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喜欢别人动和抱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别人抱)小孩不喜欢别人动和抱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别人抱)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小孩不喜欢别人动和抱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别人抱)

小孩不喜欢别人动和抱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别人抱)

一、基本情况:

芊芊(化名),四岁九个月的女孩,粗大动作发展两岁十一个月,平日多由妈妈陪伴上课。课堂常规差,指令跟随和动作模仿不佳。有语言,可以表达需求,但不愿和人互动,对视少,缺乏社交技能。有伤人行为(抓人、咬人),情绪控制能力差,以躺地行为表达不满。注意维持差,经常在教室中无目的乱跑,喜欢踢东西,姿势维持不佳。

二、行为分析:

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非适应性行为,大体可以归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孩子本身而言,表现出明显的前庭平衡觉功能障碍。前庭觉影响着自律神经系统(ANS)的运作,调节个体觉醒程度,而儿童在课堂上常表现出过度兴奋,就是觉醒度异常的外显特征。前庭觉的另一个功能,与脊髓系统有关,儿童在课堂上喜欢跑动、旋转类活动,但是根据妈妈对孩子日常表现的反映,在户外活动时尽管活动量不大,却常常说自己很累,表现出缺乏玩耍的动力。

这两种似乎矛盾的行为背后,都与前庭觉的低敏有关,一方面,感觉低敏的儿童会主动寻求相关感官刺激以满足系统所需。另一方面,由于日常运动所反馈的信息并不足以给该儿童带来相较于普通儿童足量的刺激,或他们难以对该刺激进行区辨,长此以往,使儿童逐渐减少探索外界的欲望,并经常抱怨自己很累不想动。同时,对于外界环境的失控感也让儿童难以建立安全感,对情绪的控制得不到较好地提升。

此外,考虑到该儿童入训时长较短的缘故,亲子配合并未得到良好建立,因此在课堂中也可以对家长多加关注与引导。

三、干预策略:

1.寻找儿童的强化物

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首先要找到能引发儿童兴趣的物品或事件,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该儿童喜欢将皮球放进篮筐,喜欢踢积木,因此将投篮作为强化物,同时对于儿童不喜欢的单腿支撑踢球项目,将小球全部换成积木。

2.给家长提供示范,向家长说明不当行为并提供适当行为

儿童有时会以躺地行为表达抗拒,家长面对此类情况多采用拥抱安抚的方式,虽然有助于情绪的缓解,但逃避或者延迟了任务的完成,强化了行为的逃避作用。

当这类行为再次出现时,老师首先告知家长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及家长不当行为的后果,同时向家长提供一种可取的方式。如孩子不想做任务而躺地,并在他人拉自己时抓人,首先握住孩子的手,预防其伤人行为的发生,其次以语言告知“这样做没有用”,并辅助孩子继续做项目,及时给予强化。

以“踩石过河”项目为例:当儿童能完成一个完整回合后,每次开始前告知儿童“这次我们走两个回合”,在每次走到小路一端时儿童会习惯性躺地,老师则在该行为即将发生时拉着孩子双手转身继续,并引导儿童看着脚下教具前进,避免给予行为发生的时间条件,

之后指导家长以相同方式辅助孩子做项目。

3.结合孩子自身特点设定项目难度、强度

儿童表现出注意维持困难,很容易被项目以外的无关因素吸引,对此,老师采用了低次数、高组数的方式。

以“踩踏平衡板”为例,通过套塔作为计数工具,儿童在每踩踏完成一组(7个)后和儿童击掌庆祝,并给予社会性强化和较短时间的实物强化(投篮)。同时,考虑到儿童主动意识欠佳,因此让家长引导儿童通过快跑的方式在项目和强化物之间来回,既满足孩子的兴趣和前庭刺激,也将乱跑行为变得给具有适应性。

四、干预结果:

通过家长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和与老师之间的配合,孩子的项目完成度得到了提升,姿势稳定性得到了改善,躺地行为得到了减少,投掷动作更加熟练,并且在家长的指导下可以和老师击掌互动并具有一定的对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小孩不喜欢别人动和抱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别人抱)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