年提醒,年年出现。显然,我们的预防保健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儿科医疗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只能尽力做好治疗有病之病、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工作。做好儿童健康的预防保健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医患共同努力,因此也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在节假日期间,尽量保证孩子正常规律的作息,以及正常均衡的饮食,让孩子远离节假日“饮食病”,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过节。

  

  合理喂养,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喂养方面,如果家长奉行的是错误的观念和方式,那么必然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比如喂养过于精细,坚持给孩子喂饭,总担心孩子吃不饱而频繁给孩子喂食,这些喂养方式都是应该纠正的。

  通常情况下,6个月的宝宝可以开始添加糊状、泥状食物,7~9个月根据宝宝出牙的状况逐渐过渡为细颗粒、粗颗粒状食物,10~12个月逐渐过渡为碎状和丁块状食物。但是家长要注意不可过于精细,过于精细的喂养可能导致孩子的咀嚼功能得不到锻炼,孩子咀嚼功能差的话就会出现挑食偏食等各种饮食行为问题,最终影响孩子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健康。

  不要误以为孩子出牙前都只能吃糊糊,有些孩子出牙晚,一岁左右才出牙,如果一岁之前全部吃糊糊就会影响孩子的咀嚼功能,宝宝的牙床也是有咀嚼功能的。

  宝宝7个月起可允许手抓食物,10个月开始训练用勺子,1岁之后鼓励自行进食。怕脏、怕浪费、怕麻烦、心疼孩子的小手小胳膊,都不是阻止孩子成长的理由。抓握动作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大脑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对食物最感兴趣的时候,不让孩子自己吃,但孩子又特别想抓食物,喂养人为了完成喂食的工作不得不给孩子手里塞个玩具,进食成了任务而少了乐趣,而且边吃边玩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各种饮食行为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另外,家长们总免不了担心孩子吃不饱,影响发育,于是会频繁地给孩子喂食,哄骗孩子,或者用玩具引诱孩子,甚至在孩子拒绝时打骂等等,只为给孩子多塞一些食物,或者是让孩子吃完规定的量。但孩子一顿吃得多一顿吃得少很正常,每个孩子身体情况不同,饭量也会有所差异,只要孩子整体生长发育是正常的,就不用纠结每顿孩子吃了多少,或者是不是比别家孩子吃得少。

  我的建议是在合适的时间点提供给孩子营养均衡丰富的食物,而吃多少完全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我们的消化系统不仅仅有消化的功能,它更是一个情绪器官,被逼进食,孩子进食的情绪自然不好,也会影响到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及消化功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小孩下肚疼尿少是怎么回事(小孩尿少肚子痛)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