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鸟群突然沸腾是怎么回事(突然有一大群鸟是什么原因)大量鸟群突然沸腾是怎么回事(突然有一大群鸟是什么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大量鸟群突然沸腾是怎么回事(突然有一大群鸟是什么原因)

大量鸟群突然沸腾是怎么回事(突然有一大群鸟是什么原因)

2020年2月,在美国休斯敦市的一处停车场里,成千上万只鸟儿入侵这里。

它们肆无忌惮地站在人类的空间里,还有不少在停车场上空盘旋嗥叫,时而俯冲下来抢夺路人手里的食物,最糟糕的是,它们还会带来“鸟粪雨”。

这些鸟儿乍一看起来和乌鸦很像,而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乌鸦能够嗅出死亡和腐烂的味道,是不祥的象征。

如今它们数量巨大且嚣张地占领着停车场,这场景仿佛让人置身于暗黑童话中,怎么看都觉得不寒而栗。

01 欧洲椋鸟

经过专家辨认,它们并不是乌鸦,而是欧洲椋鸟。可是如此大规模的聚集,让人纷纷猜想,是不是它们感知到了危险,这里即将降临巨大的灾难呢?美国网友不禁想起了那个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说,一时间人心惶惶。

此时人们对它感到恐惧,可是在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眼中,它却是美丽的象征。根据记载,莫扎特在1784年买了养了一只欧洲椋鸟,三年后这只椋鸟死去,莫扎特还为它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而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也钟爱这种欧洲椋鸟,甚至把它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在《亨利四世》的第一幕第三场中,椋鸟就作为会说话的鸟儿献给了国王。可见,这种鸟儿原本是十分惹人喜欢的。

欧洲椋鸟是典型的小型鸟,身长22厘米,翼展不超过39厘米。

雌性鸟与雄性鸟体型类似,羽毛的主色是黑色,但是会有白色或者暗黄色的斑点。它是美丽的,尤其是在太阳的照射下更加绚丽,是名副其实的“五彩斑斓的黑”。

而且它还有一个外号,叫做“欧洲八哥”。因为它的叫声高昂明亮,旋律多变,可以任意模仿其他鸟儿的叫声。

由于早早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它还学会了模仿汽车的鸣笛声。在人们的驯化下,它也会“鹦鹉学舌”,模仿人类的声音,也就难怪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它是那会说话的鸟儿了。

除了外形靓丽,模仿能力强,聪明讨喜以外,欧洲椋鸟在捕虫方面也是行家。它的嘴尖且直,尤其喜欢吃虫子,是天生的捕虫能手,被称为“蝗灾的克星”。

不仅如此,它自身的繁殖也十分迅速,它每次就能产卵4-7枚,而孵化期仅仅12天!所以,数量众多的欧洲椋鸟尽管尊崇“一夫一妻制”,但也像大家庭一样生活在一起,它们习惯于群居。

其实分析欧洲椋鸟的习性就可以得知,它们总是喜欢成群结队来抱团取暖,只是习惯使然,并不是因为感知到了危险而聚集。所以此次集体入侵停车场,也仅仅是因为它们数量太巨大了而单纯地一时间找不到歇脚的地方。

在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背后,人们还注意到,这种椋鸟原本是生活在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的,为何如今会大量出现在位于北美洲中部的美国呢?

这还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02 生物入侵

莎士比亚对一切事物的想象都没有边界,在他的作品中,各种各样的鸟叫声都表现着丰富的戏剧效果,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浪漫情感就是用鸟儿表现的。

一位名叫尤金·席费林的德国移民就是莎士比亚的狂热粉丝,他同样也对各种鸟儿感兴趣,他了解并且喜爱所有莎士比亚笔下的鸟儿,其中就包括欧洲椋鸟。

尤金·席费林来到美国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家乡随处可见的欧洲椋鸟竟然在美国无迹可寻,这对他这个莎士比亚狂热者来说实在是太不能接受了。

他认为,欧洲椋鸟是非常治愈的宠物,并且它们还可以帮助美国消灭病虫害,应该把这种既美丽又能干的鸟儿引进美国啊!

好巧不巧,此时美国成立了一个驯化协会。这个协会成立的目的就在于,引进欧洲各种动植物以增加美国生物的多样性。

这对尤金·席费林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迅速加入了美国驯化协会,并且因为他的积极表现,在1890年,他成功地当上了驯化协会的主席。也就是这一年,他决定把欧洲椋鸟引进美国。

在他的设想中,美国人民一定会喜欢这美丽而又有趣的椋鸟,而椋鸟也会帮助美国除去害虫,这样做实在是太完美了!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去到欧洲专门抓捕了60只椋鸟带回了美国,其中公母椋鸟各一半。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他带着60只椋鸟到了纽约中央公园,颇有仪式感地把它们放生了。

后来他担心这些鸟儿没办法顺利地在此安家落户,便在次年又如法炮制地放生了40只椋鸟。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欧洲椋鸟自从踏上了美国这片土地后,数量迅速扩张。

它是人为引入的物种,在本地几乎没有它的天敌,而它本身的食谱特别广泛,可以说是“有啥吃啥”,所以欧洲椋鸟在美国简直是如鱼得水。

就这样,它们迅速进入到了美国人民的视野。起初,美国人确实非常喜爱这种新奇的鸟儿,仿佛一切都如同尤金·席费林一开始所设想的那样发展。

可是因为没有天敌,自身的繁殖能力强,又喜欢抱团扎堆,再加上本身又长得非常健壮,椋鸟家族开始变得十分霸道。

只要有其他鸟类靠近或者争夺食物,椋鸟家族就会倾巢出动,对外来者群起而攻之。很快,椋鸟就极大地打压了美国本土的鸟类生存空间。

在本地鸟类濒临灭绝的同时,欧洲椋鸟家族呈几何倍的增长壮大,事情的走向逐渐走向失控状态。

03 泛滥成灾

在美国,欧洲椋鸟没有天敌且几乎完全抢占了本地鸟类的生态位,这造成它们无节制地繁衍。

按照生物学规律,经过一段时间后,那些过度繁殖出现的大量椋鸟会因为食物不够而数量骤减。可是聪明的椋鸟家族却没有走向这样的命运,在它们意识到食物不够以后,竟然开始觊觎人类的生存空间。

它们不再满足于生活在公园里,开始飞向果园、牧场和农田。本着“有啥吃啥”的特点,他们不再是捕捉害虫的好帮手,瓜果蔬菜它们也照单全收。

甚至连奶牛的饲料也不放过,疯狂扩张的椋鸟家族还会飞到牧场“打劫”一番,这样一来便严重地影响了牛奶的产量,要知道,在美国人的饮食习惯里,牛奶是必不可少的。

当“益鸟”变成“害鸟”,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就是农田了。尤其它们还喜欢成群结队的出现,椋鸟家族所过之处都只能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吃饱后就拍拍翅膀飞走了,人们对此无可奈何。

于是,欧洲椋鸟变成了劫掠美国的“恶霸”,它凭借着“打家劫舍”的本领,数量再一次疯狂增长。根据专家估计,如今它们大约有2亿只,要知道,最开始仅仅只有60只啊,美国的人口也不过3亿多人!

此时,无论是城市里还是郊区外,都能看到这种椋鸟的身影。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虽然不言而喻,但是这种伤害分摊到每个美国人身上时,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让这种伤害在个人身上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直到,欧洲椋鸟开始影响着每个美国人的生活。

起初,美国人对它们时常叽叽喳喳地模仿各种声音感到新奇,但是当它们的“大队人马”无处不在以后,这就变成了令人不堪其扰的噪音,还会把电线杆直接压坏。

如果你因为忍受不了它们而试图攻击某一只椋鸟时,你很有可能面临整个椋鸟家族的威胁,最糟糕的是,如果老人或者小孩受到攻击,情况将更加危险。它们是十分团结的,对伤病同伴的照顾也是超乎人类想象的细致入微。

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老实说,或许确实躲不起。在外受到噪音骚扰和潜在的攻击威胁也就算了,甚至,“恶霸”椋鸟还会直接闯入并占领美国人的家。

根据《环球网》的报道,美国加州的一户人家遭到了椋鸟家族的侵略。上百只的椋鸟顺着烟囱进入了家中,密密麻麻的鸟儿开始到处乱飞,眼前的景象把这家人吓得够呛,完全不敢踏入自己的家里。

看着自家上空还在源源不断飞入的鸟儿,他们只得打电话给美国的动物控制中心。可是动物控制中心却认为,只要将门打开即可,它们会自然飞走的。

事实情况并非动物控制中心电话里说得那么顺利,把窗户和房门打开以后确实有几只椋鸟飞了出来,但是却方便了外面有更多的椋鸟源源不断地进入房子,久久不愿离去。

这个“馊主意”显然行不通,还直接上演了现实版的“鸠占鹊巢”。相关部门完全靠不住,这家人只得请来亲朋好友,同时还花钱雇了不少人才把它们一只只送走。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从屋里请走的椋鸟就有八百多只。把这群“瘟神”送走以后,家里已经是一片狼藉了,给主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

这件事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因为这种事情完全有可能再次发生在每户人家的头上,而有关部门并不会为此负责,那么美国人民凭什么要遭受这莫名其妙的“椋鸟侵略”呢?

于是乎,曾经饱受喜爱的椋鸟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04 造成空难

如果说,在西方一些极端的动物保护组织的口中,椋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还算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当欧洲椋鸟给人们带来生命威胁时,便不可原谅了。

在1960年10月4日晚,上万只的欧洲椋鸟涌入美国的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这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机场。

“这些鸟儿迎面撞向飞机,就像不断向飞机扫射的机关枪,我只听见“砰砰声”便失去了视线,挡风玻璃的每一寸都溅满了血水。”一位名叫WH Jenkins的机长曾这样回忆那场恐怖的意外。

所幸,当时WH Jenkins机长驾驶的飞机及时在跑道上刹停,并没有完全起飞才避免了意外。然而,另一位名叫Curtis W. Fitts的机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当天晚上Curtis W. Fitts机长驾驶着美国东方航空公司一架涡轮螺旋桨客机执飞375航班,准备沿着东海岸一路飞往亚特兰大。

然而,当飞机才刚刚爬升至60米高空时,意外发生了。机头突然受到猛烈撞击然后开始上扬,整个机身向左大幅倾斜,然后以近似垂直的角度砸向地面,最后掉入波士顿港的水面时,机身折成两段。

机上总共72人,此时事故造成62人遇难,全美哗然。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亲自下令给联邦航空局(FAA),要求他们务必对事故进行详尽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飞机起飞当天的天气状况良好,机长的操作也并没有失误的地方。但是有目击者称,当时飞机冒出浓烟,一台发动机甚至有火球喷出。

而在飞机起飞跑道的末端,发现了数百具椋鸟的尸体,通过在机舱内的仔细勘察,也确实发现了椋鸟的羽毛。

两年之后,联邦航空局出具了事故调查报告。这次惨剧的起因是飞机在起飞时撞上了约2万只的欧洲椋鸟组成的鸟群,这场无可避免的撞击让飞机上的4个发动机中的3个都损坏了,导致飞机失控最终造成了这场空难。

62条生命的无辜逝去竟然还是因为这该死的椋鸟,美国人的愤怒再也遏制不住了,纷纷走上街头抗议,要求政府出手捕杀欧洲椋鸟。

无独有偶,曾经有一架美国的A-10C攻击战斗机在执行任务时,无可避免地撞上了两只鸟。

这两只小鸟对战斗机的驾驶倒是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但是却让心理素质不强的飞行员误以为是遭受袭击,惊慌失措之下竟然向空中投掷了三枚BDU-33炸弹!

如果炸弹落在了人多的地方并且发生爆炸,那么将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不幸中的万幸,炸弹落在了荒郊野外并且没有被引爆,但是此次事件仍然让人心有余悸。

事实上,在1985年到2016年里,就有36名飞行员因为鸟类撞击飞机而死亡。

仅仅2011-2017年间,鸟类撞击飞机所造成的事故就有418起之多,共计给美国造成了1.8亿美元的直接损失,更别提培养一个飞行员国家就要花费60-100万美元这样的间接损失。

这小小的欧洲椋鸟,不仅给美国人民的生活带来打扰,还造成了农业巨量的经济损失并且对飞机飞行形成了的巨大威胁。

05 制裁椋鸟

在天价的经济损失和民怨沸腾之下,美国官方终于开始捕杀这些欧洲椋鸟,而且椋鸟也变成了美国法律中为数不多的不受保护的鸟类。

首先是机场的选址上就会尽可能地避免鸟类的迁徙路线,然后在机场附近种植鸟类讨厌的植物驱赶鸟群,还会播放恐吓的叫声或是发射闪光弹以减小遇上鸟群的概率。

飞机的挡风玻璃也设计加固了多层,并且让飞机亮着灯或是控制飞行速度,这样有机会避让开鸟群。

还在机场附近花了几千万美元安装了声呐雷达对鸟群进行驱逐,如果驱逐失败塔台也只能通知机长选择避让鸟群。

在美国民间对它的捕杀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康涅狄格州甚至动用了火箭弹,他们向树丫发射火箭弹希望杀死欧洲椋鸟。

美国白宫使用广播来播放猫头鹰的叫声驱逐欧洲椋鸟,国会大厦的柱子上则安装了密密麻麻的电网。

在各个地区会涂抹3-氯-4-甲基苯胺,这种化学物质对椋鸟来说是剧毒物质,涂抹在电线上会使它们没有落脚之地,无法驻足。

各地的农场主也纷纷采用养隼驱鸟的制衡方法,因为隼是一种食肉的猛禽,它们的食谱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小型鸟类,处于鸟类的食物链顶端之一。

美国农业部更是直接投毒杀死了900万只椋鸟,还专门组织人手对其进行追杀,通过射杀和诱捕消灭了150万只椋鸟,可是这个数字在2亿的椋鸟家族面前,似乎不痛不痒。

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椋鸟采取了投毒,捕杀,电击等方式以后,仍然收效甚微。在欧洲椋鸟强大的数量基数和惊人的繁殖能力面前,美国政府也束手无策。

美国农业部的野生动物研究中心的一位名叫林兹的专家甚至绝望地表示:“我认为我们没能对它们的群体总数造成一点影响。”

甚至有人开始发挥他们的传统艺能——直接躺平。既然捕杀不了,那就放开让它吃吧,可是又不能毁掉农田,干脆专门做了一个“喂食袋”装满食物,希望喂饱这些椋鸟,让它们不再祸害庄稼,颇有点向“恶霸鸟”交保护费的意思。

没办法遏制欧洲椋鸟的发展,但是又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于是美国政府只能每一年都投入大量的财产去捕杀和驱逐椋鸟,即使这样,每一年都避免不了的经济损失仍然高达10亿美元!

当初好心放生椋鸟的德国移民尤金·席费林不会想到,自己小小的举动会给美国的政府和民众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其实,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古话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只是当美国人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代价已经太大了,每年十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投入才换得了这么一个教训。

参考信源

1.中华网 十大臭名昭著入侵物种:椋鸟成灾  

2.侨报网 欧洲椋鸟普天袭来 加州惊现罕见鸟类"漏斗云"

3.RENAE REINTS.Throwback Thursday: The Worst Bird Strike in U.S. History.bostonmagazine.

4.Sarah Zielinski.The Invasive Species We Can Blame On Shakespeare.Smithsonian.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大量鸟群突然沸腾是怎么回事(突然有一大群鸟是什么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