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三差五捡着钱是怎么回事(隔三差五捡钱意味着什么)隔三差五捡着钱是怎么回事(隔三差五捡钱意味着什么)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隔三差五捡着钱是怎么回事(隔三差五捡钱意味着什么)

隔三差五捡着钱是怎么回事(隔三差五捡钱意味着什么)

我有个朋友,孩子读初中。为了培养孩子对赚钱和花钱的认识,他特意让孩子教邻居家的小学生学数学。每次课结束,就给孩子发40元报酬。

但很快我这个朋友发现,孩子有了钱后,和同学吃吃饭、买买东西,不知不觉钱就花完了,从来等不到下一次上课。本来想让孩子培养“赚钱”意识,可他却学会了乱“花钱”,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你给孩子的钱,被他放入了叫做“零钱”的心理账户。而在大部分人心里,零钱,就是用来“乱花”的。

概念:心理账户

什么叫心理账户?就是每个人在心里,把同样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账户里。作为企业,要懂得让用户从他最有钱的心理账户里花钱。

到底用户的哪些“心理账户”,最有钱?

第一,意外所得账户。

人们会把辛苦赚来的、靠运气赢来的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你花三天写了篇文章发表,获得了500元打赏。你会用这个钱玩老虎机试试手气吗?估计不会。

但如果你捡到500元呢?可能就会了。对意外所得,总是慷慨大方的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

第二,情感维系账户。

你想给自己买件1500元的羊绒毛衣,一直舍不得。结果你太太送给你了,你非常高兴。虽然你明知这个钱,是你们的共同财富。

你也买了自己舍不得买的iPhone给太太,她也很高兴。这和你们各自给自己买,花了一样的钱,但感觉似乎没那么肉疼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谈感情,伤钱。

第三,零钱账户。

如果你口袋里有张100元的钞票,你是不是挺不想把它破开的?

因为一旦破开,钱很快就花完了。

你放在银行账户里打算买电视的5000元,怎么都不愿意动;可放在钱包里的500元,可能不怎么内疚地就花掉了。

为什么?

因为它们是“零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那我这个朋友应该怎么办?他可以从每次课结束给报酬,变为每10次课给一次。

这样,孩子每次拿到手的,就不是40元的“零钱“,而是400元的”整钱“。

整钱的心理账户,都是用来干大事的,他就不会拿着这400元去惦记学校门口的糖葫芦了。

运用:

那这个“心理账户”,在商业世界中,还能解决哪些“怎么办”的问题?

我是某市的税务部门,想给企业和市民减税,来刺激消费,拉动本市经济。结果发现,税减了大家是很开心,但还是不肯消费,怎么办?

试试把“减税”变为“奖金”吧。

当你说减税的时候,企业和市民会想:这少缴的税,本来就是我的啊!

这个钱,会回到企业的“利润”账户,和个人的“收入”账户,他们不会有额外消费欲望的。

但如果你在收完税之后,发放“奖金”呢?哇,这是“意外所得”啊!拿去买点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吧。消费,因此会在“意外所得账户”里被激发。

比如做保健品的,价格有点贵,用户舍不得买,怎么办?试着把你的产品,定义为“礼品”吧。

礼品,就是自己舍不得用,专门买来送长辈、送朋友的东西。比如电视里轰炸式的脑白金、黄金酒等等。用户用来买礼品的钱,源自“情感维系账户”,在这个账户里花钱,少了都拿不出手。

我每年春节都会给父母带笔钱。可是,这么多年,他们居然一直存着,舍不得花。我希望他们把钱花了,对自己好点,怎么办?

你可以把给孩子报酬的策略,反过来用。隔三岔五,给他们一些小钱。你每年一次性地给他们“整钱”,这在他们心理账户里,是要用来干大事的,比如留着给孙子啊。但如果你隔三差五给他们一些“零钱”,他们从“零钱账户”里花起钱来就没有那么大压力了。

所以,给孩子钱,要给整钱;给老人钱,要给零钱。

电商平台可领取的红包会跳出提醒,领取之后的下一个按钮是“立即使用”--意外所得账户。除了意外所得账户、情感维系账户和零钱账户,人们容易花钱的心理帐户还有两个:慈善帐户和虚荣帐户。

意外所得的奖金,会快乐地花掉;用来维系情感的礼品,会心安理得地购买;而零钱在口袋,一瓶饮料一包零食,会不知不觉地不见。

慈善和虚荣,是用来满足人们高大上的情感,不论是家财万贯的富人,或是稍有闲钱的穷人,都会想站上道德的高点,做一些满足“有道德”的事。

譬如一瓶水卖2块钱,没什么人买;但半瓶水卖10元,包装上贴上标语『另一半捐赠给非洲难民』,则大众竞相争买。

一本书卖49元,一般人考虑再三;换个封面加上标题『提升你认知的50个问题』,则知识分子莫不抢买。这是运用大众心理帐户的归类,让商品转换到慈善和虚荣的帐户中,诱使消费者掏钱。

两个高端品牌的经典广告。一个是哈根达斯:爱Ta,就请Ta吃哈根达斯。将吃高端雪糕定位为浓情浪漫的情感花费;另一个是Rose only(专爱玫瑰),其经典广告语:一生只送一人。

一样的套路,谈感情,就请您痛快给钱吧!!!

做体检的会和客户谆谆善诱:您看您每次给汽车做保养,都得花掉好几千,我们这全套体检,能查明您身体的各种状况,及时做出调整,一年才一次。您说您自个的身体,还不如你那辆车吗?

同理,做基因检测的,做美容的,卖衣服的,都可以把用户转到“让自己更好”这个账户上,这样一来,花钱就觉得是应该的。

1.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很贵,但商场引导人们把买钻石的钱放到情感维系账户里,人们就觉得值了。

2.银行零存整取的策略,引导人们把闲钱零钱按期存入银行,到期后可以整体取出来。实际上到时候整取出来的人并不多。这是银行反向利用了人们的\"零钱账户\"。

3.公益单位会在彩票兑奖中心设置捐款箱。买彩票的意外收获,人们会放在\"意外所得账户\",中大奖后人们对捐款也会出手大方。

4.\"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给你信用额度,还提供免费分期服务,让你买买买,每月只需还很少的钱,而人们把这部分支出放在了\"零钱账户\"里。

我觉得心里账户也叫需求账户,想办法调动、刺激客户的需求点,让客户从兜里面把钱心甘情愿的掏出来!

没有需求就培养需求,引导需求,

比如意外得到一个彩票大礼的钱,这是客户意外所得,客户也许在考虑这笔钱怎么花,是用来买辆车,还是用来从新装修一下房子,这都是客户的需求点,这时就是刺激客户的需求了,

卖车的推销员会说,买辆车是可以代步,提高生活质量,现在刚有活动,装修的推销员就会说房子是一辈子的事情,我给你从新设计装修风格让你有一个新家的感觉,可是两个推销员都用了浑身解数去推销,结果呢?

客户却买了一台洗衣机,如果这两个推销员都知道客户最需要的是台洗衣机,那是不是就可以买他们的产品时送洗衣机,就可以拿下这个客户了呢?

在我的心里账户里,最容易花钱的是“孩子成长账户”和“情感维系账户”,在为孩子花钱的时候,只要是觉得该花的,不会有太多的犹豫就会去支出,这个时候不太会去管这样是否已经导致了当月的总支出。

在“情感维系账户”里,主要体现在为父母的花钱,虽然总额不会太多,但是只要有需要,付钱速度都会很快。

在的心里账户里,最容易花钱的是“个人爱好心理账户”,平时节约到抠的地步,但是会在嫌一条300块的裤子太贵的时候,花六百去买一个喜欢的滑板车,或者每个月拿工资的一半去支付喜欢的摩托车的按揭款。

公司为了激励业务销售人员,在奖金方面做了每日,每周,每月,每个大单都有特殊的奖金,每天早会发放。这样销售人员,就是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很容易花出去,为了更多的奖金激励自己更好的开拓业务

小结一下。人们最容易花钱的心理账户有哪些呢?

今天讲了三个:意外所得账户,也就是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

情感维系账户,也就是常说的“谈感情,伤钱”,和零钱账户,也就是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吃黄焖鸡米饭,不如充爱奇艺VIP”--零钱心理账户;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情感维系账户;

最能让男人花钱的心理账户是“义气”,最能让女人花钱的心理账户是“美丽”,最能让父母为孩子花钱的心理账户是“成绩”,最能让孩子为父母花钱的心理账户是“孝心”。这几个词语说出了几类人群的需求

男人,注重自己和其他男人的关系,所以是义气

女人,在意自己的外表,所以是美丽

父母,在意孩子,所以是成绩,或者说“未来”

孩子,在意父母,也想让自己是一个“好孩子”所以是“孝心”

与之类似的有

对老人和病人,说“健康”

对投资者和老板说“收益”

对爱慕虚荣的人说“名气”或者“声誉”

对明星说“粉丝数量”

对热恋中的情侣说“对彼此的爱”

只要是某一类的人群,就有其需求,人们都愿意为了自己的需求花钱。

除了意外所得账户、情感维系账户和零钱账户,人们容易花钱的心理帐户还有两个:慈善帐户和虚荣帐户。

意外所得的奖金,会快乐地花掉;用来维系情感的礼品,会心安理得地购买;而零钱在口袋,一瓶饮料一包零食,会不知不觉地不见。慈善和虚荣,是用来满足人们高大上的情感,不论是家财万贯的富人,或是稍有闲钱的穷人,都会想站上道德的高点,做一些满足“有道德”的事。

譬如一瓶水卖2块钱,没什么人买;但半瓶水卖10元,包装上贴上标语『另一半捐赠给非洲难民』,则大众竞相争买。一本书卖49元,一般人考虑再三;换个封面加上标题『提升你认知的50个问题』,则知识分子莫不抢买。

这是运用大众心理帐户的归类,让商品转换到慈善和虚荣的帐户中,诱使消费者掏钱。1.脑洞再大一点,类比到旧观念里重男轻女现象。

男生放在传宗接代及养儿防老的心理账户里,

女生放在泼出去的水的心理账户里,所以男女投资培养的重心是天壤地别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隔三差五捡着钱是怎么回事(隔三差五捡钱意味着什么)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