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及半面脸痛是怎么回事(半边脸部和头皮疼痛是怎么回事)头皮及半面脸痛是怎么回事(半边脸部和头皮疼痛是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头皮及半面脸痛是怎么回事(半边脸部和头皮疼痛是怎么回事)

头皮及半面脸痛是怎么回事(半边脸部和头皮疼痛是怎么回事)

史沛棠 肖相如频道

导读:疼痛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重要信号之一,其治疗不仅仅是止痛片而已。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史沛棠先生治疗“头面部疼痛”的相关经验。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欢迎分享你的经验)

中医爱好者:★★★★★(看史老细致的讲解可以学到很多)

非医伙伴们:★★☆☆☆(疼痛的治疗不仅仅是止痛片而已)


人身之痛症,有上下肢节,胸胁膈脘,腹部,头部诸辨。考其大要,不外乎虚实两端而已。虚为气血不足,实乃六淫食痰留滞。

现将头面部诸痛,分述于下:


01,头 痛


按头为天象,六府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荟萃于此。其作痛原因,仍不出乎虚实两端。

所谓实者,或风寒痰湿,阻蔽清阳,络脉急涩所致;或火邪灼烁空窍,神经受刺之故。

要知风寒为病,其痛必形寒恶风,舌有薄白之苔,脉浮迟而紧,得温暖即瘥。

属火属热者,其痛必面赤烦渴,筋脉抽掣,势必急厉,脉象洪数或大有力,遇冷稍安。

其痰痛、湿痛者,乃有形之浊邪,阻遏空窍,故头必重,如有物蒙之状,或胸满泛泛欲呕,舌必带腻,脉象或弦或滑,又宜分别挟热挟寒,再行立方治疗。

至于因虚而痛,先当辨其属气、属血。

大凡气虚而痛者,睡则安和,起则眩晕而重,日剧夜静,脉软无力,小便清利。

血虚而痛者,其痛时头中筋脉抽掣,甚者目亦痛,上及巔顶,虽卧亦不能安,畏见阳光,喜向暗处,五心烦热,脉必弦数,或洪而大,其痛或偏左,或偏右。

只在半边者,俗称偏头风,古人对于是症,新而暴者名曰头痛,久而远者,即称头风,头风之甚者,必伤及目,试观久患头风,痛甚每每发生目疾,或致失明,以上诸说其大略也。

总之,外感六淫其痛必暴,自有恶风形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内伤虚证,其来必渐。

考古方书,又谓新痛属实,治当散邪,久痛属虚,治宜补正。诚恐此说未必尽然。夫治痛当以脉证为凭,决不能以新久为判。

凡治风寒之头痛,必以温散为主,古人每用麻、桂、杏仁、葛根之药,今人常以荆芥、薄荷、防风、葱白为主。

若治火之痛,专宜清泄为君,如菊花、桑叶、黑山栀、连翘、川连、生地、煨石膏、淡芩、知母、生大黄、龙胆草、丹皮、苍耳子、野菊等类,可以择用而治之。

其痰痛湿痛,当以疏滞宣络,渗湿通阳为主,宜投半夏、陈皮、杏仁、橘红、瓜蒌、浙贝、川贝、竹茹、菖蒲、郁金、鼠粘子、茯苓、米仁、泽泻、通草、滑石、荷叶之类,尤当分其有热无热,斟酌施治。

更有暑邪伤人清空而头痛者,其痛势与火痛相同,身必发热,烦躁,苔黄口渴,脉数溲赤,仍当用清凉散火等药,佐以清暑之品治之。

惟治虚证者,如气分虚,当用人参、白术、黄芪、山药、南枣、茯神、煨姜、甘草之药,大补其气。

但气虚头痛每多挟痰,挟湿,或挟风寒,不可不察。如有所挟,又当参入逐邪之味治之,不可拘于成见,专以呆补,锢闭其邪也。

若血虚而头痛者,纯属肝燥生风,上扰空窍,或浮阳上冒其脑部所致,宜养血熄风,和阳安脑为主,可用甘菊、女贞子、钩藤、萸肉、桑叶、甘杞子、石决明、首乌、白芍、归身、玄参、生地、阿胶、蔓荆子、丹皮之类,随症选择,定能取效。

若内火过亢,再加山栀、川连、生地等味,以泻其焰;或加龙齿、牡蛎、龟板、鳖甲,以潜其阳;或用牛膝、磁石、生铁落,以降其逆。


02,目 痛


目为五脏精华所聚之处,乃肝之开窍也,是以目痛一症,或因风热上客,或由肝火上炎,有内伤外感之不同,总之,外邪属实,内火属虚,切勿误施。

所谓风热入目而痛者,虽目赤羞明,或红睛多眵,治之得法,即日可愈,此俗称风火赤眼是也。

当用清凉散火,疏风泄热之药治之,宜投菊花、川连、桑叶、山栀、连翘、木贼草、蝉衣、薄荷、牛蒡子、谷精草、夏枯草、生地、龙胆草之类;若大便闭结,可加大黄以泻之,其火自减。

至于肝火内灼之目疾,其来必缓,其痛或连头部,或先由头痛,然后入目者,痛必日轻夜重,畏见阳光。

宜用滋阴降火之药当服甘菊、女贞子、石蟹、龟板、细生地、首乌、夜明砂、胡麻、谷精草、石决明、潼蒺藜、石斛、桑叶、丹皮、川连、玄参之类。

以上两法,专为常见之目痛者言其大略,所有此种目疾,仍当参考专科方书为要。


03,耳 痛


耳司听觉,为五官之一,属肾之开窍也,为足少阳胆经,其脉贯耳,故耳痛有实邪者,或为胆火上冲,或肺受风热上郁所致。

盖脑为髓海,亦肾所主,其耳痛虚证,为脑与肾之病矣。

是以伤寒病之耳聋,古人称为足少阳证,温热病之耳闭,又称为手太阴肺病,惟老年人之耳聋失聪,属脑肾同病,故为难治。

至耳中作痛,又名聤耳,聤耳初起,耳内抽痛,日夜不休,或痛数日,即流脓血,痛势稍瘥,或不流脓血,而痛亦减者,其人兼有形寒发热,此为风热挟胆火上壅,纯属实证,

可以足少阳并手太阴肺主治,宜投轻清宣窍,疏散风热,凉泄胆经之药,如桑叶、甘菊、山栀、连翘、黄芩、薄荷、牛蒡子、丹皮、夏枯草、马勃、生地之类。

若因虚作痛,而无外邪者,为肾阴不充,浮阳上冒,古人称为水不涵木,木燥生风,故其痛耳内抽掣,时剧时瘥,头疼眩重,脉或弦大,或细而涩,

宜用滋阴降火,以清浮阳之药,如石决明、青龙齿、细生地、首乌、龟板、鳖甲、甘菊、女贞子、天麻、萸肉、丹皮、桑叶之类。

以上两法,一实一虚,贵乎明辨施治,则耳痛虽轻微之症,其虚实岂可不辨哉!


04, 鼻 痛


鼻为肺窍,专司呼吸也。

鼻孔生疮,或鼻腔燥痛,皆属肺火上炎,当从肺治。

盖鼻在上部,用药必需轻扬味薄之品,如山栀、薄荷、连翘、牛蒡子、黄芩、知母、桑叶、蝉衣、杏仁、马勃之类,皆是清火治痛良药;若内火过重,仍当用石膏、生地、芦根、花粉之药。

古人又以耳聋治肺,鼻塞治心,夫心气通于鼻,故鼻能知香臭,西医以脑神经贯鼻,则鼻孔能司嗅觉,其言心言脑,名虽不同,而理仍合。


05,咽喉痛


咽为胃管之上端,喉为肺管之上端,咽喉二管为人身呼吸饮食之要道,其作痛先宜分别其实与虚。

所谓虚者,下焦龙雷之火也;实者外感六淫之邪也,实证易治,而虚证难疗。


风热上客之咽喉痛,原属肺胃之病,两旁红肿,俗呼喉蛾,当服射干、山豆根、牛蒡子、马勃、天虫、蝉衣、金果榄、薄荷、山栀、连翘、黄芩之药,立可见松。

倘喉蛾高肿,饮食不能下者,宜用西黄、冰片、青黛等药吹之,并可用银针刺于肿处,俟毒血外出,痛肿自消。西医以咽喉两旁肿痛谓扁桃腺病,即喉蛾也。

若咽喉肿痛而有白腐者,古称烂喉,西医呼为白喉,此系外感风热,或阳明湿火熏蒸上窍所致,比前症更为危险。当用犀角、银花、石膏、川连、鲜大青叶等药,加入前述射干等味施治。

若感受风寒、秋燥之邪而咽喉痛,其咽喉红肿并不明显,只觉干痛而已,或兼咳嗽形寒,当用杏仁、苏叶、薄荷、胖大海、桑叶之类。惟燥火入肺作痛,仍宜用轻清凉解之药治之。

至于阴虚火浮,咽喉痛者,该处红而不肿,宜投西洋参、麦冬、玄参、桑叶、射干、山豆根、金果榄、生地、马勃、黑山栀之类。

更有阴火上潜之喉痹,其两旁不红不肿,但有紫筋,时刻燥痛,吞咽水饮时,则痛难忍。

此系肾水大亏,肺阴将竭,龙雷之火,升逆无制,已属无良药可施,勉拟滋阴降火,引火归源,以冀其万一,宜进天麦冬、西洋参、冬虫夏草、龟板、牡蛎、生地、猪肤皮、霍山石斛之类,参入肉桂三分,饭丸同下。

如见咯血、音哑、咳嗽等症,更属难治。此虚实之别,相去奚止霄壤,则不可不慎辨明矣。


06, 舌 痛


舌为心之苗,又为胃之本,故舌痛不属心火上炎,即属胃热内灼。

惟肾脉挟咽喉,贯舌本,散舌下,脾脉络胃,亦贯舌本,是脾肾亦与舌本有关焉。

总之,舌本作痛,非心即胃,如舌强者,或与脾肾发生关系,当观中风篇自可明白,兹不重载。

夫舌痛治法,若因心火上炎而致者,其舌必绛赤,也多红星,当服玄参、麦冬、生地、西洋参、丹皮、犀角之类可也。

如因胃热内灼而舌痛者,其舌不绛,或光滑而红,或黄燥起裂,口燥渴饮,身必发热,当用知母、石膏、竹叶、石斛、连翘、黑山栀、黄芩之类。

盖心火为虚,胃热属实。

至于病后舌光而痛,亦属胃阴大亏,虚火内浮,仍当用沙参、麦冬、西洋参、石斛等味,不可泻火。丹溪谓实火可泻,虚火可补,凡治火者,宜宗此意。

舌痛尚有重舌、木舌者,概属死症。其证为痰火内结,仍是心胃同病,《医宗金鉴》自有详载。

更有舌上出血,亦属心胃热灼所致,宜服犀角、丹皮、生地、山栀等清热凉血之剂,另用蒲黄末掺之。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史沛棠——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史奎钧等编著,2001年10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头皮及半面脸痛是怎么回事(半边脸部和头皮疼痛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