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平板眼球胀痛是怎么回事(看平板眼睛疼怎么回事)看平板眼球胀痛是怎么回事(看平板眼睛疼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看平板眼球胀痛是怎么回事(看平板眼睛疼怎么回事)

看平板眼球胀痛是怎么回事(看平板眼睛疼怎么回事)

只有空着的杯子,

才能加水进去。

请听音频:


文字如下:

今天的节目算是一篇命题作文,因为有朋友在后台问我:

“如果看手机也算读书的话,那么我每天都在读大量的书,因为我一天到晚都抱着手机在看信息,看得我头晕脑胀,最近视力还明显下降,可是感觉我的阅读收获不大,遇到疑难问题了之后,还是一头雾水,搞不清东南西北……”

这位朋友接着说:“静思老师,你又是搞‘静思有我读书会’,又是搞‘静思有我在读书’公众号,应该在读书方法上很有心得,能不能分享一下?”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非常感兴趣,因为我大约在2014年前后遇到这样的困惑,并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我的记忆中,大约是2014年前后,智能手机兴起,智能手机上携带了大量的有价值、有趣味的信息,导致了人们花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阅读。

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我也迅速地把读书的渠道,从纸质书转移到手机上了。但很快,我发现了问题,问题大约就是刚才我提到的这位朋友所描述的那样。归纳起来就是,一天到晚在读书,读得头晕脑胀,甚至视力下降,却感觉没有什么收获。

我记得我那时候采取的第1个行动,叫“戒手机”——戒烟的戒。这个名字是我刻意取的,说明我是很认真的在做这件事。主要内容就是,除了电话、短信和日常具体事情方面的微信,手机上任何信息都不看。

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我失败了。

因为只要我拿起手机,比如接听电话,看短信,看微信,那么我就必然会被其他的海量的信息勾去了魂,然后跟着它走,不知道天南地北,从而不知不觉中,晕天黑地在手机的信息里面遨游。于是阅读状态又恢复到老样子。

于是我采取了第2个行动,我给他取名字叫“换手机”——也就是我干脆换了一个手机。我换了一个什么手机呢?我换了一个老人机,没有智能功能,只能接听电话和看短信,仿佛回到了十年前,回到了手机刚刚出现的时代。这样一来,我就不会被手机上的那些信息勾魂了,因为这个手机上不能接受微信,也不能看微信公众号,也不能上各种载体去获得信息。

结果怎么样呢?还是不行。出了什么问题呢?那就是生活特别不方便。因为那个时候很多朋友都用微信跟我交流,而我一天只在一个专门的手机上集中看一次微信,我平时随身带的是没有智能功能的老人机。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情况,很多日常生活所必须的APP,都在智能手机上,比如支付宝,比如出门打车。也就是说随身不携带一个智能手机,日子没法过。

所以第二阶段的名为“换手机”的斗争,最终还是归于失败。

然后,经过很认真的思考,我启动了第3次尝试,也就是我今天想跟朋友们分享的读书方法。

我把这种读书方法取名为:不读书。

猛一听起来,既然是不读书,那就跟读书没关系了,那应该就不能叫读书方法。可是我要非常执拗地说:这是我的一种读书方法,也就是说,它依然是读书范畴之内的事情。

我这个名为“不读书”的读书方法,有它特定的含义。

它的第1层含义就是:不用眼睛和耳朵读书。也就是不能用眼睛看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当然也不能看纸质书,同时也不能用耳朵去听书。很明显这确实可以称之为“不读书”。

不仅如此,它还有第2层含义,那就是:心也不能想着读书这件事。因为不能用眼睛和耳朵读书,人就闲着没事了,那是不是要像中学生复习功课那样去用心读书呢?

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不能。

如此说来,这就是非常彻底的不读书,所以他貌似不应该算是一种读书方法,可是我还是要说它就是我的一种读书方法,那么他跟读书的关联度在哪里呢?

这涉及到我这种读书方法的第3层和第4层含义:

虽然眼睛耳朵和心不能读书了,但同时也不能做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情这就是第3层意思。也就是说不能去运动,不能去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也不能跟人聊天——哪怕是电话和微信聊天。总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置于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

但是,人总是要做一点事情的,所以这个时候通常的选择是安安静静的坐着。如果安安静静的坐着觉得很无聊,身体受不了,思想受不了,那么就若有若无地做一些事,但坚决不能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

比如可以轻微地做一做操,或者打一打太极拳,练一练瑜伽,或者整理一下房间,或者出去取一下快递,或者出去散散步。

但是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任何一件事情中。比如打太极拳讲的是心随身走,要全身心地投入,而我在“不读书”状态下打太极拳,就只能是随便比划一下动作,不追求动作,不追求完整的打一整套拳下来。再比如整理房间,绝对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要求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标准,而是随时开始做,随时就停下来不做了。说到底,有点类似我们通常所说的混日子、混时间的那种状态。

这样说来,这事不仅跟读书没关系,基本上跟生活当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没关系,可是我为什么还是要把它称之为一种读书方法呢?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这种读书方法的第4个特点。

这个特点就是:在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当中,如果想起与读书有关的事情,不拒绝,但仅仅是不拒绝而已,绝不主动地去思考读书的事和读书的内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想起与读书以外的任何事情,就要拒绝它,只有读书这一件事情不拒绝,但绝不主动追求。

也就是说,天下所有的事情,自己都不主动去追求它们。天下所有的事情,如果他们主动来找我,我也要拒绝、排斥、抗拒,但唯独读书这一件事情,是个例外——我可以任其自由发展。

正因为只对读书这一件事情例外,所以我非常执拗的把它称之为一种读书方法。但这种例外,仅限于当读书这件事情主动找我的时候我不拒绝,我绝不主动去追求读书,反而要刻意地约束自己不准主动去读书,比如拿起手机翻信息。

这种我被称之为“不读书”的读书方法,效果怎么样呢?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的体验是,当我不主动的追求任何事情,同时,当读书以外的任何事情主动找我的时候都拒绝、排斥,唯有读书这一件事情主动找我的时候,我仅仅是被动的接纳,这种情况下,奇妙的一幕出现了。

那就是,在初期,往往我拒绝了任何事情,同时任何事情也不来找我。接下来,有些事情来找我,我予以拒绝。再接下来,读书这些事情来找我,我不拒绝,通常的表现形式就是浮现出很多过去读过的信息,以及自己在这些信息基础上所产生的疑问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过去读过的书,慢慢地浮现起来,像风筝一样,升起在我的天空中。

接下来的故事就更加奇妙了。我发现我能够把过去读过的书进行认真的梳理,从而获得很大的收获。

比如前两天,我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人担心,中国大陆自3月1日起不再进口台湾的凤梨,那么台湾会不会一怒之下跟我们打贸易战呢?

我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我没有怎么在意,我并没有兴趣去深究这件事。后来,我习惯性地进入“不读书”状态,我不知不觉地想起来了这个问题,但我也不刻意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也没打算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打算就这个问题做节目什么的。

可是这个问题就在我的脑子里缠绕着,不离开,于是我就放任自流,让它留在我的脑子里自由的游荡,像一个闲人在大街上四处闲逛一样。

慢慢地,我想起了几个信息:

第1个信息是,台湾出口的凤梨当中,出口到大陆的比重是多少?我的印象中,比重非常高。这也是大陆出台这个政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因为如果比重不高,出台这个政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第2个信息是,台湾的凤梨当中,有多少是他们自己吃了?有多少是出口了?我的印象是:出口的比例并不高,大部分是他们自己吃了。

第3个信息是,台湾凤梨的出口在台湾对外出口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我的印象是很低。从逻辑上分析也应该不会太高,因为台湾的芯片出口非常猛烈,芯片都是非常贵的东西,而凤梨毕竟比较便宜,它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

这样想来,我的初步判断就是,虽然台湾的出口的凤梨大部分都出口到了大陆,但是在台湾出口商品量中占比很低,所以这一次禁止台湾向我们出口凤梨,对台湾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大。

既然不大,那么他们也就犯不着跟我们打贸易战了。

我接下来还想到了第4个信息,那就是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贸易状况是顺差还是逆差,这一点我很清晰,台湾对大陆长期是高额的贸易顺差,也就是台湾出口到大陆的商品很多,而大陆出口到台湾的商品较少。

我想起的第5个信息是:打贸易战的一方通常是贸易逆差的一方,贸易顺差的一方是不会轻易打贸易战的,因为打起贸易战来顺差的一方划不来。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如果贸易战让双方的贸易归零了,贸易顺差的一方往往损失更大。比如美国跟中国打贸易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对中国是高额的贸易逆差。至少从表面上看,如果双方的贸易归零,中国的损失至少从表面的数字上来看要比美国大,所以他们才会挑起贸易战。

综合上面5个方面的信息,我初步得出一个判断,台湾大概率不会因为凤梨问题而跟大陆打贸易战。

上面5个方面的信息,都是我在“不读书”的状态下,从我脑子里面自然而然的升起的几个信息。当然事后我对我上面的几个信息进行了核实,我的记忆都是正确的。

我想说,在“不读书”的状态下,过去储存在脑子里面的东西,会有条有理地浮现出来,就像部队的士兵列队一样,整整齐齐,而且彼此之间有很强的逻辑联系。这是在头晕脑胀的情况下继续多读书所无法获得的收获。

也就是说当我想回答台湾会不会跟中国大陆打贸易战的问题时,如果我拿起手机或者打开电脑拼命地读书,说不定我一时半会根本就摸不着头脑。相反,我采用“不读书”的方法很快就捋清了思路,事后只需要核对有关的记忆就可以了。

事实上,台湾的凤梨出口额当中90%都卖给了大陆,但是台湾的凤梨只有10%用于出口——也就是90%的凤梨都是他们自己吃了。而出口的凤梨价值占台湾总出口金额的万分之二——强调一下,是万分之二,而不是2%。同时,台湾每年对大陆的贸易逆差高达800多亿美元——近年来,大陆和香港每年对台湾出口600多亿美元,而台湾对大陆和香港的出口每年大约为1,500亿美元。

这就是我采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对台湾是否会跟大陆打贸易战的这个问题的回答。

我的体会是,当一个人处于不读书的状态的时候,类似于中国佛教禅宗所说的禅的状态。禅这个词,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它本来的意思可以归纳成两个字,一个是静——安静的静,一个是虑——思虑的虑。但我认为这两层意思里面的核心是静。因为思虑这个东西,人永远不可能停止。所以,在安静的状态下,虑不虑,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静下来。

而一个人安静下来以后,会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吴言生先生的《快乐密码》这本书第11页到第12页里面,讲了一个关于佛教禅宗的、很有意思的故事,阐述了这一点。

故事里面说有一个卖豆腐的问一个禅师:“你整天这样安安静静的坐着,有什么好处呢?”

禅师没有正面回答他,只说:“你试试看就知道了。”

于是这个卖豆腐的人就试了一下,最后他惊喜地对禅师说:“平时啊,我的脑子很乱,像一团浆糊似的,现在一打坐,我的脑子就清清亮亮的,非常好使,什么事儿都能记起来。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30年前邻居王小二欠了我2毛5分钱豆腐钱,到现在一直都还没还呢!”

吴言生先生在后面的内容里面提示我们:“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我们的灵性、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我们就会得到莫大的受用。”

吴言生先生还在这本书的第1页,开张名义地向我们解读了这个道理。

文章这样写到: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有一次,有一个人向南隐禅师请教什么是禅,却喋喋不休地自个儿说个没完。

南印禅师将茶水倒到杯子里,杯子里的水满了,禅师还是继续倒。

来访的人叫了起来:“师傅,杯子已经满了!”

大师微微一笑说:“哦!你也知道杯子满了啊?如果你不把杯子里面的水倒掉,我怎么可能往里面再注入水呢?”

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就是,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杯子,我们平时抱着手机阅读大量的信息就相当于是给这个杯子加水。我们已经把它加满了,我们就没办法再给它加水了,要想真正有所收获,必须把杯子清空。

而清空的方式,就是我前面讲到的“不读书”的方式。

我们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如果客人杯子里面的水已经凉了,我们想给客人的杯子加上热水,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要想加热水,首先要把客人杯子里的凉水倒掉。

所以倒掉凉水的过程,也是给客人加热水这件事情的重要步骤和方法。所以我在今天的节目里面反复执拗地强调,我分享的“不读书”的方法是一种读书方法。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种理念不仅是中国佛学的一个观点,中国道家的《道德经》第11章也精辟地论述过这个问题。《道德经》第11章是这么说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说:

对于车轮子来说,有30根辐条,但30根辐条都装到一个轴头里面,但是30根幅条怎么才能够装到一个轴头里面呢?前提必须是轴头里面有空隙。不然怎么装得进去呢?装不进去怎么有车子的用途呢?所以车子的轴头必须是空的。只有空,才有用。

同样的道理,我们把泥土揉一揉,烧一烧,制作成盘子、碗之类的器皿。碗中间必须是空的,不然的话怎么盛饭呢?所以只有空,才有用处。

看看我们盖房子,我们又是砌墙,又是盖屋顶,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要想房子能够住人,房子里面必须是空的。如果房子里面堆满了砖头、木头,装得满满的,房子怎么住人呢?所以只有空了,才能住人,才有用途。

所以《道德经》第11章的结尾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说:看起来“有”某种东西,它能够带来利益,或者说它就是一种利益。但是真正发挥用途的部分却是“无”,是没什么东西。比如,杯子的杯体就叫“有”,而杯子中间的空的部分就叫做“无”,真正有用的地方是杯子中间空的部分,是那个“无”。

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杯子,让我们经常把这个杯子里面的水倒掉,然后才能装进去新的水。

这就是我阅读吴言生先生有关佛学方面内容的《快乐密码》这本书和《道德经》第11章内容之后,对一位后台朋友向我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看平板眼球胀痛是怎么回事(看平板眼睛疼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