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面不干活是怎么回事(经常在大棚里干活)大棚里面不干活是怎么回事(经常在大棚里干活)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大棚里面不干活是怎么回事(经常在大棚里干活)

大棚里面不干活是怎么回事(经常在大棚里干活)

随着高温的到来,每天都有很多农民职业病患者前来看病,而且他们的病状基本都相同,头晕气短,四肢乏力,咳嗽不止

其中一位胡姓村民告诉医生,自家有两个蔬菜大棚,而就在3天前,他开始觉得整日头昏脑涨,难受极了,本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但吃了很多药却迟迟不见效。医生通过他的描述,最终得出,这算是一种塑棚病

塑棚病?在塑料大棚里做事还会对身体造成这么严重的伤害!但塑料大棚早已是农民常用的工具之一,我们到底该不该继续使用?长时间在大棚中劳作,还会对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危害?

首先我们先从塑料大棚的构造起源讲起。

结束中国旧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满足各族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温饱问题。而温饱问题一度成为新中国发展以来的一个棘手问题,面对人口众多的基础条件,加之战争之后的土壤对于种植粮食的不利因素,政府想法设法的在发展农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季的蔬菜供应倒是基本满足,但到了秋后,逐渐进冬之后,北方也就只能靠着白菜过一整个冬季。而长时间无法摄入蔬菜中更多的营养物质,会导致身体各种病症的出现,更何况在只吃白菜的情况下,身体更会搞垮。当时国民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

如何种植反季蔬菜,这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提出解决办法的就是赵鸿钧。赵鸿钧,1937年生年。1953年,他在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学校上学。在一次偶然机会里,利用旧塑料包装覆盖蔬菜地,发现能使地温提高1-9摄氏度,这也成为他从事薄膜农业研究的开始。

而正是这次机缘巧合,开创了新中国以来塑料大棚的先河。赵鸿钧的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为“太谷地膜”,这一发现比美国夏威夷开展的地膜研究还要早,相当于领先于全世界的首次发现。这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和世界塑料薄膜覆盖栽培作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赵鸿钧自偶然发现后,便开始了相关研究,逐步献身于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他于1964年向农业部提出了关于地膜覆盖、小拱棚覆盖、大棚覆盖以及薄膜在鸡舍防寒、渠道防渗等17项农牧业方面的应用,同时附上了他设计的一面坡式和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大棚的图纸

赵鸿钧的设计得到国务院各部委的支持,其中的晋阳型塑料大棚,比日本最省钢材的17种同类型的大棚还要节省。可惜的是,在当时,中国还没有申请专利一说。要不然塑料薄膜用于农业技术,作为世界首创技术就要被我国掌握。在经过实验验证后,塑料大棚下的作物的确会延长应季的时间,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吃到新鲜的蔬菜。

于是,赵鸿钧开始推广自己的研发技术——塑料大棚。他涉及全国上下29个省、市,给超过500万人次进行培训。塑料大棚技术在全国上下引发一阵轰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了技术变革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塑料大棚迅速从城郊发展到田地,从北方发展到南方,甚至还发展到了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青海、西藏。按北方冬季每天吃0.5元的大棚菜计算,塑料大棚的经济价值在1亿元以上。

讲了这么多关于塑料大棚技术的发展以及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我们必须承认塑料大棚技术,的确造就了中国农业史上的辉煌,但反过头来,我们也需要正确认识长时间在塑料大棚中劳作,对身体是会有伤害的。

除了开头说到的案件,在2022年2月24日,杭州一老人在大棚劳作时突然晕厥,被人发现后,紧急拨打了120寻求帮助,引发了社会上的舆论

现如今越来越多在大棚一线干活的劳作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症,很多活生生的例子说明了塑料大棚的危害,那让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在大棚中劳作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呢?

最开始兴起的塑料大棚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就是由三面墙以及一个弧形的塑料棚构成。其中一面墙是长方形,另外两面墙是四分之一圆状,驾于三面墙之上的就是作为封闭面的塑料棚。大多数棚都以竹竿为骨架,上面铺有塑料层,就这样简易的结构组成了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的成本并不高,农民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得不在塑料大棚中长时间的劳作,而长时间的劳作增加了身体患病的风险。具体危害产生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我们从塑料大棚的工作原理分析:塑料大棚之所以能让农作物更好地生长,是因为给农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适宜的温度以及湿度。这就造成塑料大棚需要大面积的阳光直射,而在内工作的人员必定会长时间接受阳光直射,虽然晒阳光对身体有好处,但考虑到夏季,那简直就是暴晒,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到了夏季,不仅被暴晒,还有紫外线指数飙升的危害。显然,这对身体而言,是非常不健康的。那至于冬季呢,又会造成室内室外温差过大的风险。室内温度是零上,室外温度是零下,若是劳作的人员频繁地进出大棚,便会增加风寒感冒的风险。

只是为了控温就会带来如此多的危害,要知道大棚不仅需要控温,还需要控制湿度。控湿在春秋季节并不会对劳作者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在夏冬两季,就是另一幅画面。在夏天极高的温度下需要控湿,就要做到及时对作物的进行灌溉,但高温度又会加快水分的蒸发,这让大棚内的湿度瞬间增加。

就是因为这样,夏天进入大棚的劳作者在出来后,身上的衣物早已被汗水所浸透。而衣物上不仅有汗水,还有被高温所蒸发的水汽。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劳作,身体会被大量的湿气所侵入,最终会造成风湿病。在冬季又会遭遇湿寒双重打击,身体是吃不消的。

其次我们从塑料大棚的封闭性来分析:作为大棚内的工作环境,必然是封闭的。而恰是这封闭的环境带来的结果就是,透气性极差。在白天,作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释放出氧气、产生能量,但到了夜晚,作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塑料大棚的封闭性也意味着空气流动性差,而在密闭环境下,劳作者需要对作物进行喷洒相关的农药以除害虫,这样就意味着农药的挥发也是在这个密闭环境中的。这样一来,加大了人体对于农药的吸收,非常不利于健康。想象一下,缺氧环境下还吸收着毒素,这必然会导致身体的衰弱。

最后我们从劳作者在塑料大棚中的工作习惯分析:劳作者为了充分利用塑料大棚内的空间,需要种植的作物也是密密麻麻的分布,根本不存在间隔种植,有化肥原料,蔬菜也是一季一换。这就导致了劳作者需要长时间半蹲着进行工作,查看作物生长状况时蹲着,为作物支架时蹲着,甚至是收获果实时也是蹲着。

长时间的蹲着会加剧膝盖的损伤,膝盖难以承受。很多的现实病例都是膝盖的风湿病,股骨头坏死。这种工作模式显然是对身体的一种极大冲击,在没有对膝盖保护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高强度劳作,让工作者在完成一次收获成熟蔬菜后,一度难以站直。

塑料大棚虽然会增加反季蔬菜的产量,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棚内的环境并不适宜劳作者长时间工作。现在研究者对大棚的不断创新,大棚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人工智能化。不再需要劳作者付出时间以及精力,在损伤身体的情况下完成对作物的种植。

目前市面上也是出现了各种新型大棚

新型玻璃温室大棚,这种温室大棚多用于现代农业科技展示,育苗,观光;新型连栋温室大棚,这种温室大棚多用于蔬菜花卉生产种植,根据南北方不同气候可分为双膜连栋和单层连栋;新型日光温室大棚,这种温室多用于传统蔬菜种植,造价便宜,保温效果偏好。

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带来更为高效的回报,我们更希望的是技术的进步能够帮助更多的劳作者,让他们在保证身体健康的状况下为我们带来更多优质的蔬菜。

作者:reai 初审:许墨元 校稿编辑:小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大棚里面不干活是怎么回事(经常在大棚里干活)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