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完眼皮有血块是怎么回事(哭完眼里有血块什么原因)哭完眼皮有血块是怎么回事(哭完眼里有血块什么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哭完眼皮有血块是怎么回事(哭完眼里有血块什么原因)

哭完眼皮有血块是怎么回事(哭完眼里有血块什么原因)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以后,总理追悼会如期举行。周总理生前的众多同志、好友均到场送行。

但是,这里面唯独没有毛主席的身影。

事实上,对于周总理的逝世,毛主席可能比任何人都伤心。听闻周恩来逝世的消息后,毛主席两度落泪。不能亲自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实则有难言之隐。

毛主席为周总理的逝世两度流泪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两人的革命情谊如此深厚,毛主席却为何缺席总理追悼会?

一、革命艰难,相辅相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毛主席与周总理相识。从此之后,两人开始携手共进,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奇。

1931年11月的一晚,受到排挤又生了病的毛泽东,迎来了一个客人——专程前来探望的周恩来。两人一直聊到了深夜,周恩来临走时,留给了毛泽东这八个字:“照顾大局,相忍为党”。

从此之后,两人之间种下了信任的种子。

1932年,毛泽东受到李德与博古的打压,被剥夺了指挥权。周恩来当时在党内有最高的军事指挥权,他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认为博古是错的。后来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明确提出:只有毛泽东才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其他任何人都不行。

这次会议之后,周恩来心甘情愿地成为了毛泽东的助手。周恩来在战斗决策中都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并逐渐将实质上的军事指挥权移交给毛泽东。

周恩来从不贪图权势,他知道毛泽东的军事能力更强,所以心甘情愿地辅助毛泽东。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红军终于有了毛泽东强有力的指挥,最终完成长征的壮举。

1945年重庆谈判时,周恩来与毛泽东几乎形影不离,充当了毛泽东的“贴身护卫”。他代替毛泽东与宾客捧杯,以防止酒里有毒。宴会上的饭菜也会自己先吃一口,确定没事之后才让毛泽东吃。他还仔细审核国民党安排的行程,如果觉得里面的安排有危险,他就不会让毛泽东参加。

建国后,社会上开始有了这么一种说法:“谋事在毛,成事在周”。

实则指出了两人工作时的相得益彰。毛主席负责设计与构思大的国家战略方针,周总理则事无巨细地把毛主席的想法落到实处。

有人问周总理,为什么不搞一些理论方面的工作?周总理回答,这么大的国家,总有人要去管具体的事情。我多管些这样的事,毛主席就会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更大的问题。

在出席一些重大活动时,两人似乎也总是形影不离的。1961年,毛主席为了纪念南昌起义34周年,特地参加了建军节晚会。到了会场门口,毛主席问随行人员,总理来了没有。得知总理还在路上,主席也不入场了,找了个凳子坐下后,说等一等总理,我们一起进去。

实际上,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早就熟悉了这句话,主席与总理似乎是心有灵犀一般。两人结伴而行的画面,是他们眼中最温馨的景象。

二、毛主席与周总理互相关心病情

1971年之后,毛主席似乎突然就老了,而且逐渐患上了多种疾病。或许是养病的需要,或许是一生叱咤风云的主席,不愿意让他人看到自己的老态,毛主席开始减少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次数。

1972年初,毛主席穿着睡衣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在登车时,人们才发现主席已经迈不上汽车的台阶了。追悼会结束不久,主席因工作太过劳累,突然休克。幸好在医务人员的及时救助下,主席苏醒了过来,但他的身体已经很差了。

1972年2月份,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件事的意义太过重大,毛主席只能拖着虚弱的身体会见尼克松。两人原定只有15分钟的会面,最终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尼克松发现,延长了会见时间后,周总理开始频繁看表

会见了尼克松之后,周总理的身体也出现了大问题,他的身形日渐消瘦,更是出现了便血的症状。医生劝周总理去医院做一次大检查,但周总理拒绝了,他怕自己一旦去了医院,就会因住院而耽误工作。

周总理对医生说:你们不用着急,让我先把这段时间给忙完了。我这么大年龄了,查出癌症又有什么办法?现在让我多忙几天,多处理几天事情。过几天再去医院检查。

1972年5月18日,经过多方医生会诊,确诊周总理患上了膀胱癌。得知消息之后,毛主席十分重视。八十高龄、疾病缠身的他,每次都会认真阅读周总理所有的病情报告,并清晰地记着周总理失血与手术的次数

有一次,工作人员发现毛主席坐的俄式沙发,太过高大而且质地坚硬,不适合喜欢久坐的老人。于是他们给毛主席定制了一个海绵坐垫的新沙发。毛主席试了后,对新沙发很满意,于是立刻让人也给周总理送一个,好让养病的周总理也可以舒服一些。

毛主席多次嘱咐周总理放下工作,好好休息。他在周总理的病情报告上批示:应当休息、节劳,不可大意。可周总理每次都说自己身体还可以,拒绝减轻自己的工作量。

实际上周总理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治不好了,所以他想抓紧利用生命最后的时间,来为这个国家和人民多做些事情。对他来说,把时间浪费在治疗上,远不如把最后的时间留给国家大事。就这样,周总理每天熬夜处理国事,繁重的工作彻底压垮了他的身体。

1974年2月过后,周总理的病情逐渐恶化,他每天都会便血。由于血块堵住了尿道,周总理每次如厕,都会剧痛不止。一向坚强的总理,疼得在沙发上打滚。即便如此,周总理仍然没有放弃工作,每天都处理大量国事。

不久之后,周总理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主席。以往,周总理都是在会谈结束后就直接离开了。可这次周总理却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目光一直聚焦在毛主席身上

毛主席将客人送走后,转过身来看到了周总理。主席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他忧伤地垂下眼帘,毫不掩饰自己对周总理病情的担忧。

周总理用温馨的目光看着毛主席,一如往年的温暖,可眉宇间却也有了哀伤凝重之色,并向主席慢慢地伸出了手。毛主席与周总理握手,似在问好,又仿佛在道别。两人都知道彼此的时间不多了,可没有人会想到,这居然会是两人最后一次握手。

和毛主席握手后的第三天,周总理的病情彻底恶化。医生说如果总理再不医治,将会引发生命危险。无奈之下,周总理只能向毛主席打报告,住进了305医院医治。这一住院,就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1974年6月1号周总理第一次手术,到1976年1月8号周总理逝世,他一共经历了13次手术。这个70多岁的老人,平均每隔40天就要接受一次手术,其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住院时总理也一直在关注国家大事,有精力时他就自己看国内外的文件,实在看不下去时,他就让别人念给他听。1975年6月,瘦成皮包骨头的周总理,在病榻上强撑着,用颤抖的手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汇报自己的病情。信中提到:

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六十一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恳请主席在接见布特同志之后,早治眼病……”

1971年毛主席就患上了白内障,周总理自己被病痛与手术折磨得只剩下60斤体重,还挂念着主席早治眼病

三、“恩来,你走了……”

1976年的钟声敲响时,周总理已经到了弥留之际。1976年1月5日凌晨,周总理接受了最后一次手术。术后,总理决定不再接受医生的治疗了,他说:

我的病已经这样了,不要再麻烦专家了,他们应该为更多人治病。我真想回家啊,出来两年了……

总理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他知道,这样只会让医护人员为难。即便思家心切、即便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总理仍然把他人的感受放在心上,不让自己影响到其他人。

1976年1月7日深夜11点,周总理用微弱的声音对吴阶平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总理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挂念的仍然是他人。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恩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没能与自己的挚爱邓颖超说上最后一句话,见最后一次面。邓颖超赶来时,看到的已经是周总理的遗体了,她颤抖着双手,在周恩来额头上留下最后一吻,喃喃道“恩来,你走了……

四、听到周总理的讣告,毛主席泪流满面

周总理去世的前一晚,毛主席通宵工作了一整夜。毛主席用可以视物的右眼,全神贯注地盯着周总理的病危报告、治疗方案、抢救方案报告……神情凝重,一言不发。

周总理住院后,主席自己也难以行动,无法去医院亲自探望总理。所以毛主席经常派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去医院,给他带来周总理最新的情况。1月8号上午,张耀祠第一时间得到了周总理逝世的消息,于是他赶紧去汇报给毛主席。

可此时主席正在卧室中休息,不宜打扰,所以张耀祠被拦了下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也以纸条的形式放在了客厅里。护士孟锦云正在陪伴主席阅读,她听到了客厅里的声音,于是走出去看到了纸条。

孟锦云先是大吃一惊,随即泪如雨下。但她马上意识到,要在最合适的时机将这个消息告诉主席。孟锦云知道主席一夜未眠,身体一定非常虚弱,听到消息后可能会情绪失控,进而引发系列病症。

孟锦云将纸条叠好后放进自己的口袋里,她用最短的时间将自己的情绪整理好,擦干眼泪当作无事发生一样。她想等主席午休之后,再将噩耗读给主席听。主席这时疾病缠身,精力又放在书上,没有发现孟锦云的异常。

下午三点钟,中央送来了周总理逝世的讣告,孟锦云再也无法隐瞒下去了。她看主席休息了几小时后,精神状态尚可。于是孟锦云利用下午读报的机会,将讣告读出来。孟锦云先是读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新闻,再用低沉而缓慢的声音读出: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逝世……”

一开始毛主席像平时听报一样,闭着眼睛静静地听着孟锦云的声音,一言不发。孟锦云读到讣告后,他突然发现孟锦云的声音变得哽咽起来,于是睁开眼睛看着孟锦云,好像不敢相信她读出来的是事实。

听完讣告后,毛主席又愣了一会儿,好像才接受了周总理已经离开了的事实。主席向孟锦云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他再次闭上了眼睛,眉头紧锁。

孟锦云本来以为主席要说些什么,结果主席居然一言不发。然而孟锦云又很快发现,主席紧闭的双眼里,有泪珠滚落而出,一直流到了脸颊。孟锦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主席,她再也忍不住了,哭出了声音。

主席从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闭着眼睛,任由泪水从脸颊流到嘴角,又流向脖颈。无声的悲哀弥漫在整个屋子里,空气都像凝固了一般。

根据孟锦云回忆,总理去世后的几天里,主席总是独自躲在沙发里流泪,茶饭不思,一周都没有走出总理去世的阴霾。主席变得比以往都沉默了,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阅读之中,不想再多说一句话。

只有每天将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之中,才能缓解主席的悲伤之情。主席仍然坚持审阅周总理的后事处理事宜,将追悼会定在了1月15日下午。

五、听到周总理的悼词,毛主席嚎啕大哭

1月14日下午,又到了孟锦云给毛主席读新闻的时间。这次孟锦云读了周总理的悼词清样: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同志……”

听着这些悼词,毛主席嚎啕大哭。悼词回忆了周总理的一生,毛主席的眼中,好像闪过自己与周恩来相识、相知到最后一次握手的点点滴滴。毛主席再也无法压制自己的情绪,泪如泉涌。

周围的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毛主席,在他们眼中,这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此时也只是一个痛苦无助的老人。这个老人正在用人类最原始的方式,为自己的挚友的离开而悲痛不已。所有人跟着主席放声大哭,屋子里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总理追悼会召开的前一天,工作人员做好了所有的准备,轮椅、氧气、紧急抢救措施一应俱全,以备毛主席出席周总理的追悼会。

此时毛主席在吃饭、讲话、阅读等方面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吃饭时需要别人的帮助,读书时只能让旁人帮他拿着书本。主席说话时也仅能从喉咙里发出模糊不清的语句,需要靠孟锦云学说一遍,别人才听得懂。有时候发音极为不清,孟锦云也只能根据主席的表情与口型,猜测主席要表达的意思。

人们的心情很复杂,他们既期望毛主席能够出席,又担心毛主席的身体出问题,毕竟主席现在太虚弱了。而且主席与总理感情至深,一旦在追悼会上情绪失控,任何人都担不起这个风险。所以没有人敢问主席去不去总理的追悼会。

1月15日,秘书张玉凤终究忍不住了,她向来说话一向直来直去,便轻声问毛主席去参加追悼会吗。

毛主席正在看文件,听了后愣了一下。他一手拿着文件,另一只手拍了拍自己的腿,吃力地发出声音:“我也走不动了。”说这句话时,毛主席再也没有了往日挥斥方遒的气势,只有满脸的委屈与遗憾。

无法离开住所的毛主席,怀着焦急的情绪等在收音机前,一遍遍地询问追悼会还有多久开始。追悼会上,毛主席送出的花圈显得那样的孤单。终于收音机里响起了哀乐,毛主席再次潸然泪下。

因此,毛主席未能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最大原因是主席的身体已经太过虚弱,实在是走不动了。即便不能亲临现场,主席也用自己的方式,送周总理最后一程。

1976年1月16日,一架飞机将周总理的骨灰洒向了四个地点。

第一个地点是北京。意味着总理和首都人民心连心。

第二个地点是密云水库上空。周总理即便离开了,也不忘事关民生大事的水利工程。

第三个地点是天津。这是周总理起步闹革命的地方。

第四个地点是滨州黄河入海口。一方面周总理想通过滋养母亲河,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海水将自己的骨灰带到台湾海峡,期盼祖国的早日统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此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谁又能不为之落泪。

参考文章:

《周恩来的追悼会 毛泽东为何没参加?》

《揭开毛泽东与周恩来相知互信数十年的奥秘》

《揭秘:周恩来与毛泽东的最后一次握手》


编辑:焦晨杨

责编:劳谦有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哭完眼皮有血块是怎么回事(哭完眼里有血块什么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