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差异是怎么回事(南北方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南北方差异是怎么回事(南北方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南北方差异是怎么回事(南北方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南北方差异是怎么回事(南北方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从地理位置来划分,按照秦岭淮河一线,往南就是南方,往北就是北方,这是最常见的关于南北方的划分。

从饮食习惯来划分,只要吃面食的都归到北方,吃米饭的都归到南方。

从气候来划分,干燥寒冷的即北方,湿润闷热的是南方。

从语言来划分,南方的语言体系非常的复杂,几乎是十里不同音。而北方的语言体系,虽然口音不同,但很多生活化的词汇,反而通用。比如拾掇拾掇,什么/啥物件,这都是典型的北方语言体系里的词汇,而南方,很可能不同的城市,有着完全不同的语言表达词汇。


从温度来划分,北方的冷,是拿一把刀子往你身上划拉的寒冷,疼。冬天的风一吹,冻得人脸生疼,头疼,手疼。

南方的冷,像往你肚子里灌凉水,外面感受不到,里面又湿又潮。仿佛泡在冰雨里。

北方供暖,冬天屋子里干燥,人一进屋,只要身上是干的,通常很快就暖和起来,而南方不供暖,冬天无论裹着多厚的衣服,里面还是暖不干。

所以常有人说,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


北方萧索,苍茫,大气,一到冬天,满是肃杀的氛围,这一点,在北京的冬天感觉会更加强烈。凛冽的风给冬天的北方更填上一丝沉重。各类小说文本里,北方人也总是那种眉头紧皱,风尘仆仆,一脸沧桑的样子。是李白诗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完事还要喝一壶酒的浪子形象。


北方有王气,不知道这话最早是谁说的,可能与北方有多座曾经的王朝首都有关系。北京,西安,洛阳,这些北方城市,都是历史上做过长时间都城的城市,而北京,自明迁都以来,一直到今天,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国的心脏,这更添了一份北方城市的严肃感。与政治相关的地方,总是充满了更多的肃杀。人们也更愿意谈论一些与政治相关的内容,虽然处处透着一股子不可说,不能说,你自己体会的神秘莫测的感觉,但这并不妨碍,四九城里开出租的大哥,跟你侃侃而谈国际形势。毕竟在城楼上看人山呼万岁的感觉,恐怕是个人都抵抗不了。


而南方就没这种过于充满肃杀的感觉,它是更加多元的,更有活力的,小说当中,也经常把南方描写成温润如玉的模样。特别是江浙地区,吴侬软语小家碧玉。透着一股清新脱俗的气质。南方的冬天没有那种萧索的感觉,虽然也冷,但没有凛冽的尖刀一样的寒风。人也更注重生活本身,没有人愿意过多谈论什么与政治相关的东西,是的,毕竟谈论它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当饭吃。与其关心国际形势,不如好好想想今天吃什么。它不沉重,也不喜欢沉重,尽管他闷热潮湿,但它总是充满活力,文化的多元使得南方的城市更加的有包容性。但这并不说明,南方的城市,就没有做过都城的,更不能说南方没有历史沉淀。


南京,杭州,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六朝古都,一个是衣冠南渡的必留之地。南京是沉重的,这个城市自从东吴孙权在此建立政权之后,就成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城市,五代十国,宋齐梁陈,都在这里建立过根据地,后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建立了明朝,而后他儿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再后来,太平天国,民国政府将它做过首都。杭州,则是自古以来,衣冠南渡的必经之地,南宋也好,南明也好。尽管,一般到了衣冠南渡的时候,就是王朝走下坡路的时间段。


似乎一旦涉及到这些,都会有南不如北,东不如西的说法,也许这可能是北方有王气,这句话的根据吧。

可南方是可爱的,再往南到了广东地区,一年四季都是只有春夏两个季节,夜生活要比北方丰富的多,凌晨一点多出去吃个宵夜,打个边炉,开个冒泡的啤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及其的生活化,及其的接地气,以致于现在人们对穿着人字拖,短裤加白背心,叼着烟的人都有了刻板印象——包租公。


今天的南方,更是经济活力井喷的典型地区,特别在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那里。人们跟随时代滚滚向前,挣钱生活,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会灌入到每一个去那里的人心里。他们精打细算,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人说年过70不去两广,因为去了就不想回来,那里更适合生活。


这种经济上的活力在近几年来,带来不只是越来越多人前往南方城市就业。(毕竟一线城市里,有三个在南方,而新一线城市里,南方城市的比重也更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的亚文化以南方语言体系下的为主,并且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粤语,到后来的广西语言,再到整个南方语言体系的流行。


当然,如果把时间范围回溯到2020年以前,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流行的亚文化仍是以北方语言体系为主,人们更多的会在过年的时候,全家蹲在电视机面前,等着那个穿着朴素,甚至是土味十足的老大爷,用他们都熟悉的北方语言体系下的幽默,笑的前仰后合。


套一句俗套的话,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当整个北方的经济都在不断衰落。东北,河北这样的老工业区整体衰退,西北虽然苍茫但荒凉。在北方几乎只剩下全国的中心北京,仍然傲视群雄时,南方经济活力的旺盛,让北方几乎没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城市。而各种快消品,和电商集散地,在南方也更为广泛,江浙沪更是出了名的包邮区。

经济活力的旺盛进一步促进年轻人往这些地方涌入,而越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这些地方所能带来的文化输出也就更多,不论这种文化输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当然,这种文化传播离不开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当时间进入到10年代末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更多人可以实现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更快速的信息传递,更多的信息渠道来源。

而互联网大厂的拔地而起,更是为这个时代的需求,递上更快更锋利的剑。


除了北京,剩下的大厂所在地,几乎清一色的全部在南方。不管是南山必胜客的腾讯,还是奋斗比的大本营华为,年轻人们成群结队的奔赴这些地方,形成了互联网上的南下大潮。这不同于改革开放那个年代的人群南下深圳。更多的是因为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带来的人群效应。


于是,经济井喷拥有更多年轻人的地区,本职的工作都与互联网相关,加上现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快速传播,所带来的效应是呈指数级增长。于是我们毫不意外的发现,南方语言体系下的亚文化,来了一次整体的北上,并逐渐在全国占有更多的话语权。

从央视,新闻联播里将1314解释为粤语中的一生一世,到互联网平台上个人DIY的创作传递,南方亚文化的席卷全国,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越来越多涌入南方的人,就像当年闯关东的那些人一样,南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纳了这些人,他们有的在这里扎根,有的为某座城市奉献了青春,耗光了所有也无法在那里买一栋,只有70年使用权的几十平米的空间。可这并不会让南方的城市停下前进的脚步,它不会因为某个人的黯然退场和伤心离去,就转过头来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而是看都不会看一眼的继续向前,不断向前。在时代面前,个人总是渺小的

在北方,特别是北京,这样的感觉会变得厚重,因为有了一层更为重要的氛围的存在,四九城中,紫金宫里。让北京总是多了一股神秘力量带来的,无法言说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里带着压抑和沉痛,有时会让北方的形象更加像一个眉头紧锁的满脸愁容的中年人。

而南方,则更多的像是,那个午夜在楼下喝了一瓶冒花啤酒的年轻人,手里一遍提溜着瓶子,一边拖着疲惫的身子慢慢往家里走。

但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留不住只有回去。

对比下来,北方就像是苏轼用他豪迈的文风,用霸气的语言对你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回吧!一个像姜文那样的,浑身结实的腱子肉一样,血脉喷张的大汉。他一拍大腿,喊道,回吧!

而南方就像是柳永用他婉转的曲调跟你说:念去去,千里烟波,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像一个多愁善感,身体消瘦的文艺青年,走之前总多情又矫情的想着,这个地方还会不会再多看自己一眼。而离开这里,长路漫漫,又该像谁去诉说心中的忧桑。于是轻叹一口气。


但不管是苍茫大气的北方,还是婉转多情的南方,都不会给会离去的人,和将要到来的人,更多的时间思考。这一点上,南方与北方,没有差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南北方差异是怎么回事(南北方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