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西大洋是怎么回事(大西洋为什么)当年的西大洋是怎么回事(大西洋为什么)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当年的西大洋是怎么回事(大西洋为什么)

当年的西大洋是怎么回事(大西洋为什么)

军旅往事聊“洗澡”

作者 何斌

讲究卫生人人有责,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

经常洗澡,不仅能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及皮肤分泌物,保持皮肤清洁,保证汗腺、皮脂腺分泌物排出畅通,防止细菌感染,还能预防皮肤病,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刺激末梢神经,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

也许有人要问,洗澡谁没洗过,难道这有区别吗?地方上的各类澡堂及洗浴中心你可能都去过,无论是大洗浴中心还是小浴池。如果你未曾当过兵,你还真的不知道。上世纪70-80年代,部队洗澡堂是啥样子,有多大、一次能容纳多少人,一天有多少人在洗澡。在本文里,就聊一聊部队洗澡的那些事。

在我337团的营区内,无论你是新兵还是老兵,无论你是干部还是战士,无论是夏季还是在冬季。你看到的最高建筑标志,就是部队锅炉房那耸高的烟囱(水塔排在其后),唯有周六和周日才会冒着浓烈的黑烟(那年代还无除尘设备),那是锅炉房正在给澡堂供热水。

我团的澡堂,座北朝南,在团俱乐部的北侧隔条马路稍偏东点的位置。是营房东门与北门,通往营区内的交会处。可以说,你站在澡堂西南角的位置,便可看到营房的北大门和东大门。337团营区内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平房,只有团首长的办公楼和团俱乐部是两层楼房。我团的洗澡堂、长约26-27米,宽约17-18米,按平方米计算,大约接近500平米吧。

团俱乐部及后面的烟囱

澡堂周边都栽有杨树,唯门前有几棵柳树,它像仙女一样,盛夏里柳树的枝条显得更绿,柔软,随风飘逸。它又像似亭亭玉立的仙子,披着长头发低头含笑不语。澡堂的两扇门是朝南开的,进门有8平方米那么大的厅,正面墙上挂有洗浴规定,一是要遵守洗浴时间; 二是要爱护公共设施; 三是不要在室内大声喧哗和嘻闹; 四是不准在室内吸烟,防止发生火灾。五是注意安全防止滑倒摔伤等……进门左侧、有扇门是通往浴室的。

澡堂前的柳树(网络图片)

浴室内有更换衣服用的更衣座椅,一组三箱木制的,而且是背靠背摆放,南北两头是单组,靠墙摆放。横向一排放二组(组与组相间有过道),纵向有共10-11排更衣坐椅,能放130多号人的衣物。澡堂里还备有木屐(因有损坏的,保证不了每人一双),木屐就是拖鞋。在澡堂右侧中间有个门洞,进去对面是两个同样大小的水池子,一左一右(一南一北),每个水池有10米多长,约4-5米宽吧。每个水池内圈都有一层台阶,人坐进去,水刚好到胸部的位置。进门洞向左拐,有两个相连的淋浴间,一南一北,各有7-8平方米那么大,每间屋有大约8-9个喷头。在往里走有个小屋,有4平方米那么大,在墙裙一圈有下沉水槽,供尿尿用的,也可以叫卫生间,(简易的那种)。澡堂的南面和西面有几扇窗户,通风换气用的。那澡堂究竟有多少平方米,仅凭自己记忆只能说个大概,估计团后勤处处长能说得清楚。

洗澡堂(网络照片)

要说部队洗澡,也分在营区内和营区外,如果部队不外出执行任务,正常是每周洗澡一次。那么部队在营区外执行任务,可能一个月或半年也洗不上一次澡。比如部队在执行生产任务,在师团农场、在军盐场、在国防施工期间、在外驻训、野营拉练、参加阅兵,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及执行特殊任务时……。在上述时间段想要洗澡,也只有在睡觉前,用洗脸盆接盆自来水,擦擦身子就算是洗个冷水澡了。如果是战时,想用脸盆接水,恐怕都没处接去。

部队的一切活动,都是严格按照作息制度来安排执行的。那么部队组织洗澡,按照规定的时间顺序,以连队为单位,每个连队一个小时。从周六早五点起,到周日晚六点止,洗澡池的水、是一天一换的。连队在洗澡时,每个人都带上自己的毛巾肥皂,及要换洗的衬衣内裤等,统一拿在左手边,由连队集合带队,喊着一二一的口号,唱着军歌、雄纠纠气昂昂的走向洗澡堂。

在这里说一下,当年指战员们的洗澡用品,除一条白毛巾,外加一块肥皂,用香皂都是贵重用品了。什么搓澡巾,洗发用的洗发露、润发乳、去屑剂,定型用的啫喱水呀,沐浴露啊等等,那年月没有,就是有也用不起。想想看,士兵们都是义务兵,每月津贴费6、7、8、10、15元等等。而且义务兵大部分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就是来自城镇的兵,家里也都不富余。而且有部分农村兵,每月从津贴费里支出的零花钱,仅仅不到1元。现在的义务兵,第一年的每月津贴,是当年的百倍以上。

作者何斌军旅照

那时一个步兵营,编制五个连(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炮兵连)。一个步兵连队,编制4个排(1排、2排、3排、炮排,及炊事班、司机班、青年班),全连满编是158人,后来编制缩到最少时108人(炮排撤编,步兵排撤掉机枪班)。当连队走到澡堂门前,按照1排、2排、3排、炮排、及后勤顺序进入澡堂(等下周洗澡时、再按照2排、3排顺序,互相交替进入澡堂)。这样交替的方法,适用于很多场合,如部队在俱乐部和露天电影场看电影,也是按顺序前后交换进行的。如果不这样的话,排在前面的连队总是在前面,排在后面的连队总是在后面。排在前面的离银幕太近,排在后面的离银幕还太远。

当战友们一进入澡堂,就像是冲锋陷阵一样,勇往直前,各自翻找和占领衣物箱,有时翻开几个衣物箱,才能找到一个空箱,就好像是翻箱倒柜一样。这里可能有人要说,衣柜箱不上锁吗?你说对了,部队澡堂的衣柜箱,还真的没有锁(不像地方的浴池,衣柜得上锁,不然怕丢东西)。人多的时候,只能是2人共用一个衣物箱。春夏秋季洗澡时,衣物箱内空间还是宽松的,冬季洗澡时,衣物箱就略显拥挤。

此时能听到一种声响,那就是放下衣物箱盖的叭叭响声,此起彼落,连续不断。120-130多人洗澡,按照先后顺序入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脱完衣裤。那么衣物箱为什么没腾出来,这里各种原因都有,主要是上个连队洗澡还没有洗完。另外,连队每次洗澡,虽留有值班人员,防止零散人员进入,但个别情况还要区别对待。

再看看进入浴池后,早上的洗澡水是清明透亮的; 还没到中午,洗澡水便成浑浊不清的; 到了下午,洗澡水变成深灰色的,有一股发霉的味道; 接近晚上,水池的水都快变成黑色的了,而且带有尿骚的味道(毫不夸张地说),有一股微臭的感觉。那水脏得,手伸进水里都不见手掌,搁在现在,没人敢下去。

左1赵登海班长,左2何斌,左3袁成恩班长,左4庹迎春老排长,1976年于北京军区大院。

你想想看,在一天时间里,有10多个连队,上千号人在洗澡,共用两池子水,那水不变色、不变味才怪了。那时洗澡,在池子里泡一泡,然后就坐在池堂边上,或站在水池里搓灰,搓下来的灰泥都掉落在水池里。好在淋浴间的水,一天到晚都是清的。那年月的卫生间,只有一个不大的尿池子,而且没有循环水。大家都知道,人有三急(尿急、便急、屁急),人一旦有尿,就尿在尿池里,难怪澡堂内有尿骚味道。

在洗澡堂水池里,由于人员比较多,有点像下饺子,你挤我、我靠着你。可以说是,熙熙攘攘、拥拥簇簇、摩肩接踵、挨肩擦背。可能有人要问,有那么多人吗?你想啊,连队集合站队,120-130号人,通常是三列横队或三路纵队、一队40多人,队伍得多长啊,那是站立着,如果都坐在水池里,是不是更加占用面积。

在洗澡堂里,都是年青人的天下。士兵们都是20来岁上下的小伙子,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年龄。特别的有朝气,个个都很阳刚,年龄稍大点的人是极少数。平日里在训练场上,在日常工作中,你可以立马分辨出谁是干部、谁是战士。他们的着装有区别,战士的上衣是两个兜,干部的上衣是四个兜。可在洗澡堂里,你区分不出那位是干部,个个都光不出溜,赤条条的,没有任何摭挡。只能从年龄上区分,年龄大的,基本上是干部。

那年月还没有恢复军衔制,无论干部战士,都是一棵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所以说,无论你是多大的官职,也区分不出你是大官还是小官。唯一的方法是,看胖瘦、看肚子大小、来区分(那年代营以下几乎没胖人)。如果是本连队的干部,穿不穿衣服,士兵们都会认出你的。再有洗完澡后,由于人多混乱,常有穿错衣服的现象。特别是部队发的大裤衩子,都是清一色的,统一样式,很难分辨。只有领章背面写有人的姓名及血型,好在都是一个连队的人,事后再找回来。

军用裤衩

在这里说一下军用大裤衩子,是系裤带的那种(那年代、只有这一款),夸张的说是“一枝独秀”或者说是“独领风骚”,没有谁可与之相比。有人穿他几年,10几年、或几十年,永不褪色,还不改型。给人的感觉是、看这平平整整、肥肥大大、宽宽松松。穿在身上则显得,窝窝嚢囊、皱皱巴巴、手感有点硬。

平日里穿着还算可以。一但运动起来,如徒步野营拉练或10公里武装越野,问题就来了。主要是人体一出汗,裤衩边就会往上缩(窜),越走越紧,越走越勒,既磨大腿又磨裆(大腿内侧都会磨肿胀,磨出血印、特别痛),走一步磨一下,别提多遭罪了。在行军队伍里,你看到走路拉胯的人,基本上是新兵。老兵什么事没有,原来老兵们都没穿大裤衩子。后来老兵告诉新兵,凡是徒步野营拉练,就别穿裤衩了。那么有人要问,为什么不提前告诉,这里没有为什么,经历了才知道。

军用裤衩

另外,军用裤衩子还有个问题,系带易结死结。因裤衩是贴身的,身上一出汗,系带就发涩,稍不注意就会弄成死结,解都解不开,扯都扯不断。当你需要方便的时候,因解不开系带,都会憋出汗来,就是求人都难解开,这就是曾经发生在我和战友们身上的尴尬事。

还有你见过在各大游泳场馆,大江湖泊,穿大裤衩子游泳的吗,恐怕你没见过。那是1975年夏季,我连在河北省唐县西大洋水库,执行武装泅渡训练时的场景。第一阶段是学习游泳,全连指战员,上身光着膀子,下身穿着大裤衩子,光脚集合站队时,那是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大众百姓很难见到。

1976年时,我6连连长李常发(1960年入伍的四川人),指导员崔明宇(1962年入伍的沈阳人),副连长袁万贵(1963年入伍的辽宁北镇人),副指导员任景成(1966年入伍的黑龙江人)。从上述连队干部的入伍时间,可以看出,连队干部的年龄,比普通士兵大10来岁左右(甚至更多)。所以说,年龄大的是干部,基本上不离谱。

左1何斌,左2侯锡顺司务长(后任指导员),左3宋书民1排长(后任副营长),1976年于北京八大处。

如果是排长的话,那就不太好区分了,年龄大的好区分。像我当排长那年才21岁,同战友们年龄不相上下,胖瘦都差不多。而1973年前入伍的老兵,几乎都比我年龄大。拿我2排的几位班长来说,年龄都比我大,如四班长赵满仓(73年入伍),五班长王喜民(73年入伍),六班长袁成恩(71年入伍)、后是王子烈(73年入伍)等。70年代的义务兵,不像现在2年义务期,那时士兵服役,多数人是超期服役。

连队每次洗澡,就我个人讲,上午10点前,我会跳进水池中泡一会,水池水温在40度以内。如果是10点以后,我基本上不泡澡,而是直接到淋浴间(经常得等一会),简单冲洗搓一下,或同战友相互搓下后背,冲洗完毕,便会离场,在澡堂外等候集合返回连队。像我这样不喜欢泡澡的人,在连队中大有人在。由于长期不泡澡已养成习惯,待我转业回地方后,去澡堂洗澡基本上不泡澡。

还记得,我转业到地方后,曾陪老爸去沈阳北市澄瀛泉,洗过几次澡。澡堂当时还算是比较有名气的,而且也比较大。那时澡堂设施虽然一般,但对每位洗澡人来说,洗澡就是一种享受。有句话说的好,工作完毕洗个澡,好像穿上大棉袄。澡堂备有带靠背的床,床一侧有个带上翻盖的箱子,衣服放里面可以上锁(上衣外套、则用杆子挑起来,高高挂在头上方)。每张床上备有浴巾浴单,两张床头之间有个茶几。洗澡的人洗累了,可以喝着茶水、聊着天,还可以睡一觉。怪不得那帮老头子们,每次洗澡都得去个小半天。部队洗澡堂,没有那样的安逸条件。

在这里有人要问,那么多人挤在水池里泡澡,会不会有传染病啊?这你不必担心,可以明确告诉你不会的。一是部队新兵入伍,需经地方相关医疗单位严格的体检,对个别有问题的人员,还需复检。即便新兵到了部队后,一旦查出身体有问题,还会被退兵的。二是连队编有卫生员,对连队全体人员,日常的身体状况基本上都掌握,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原337团东大门,何斌在值勤。

顺便说下,连队战友们常患的几种病,无非是扁桃体发炎、头痛脑热、感冒发烧、拉肚子、痔疮(还有风湿类病)。遇到这种情况,连队卫生员,会根据病情,下白条子、通知炊事班做病号饭。常见的病号饭,就是手擀面、挂面,卧鸡蛋、在放点葱花滴点香油,那味道别提有多香啊。我当了15年的兵,也没吃过几顿病号饭,看着人家吃病号饭,都羡慕。那年代,连队伙食费标准,每人每天0.45元,10多年都没变化,跟现在连队伙食,实在是没法比。

转眼间,离开部队已经37年了,现退休在家,回想起在部队时的各种经历,感觉很有意义。那年代、连队百十来号人,工作学习、生活、训练,执行任务都在一起,跟亲兄弟一般。甚至某些场合,几千人在一起,一切都是那么的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现在的我,出门遇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如排队购物、等时、乘车拥挤、开车堵在路上,就会感到心躁,没有了耐心。

部队洗澡的场面,仅是集中反映部队集体生活的一个侧面,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井然有序。军改后,原部队番号取消了,但部队正规化建设,特别是近10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部队后勤保障也越来越完善,更趋于人性化。像70-80年代的洗澡堂设施,一去不复存了,而那段经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在此,感谢郭久三战友,为本文提供的团俱乐部照片。

何斌(左),李长发连长(后任团后勤处副处长)及夫人,2019年5月于保定合影。

何斌(右),袁万贵副连长(后任政治处干事),2019年4月于沈阳。

何斌(左),任景在副指导员(后任指导员),2019年5月于保定。

郭久三,何斌,吉建卫,2019年5月1日在保定合影。

何斌近年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当年的西大洋是怎么回事(大西洋为什么)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