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不起来是怎么回事情(就是高兴不起来是怎么回事)高兴不起来是怎么回事情(就是高兴不起来是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高兴不起来是怎么回事情(就是高兴不起来是怎么回事)

高兴不起来是怎么回事情(就是高兴不起来是怎么回事)


前天晚上,朋友小敏找我谈心,她哭诉道:


“其实,我一直都很难快乐。在我5岁时,我父母离婚了。从那时起,家里就笼罩在压抑和冷漠的氛围里,我感觉家人都过得很痛苦。


每当我在外面遇到开心的事情,我都会极力克制自己,感觉开心了会对不起家人,甚至觉得背叛了他们。就算我现在过得还不错,面对家人痛苦时,我还是不敢体验快乐,因为会给我带来愧疚感。”



小敏的话,让我深深的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心理分离”课题,竟能对我们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01

“共同受苦”的情绪共生模式


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


*一些重男轻女观念比较重的家庭,会要求女孩过多承担家庭的担子。从小女孩就被植入“长大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观念。

*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卷入战争中,会站在弱势的一方,一起去抨击另一方。

*看到家人不开心,感觉自己开心好像是有罪的。仿佛开心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不开心可以让家人感到我是懂事的,感恩的。


这些都会导致我们无法和原生家庭做到“课题分离”,而在心理上和原生家庭的高度融合,也会让我们产生“情绪共生”。



就像小敏的例子一样,她会在潜意识里将自己和家人捆绑在一起,看到父母痛苦,她会让自己维持一个担忧或低落的状态,借此来和父母“共同受苦”。


但这种过度的承担,模糊了情绪边界,阻碍了爱的流动,会让一个人失去自我,背离自己的本质,只能顾着照顾家庭,于是就有了“家人不快乐,我也不敢快乐。”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通过这种“共同受苦”的方式来维持关系呢?


02

“情绪陪跑”掐灭了快乐的火苗


1.归属感和存在感


《人类简史》讲到,因为人类学会直立行走,骨盘变窄,所以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相比,人类幼崽属于早产儿。不会爬行走路的特性,使得Ta更加需要依靠养育者。

所以,Ta 需要和养育者建立强烈链接,让自己有安全和归属感,否则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渐渐的,Ta不仅需要生存的保障,也需要母亲的抚摸、爱的语言和接纳的氛围由此来形成依恋关系,并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找到存在感,这样,Ta的生命有了最初的意义



克里斯多福•孟曾对此说过:“对家庭死忠的人,会努力按代代相传的标准模式来塑造自己,这和潜意识中想要和活下去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当孩子在家庭总是受到伤害,归属感和存在感得不到满足。


长大后,内心会出现空洞,总是觉得没有安全感, 而通过”情绪捆绑”的方式,可以满足Ta一部分归属和存在的需求。


有些家庭成员就是以负面的纽带连接起来的,这也是长期消极的家庭氛围使然。


所以,当长大后,家庭里会出现一种奇怪的负向链接:“你快乐,我不一定能感受得到,但是你不快乐,我也快乐不起来。”



2.关系错位


当家庭里的大人处理不好他们彼此的关系:妈妈和爸爸的夫妻关系,妈妈和奶奶的婆媳关系,爸爸和奶奶的亲子关系等等,孩子就会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进大人的争斗和负面情绪中。


小编看过一个案例:小明的爸爸出轨了,妈妈每天在以泪洗面和谩骂狰狞中来回切换, 很多时候妈妈会和他诉苦并控诉爸爸的罪行。看着妈妈受委屈,小明非常难受。

可当他气愤地以妈妈口吻批判爸爸时,爸爸却成了受害者,并说和妈妈的婚姻里,自己有多么憋屈和不被理解。


小明夹在两人中间,无奈,害怕,压抑的情绪在他心里不断地袭击。



最终,他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只能辍学治疗病情。


有多少个和小明一样的孩子,Ta们在人际关系非常敏感,共情心很强。


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需求总是被忽略,在学校和外面受了委屈、伤心难过的情绪和快乐的事情都不能被看到和重视,反而还要承接和消化家里的负面情绪。


渐渐的,在Ta们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情绪不重要,而父母的情绪很重要。

家庭系统的天平倾斜,让父母成了情绪上需要被照顾的一方,让孩子产生了拯救情结,成了“情绪挑重”的大人。


Ta们期望用自己的努力来缓解大人间的冲突和矛盾,也失去了那个年龄本该有的任性,纯真和稚气。



这种从内心建立起的情绪共生关系,让孩子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陪跑,形成不对等的关系-“父母不快乐,我就很难快乐起来,父母快乐了,我才有资格快乐。”


难以体验快乐的感觉,就好像快乐拼命向你招手,当你想拥抱它时,原生家庭却紧拽着的你手, 让你动弹不了。


想要挣脱这双手,需要和它达到一个和解,然后牵着它一起往快乐走去。


03

拥抱自己才能拥抱家人


1.觉察与允许


觉察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当你受到家人的负面情绪影响时,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用“超我”的道德来要求自己,不自觉地在心里产生了很多冲突,比如:为什么我开心不起来?”“我的家人过得这么辛苦,我怎么可以花钱大手大脚”“我不应该快乐”….


也许,在意识层面上你会有相反的想法,但是那些深藏在潜意识的信念,正悄悄地偷走你快乐的能力,并把“内疚感”和“不配感”留给了你。



所以,在情绪来临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和当下的想法,花一些耐心,好好的关注自己内心那些不停碰撞的声音:


*是不是那个想要“承担的小孩”紧抓着你不放手?

*是不是自己想为家人做点什么,却无能为力?

*是不是家人的不和睦,让你受伤的同时又不忍心责怪?


告诉自己,“不敢开心”是为了保持亲情的链接,这也是在乎和牵挂的呈现方式,毕竟亲情是每个人心里最深的羁绊。


允许自己的“不开心”情绪存在,也允许家人的“不开心”情绪存在



2.情绪分离


首次,作为对家庭关系高敏感的你,需要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且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婚姻问题需要去面对和经历成长的。


在心里和自己说:“我是我,家人是家人,我可以支持他们,但是有些问题需要他们自己解决。”


如果你总是越位到父母的角色, 当他们的情绪已经超出你可承受的范围时,情绪的边界混乱会带来情绪的耗竭。



情绪的分离并不代表着冷眼旁观,而是卸下不属于你的责任和包袱。


其次,与父母共同受苦的潜意识连接模式不益于解决问题,你已经长大了,不需要通过承担和父母共同痛苦的方式去“帮助”家人。


做好你自己的“本分”,树立好自己的边界,当你活出自己时,就能轻装上阵。

此时,你传达出的能量是豁达乐观的,这样家庭原有的负向模式反而可以被打破。


3.倾听与陪伴


既然有些问题无法解决,也不应该由你来解决,且你已经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分离”和“情绪独立”。


那么,当看到家人埋怨或不开心时,你能够给与的最好的礼物是陪伴和倾听


家人可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是陈旧的往事,又或者是和隔壁老王的争执感到郁郁寡欢。当有个人愿意用用心去理解,不带偏见和主观评论的倾听时,能让Ta感觉到被接纳,被疗愈。



正是因为当一个人的情绪被看见时,它才有化解的可能。


此时,你是以一个陪伴者的角色,在旁边静静的呆着,陪伴Ta出去散心或做其它事情,可能你也会感觉到低落。但这时的难过不是捆绑和共生的“必须式”难过,而是纯粹的出自共情的难过。


当回到你自己的角色时,依旧可以放心地享受自己的快乐。


写到最后


家庭系统排列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通过受苦和自己的家人联结在一起,对人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这种诱惑会让一个人活在家庭的责任里,活在家庭的束缚里,活在与家庭的对抗里。

但我希望每个人能活在爱里,活在自由里,活在可以恣意享受的快乐里!


References:


1. Yuval herali: a brief history of mankind, CITIC press, 2014

2. Roland Miller: intimacy, people's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 2015

作者:三酱


点击关注【解X心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高兴不起来是怎么回事情(就是高兴不起来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