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早上吐痰是怎么回事(小孩每天早上吐痰怎么回事)孩子每天早上吐痰是怎么回事(小孩每天早上吐痰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孩子每天早上吐痰是怎么回事(小孩每天早上吐痰怎么回事)

孩子每天早上吐痰是怎么回事(小孩每天早上吐痰怎么回事)

2020年初,一场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考验着人间百态。有的人冲锋在第一线,剃光头,不喝水,一天只睡眠3小时,只为了争分夺秒多帮助一些患者;有的人却想趁机发国难财,售卖虚假口罩;有的孩子铁肩担道义,独自一人运送15000个口罩从印尼到温州;有的孩子却朝电梯吐口水,而父母却辩解:“他只是个15岁的孩子,你们是想毁了他?”……


疫情是最好的教科书,让我们看到人间百态;但也是照妖镜,照出了衣冠楚楚下的善良和龌龊。

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我们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舍身救人,什么是损人利己?什么是力挽狂澜,什么是推波助澜?什么是逆向而行,什么是胆小退缩?他们才会在自己的白纸上描绘自己的一生。

如同15岁男孩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只是孩子,处于叛逆期就是这个样,害怕管控太严、迁怒孩子,孩子会离家出走,希望大家原谅他,不要再毁了他。在孩子触犯社会安全,有可能损害其他人的健康时,父母还在为自己的孩子辩解,不给孩子立规矩。

他们认为给孩子立规矩就是限制孩子,就会让孩子叛逆,就会毁了孩子。可是不给孩子立规矩,过度保护孩子,只会让孩子没规矩,成为没教养的孩子。如果15岁男孩的妈妈告诉孩子:社会的规则是尊重别人,不破坏环境,我想他们也就不会被人肉,不会被批评。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自由”盲目推崇,不愿意给孩子立规则、定界限,孩子行为就会不受限制,长大后就会更叛逆。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斯凯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手把手教给他们规则和要求。”

我们给孩子立规则可以教孩子是非观;可以帮助孩子明确行为边界,把握分寸;可以保护孩子的安全;可以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可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建立与他人和环境的良好关系。

一、规则是教养而非禁令:规则给我们设立了行为界限,给我们奠定了道德规范

他还是个孩子,你们能要求他什么?他还小,等孩子大了就懂事了。

经常听到一些大人在熊孩子调皮时这样反驳,他们觉得孩子还小,应该自由自在,而规则就是压抑和束缚,会压抑孩子的天性,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于是,孩子抢别人的玩具,父母会说孩子不懂事,长大就好了!孩子在餐厅乱跑,父母会说孩子还小,怎么都不谅解孩子?孩子在电梯吐口水,父母会说15岁还是孩子,你们想毁了他?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生活在集体社会中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女士曾经说过:孩子的自由是要限制在集体利益之内的,他们的行为要达到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好教养的标准。

如同蒙特梭利女士所说,我们给孩子制定规则是教孩子教养,而不是限制孩子的行为,给孩子立规矩。社会规则的建立是为了服务我们普通大众,让我们生活在相对公平安全的集体中。在这个社会规则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规则的受益者。

而我们给孩子制定规则,告诉孩子社会的规则,是为了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满足孩子内心世界发展的需要。

也就是说,规则是教养,而非禁令。

1、规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

在华德福教育中,他们提倡有规律、重复的、熟悉的生活场景,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

在我家孩子小时候,她的作息不太规律。虽然我也尽量让孩子九点上床睡觉,可是孩子在洗漱完就很精神。她在床上一会要看书,一会在床上翻腾几下,一会让我讲故事,常常睡着就十点以后。以至于早上常常睡到九十点才醒,而我也因为做家务之类,没太在意她晚睡晚起的习惯。

可是她晚睡晚起的后果是,有时候我把自己都哄睡了她还没睡着,又把我推醒,我就睡不着了。或者我不让她午睡,下午四五点她居然玩着玩着就睡着了。或者她睡不着,一会要上厕所,一会让我冲奶,把我折腾坏了。而且更严重的是,等到她去年上了幼儿园,每天的起床就成了灾难现场。

为了让她早睡早起,我晚上七点多就带她洗漱、上床、讲故事,可是习惯晚睡的她开始经常折腾到很晚。后来,我为了帮她早睡,在她放学回来后带她运动,慢慢地,她的作息才规律起来。而且她的作息规律起来后,因为睡眠充足,早上起床她也不会闹脾气,还会自己穿裤子、袜子,晚上也不折腾我了。

规则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和行为习惯,让孩子的一天更精力充沛。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制定作息规律,孩子就不会知道什么时间睡,什么时间起床,就会在起床时出现起床气,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受损。

如同我们蒙着眼睛在黑夜中走路,当没人告诉我们前面有栏杆,或者旁边有台阶,我们还会昂首挺胸地走过去吗?只有我们熟悉了这段路,才不会胆战心惊,才会有安全感,敢自信地走过去。

留美心理学博士陈忻在《养育的选择》书中讲道: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规定动作”有所预见和期待,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规则是一种禁止。

所以,我们帮助孩子建立生活中的规则,是为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2、规则帮助孩子懂得安全的边界

孩子会爬以后,经常喜欢到处探索,尤其是喜欢爬到饭桌下面或者沙发后面玩躲猫猫。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把危险的东西收起来,把危险的插座、玻璃杯子收起来,把桌角用防撞条保护好,给孩子预备安全的环境,供他们探索。

孩子会走路以后,喜欢到厨房玩锅碗瓢盆,我们就要告诉孩子电磁炉是不能碰的,带孩子感受炒菜时火的温度,孩子就会知道炒锅是很烫的,不会再去碰。

我们带孩子去公园玩,过马路时要告诉孩子等红绿灯变绿才可以通行,如果闯红灯过马路会影响交通,会被车撞伤。在公园玩滑滑梯时,我们要告诉孩子先来后到的规则和轮流玩的规则。否则大家都不按规则抢着玩滑滑梯,就会出现拥挤和摔跤情况,有的小朋友就会受伤。

2018年,宁波游乐场中,4岁女孩被对方妈妈掌掴,只是因为两个女孩抢玩具发生争执。虽说妈妈掌掴一个小女孩的行为太过激,但是如果父母时刻提醒孩子游乐场的规则,就会避免伤害孩子。

所以,我们在进入游乐场前,提前告诉他们游乐场的规则,就会在孩子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最大程度地保护孩子的安全,否则会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我们给孩子制定规则,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帮助孩子学习人际互动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和别人的安全。

3、规则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蒙特梭利教室里,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工作,但是他们有“三不”规则,即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别人,不能伤害环境。

也就是说,孩子们可以在教室里自由选择活动,但是不能因为自己想进行某项工作影响别人的活动,也不能破坏教室或者校园的环境。

在孩子上了幼儿园后,不会像在家那样自在,需要遵守班级的规则。可是,有些父母觉得幼儿园也不学习,就推迟孩子上学年龄,感觉上幼儿园是白费钱。

其实,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帮助孩子过渡小学生活。

如果孩子没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就进入小学,上课就会走神、不专注,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自信心。而幼儿园会根据孩子的注意力长短和心理发展特点,安排一定的阅读活动、亲子游戏环节、户外运动等等,帮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生活。

同时,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孩子们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需要考虑同学的需要,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样,在幼儿园的潜默移化中,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幼儿园养成的学习习惯,就会帮助孩子到小学时适应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也会进一步实现管理时间和有效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所以说,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4、规则帮助孩子适应社会


龙应台曾在文章中讲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孩子随我们降生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我们给幼年的他们提供营养和细心的呵护,从嗷嗷待哺到走出家门,去寻找自己的蓝天。他们终归会离开我们,踏上社会,去独立面对社会的风风雨雨。

而我们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让孩子可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孩子要适应社会就要遵守社会规则,而社会规则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相对公平的社会中,保护我们每个人的权益。

如果孩子从小学习规则,他就会在互相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认同社会规则。无论孩子走到哪里,他都会自觉地去遵守规则,主动地去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他们就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够,就能够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就会有道德规范。

而一个具有道德规范的人,就会快速地适应社会的环境,也就会有勇气和毅力克服成长过程中各种挫折,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

所以,我们给孩子立规则不是限制孩子,而是帮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孩子建立行为规范,让孩子懂得安全的边界,保护自己;帮助孩子适应社会,让他们的生命得到蓬勃的发展。

二、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规则不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爱孩子和给孩子立规则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关系。但是,我们在给孩子立规则时也要注意,规则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否则,规则就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就会束缚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如何给孩子立规则呢?

1、我们要清楚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而非限制孩子

规则是建立在尊重双方需要和感受的基础上,是为了我们和孩子的利益服务的。如果规则只是为了让我们父母方便,让孩子被迫遵守,那就是权威和管制,而非规则。

因为我是全职妈妈经常带娃出去玩,就会看到很多照料者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时时刻刻跟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捡树叶怕弄脏手,不让孩子拿树枝玩怕弄脏衣服,不让孩子跳水坑怕弄脏鞋子……他们怕这些脏东西,让孩子显得狼狈。可是,在我看来,父母的这些行为才是对孩子的“没教养”。

父母的这些“规则”不是真正的规则,而是父母的偷懒。父母不想自己去洗孩子的脏衣服、脏手,就阻止孩子探索,限制孩子五感的发展,是没有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认为孩子是通过探索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进而发展智力的。而我们所谓的保护孩子,阻止孩子探索,让孩子保持干净的规则,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失去体验和感知世界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触感、嗅觉以及锻炼孩子手眼脑协调的能力。

所以说,我们建立规则的目的是把外在的和内在的破坏环境的东西都挡在外面,让孩子顺着大自然的法则,去自由地探索周围环境,捕捉他们生命内在的敏感性,让自己得到健康的成长。

2、制定的规则要合理,并且被孩子所理解


我们给孩子制定的规则最好是孩子这个年龄能够做到的,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孩子自然无所适从。如果我们严厉地要求孩子,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在孩子两岁多,我希望孩子养成物归原主的习惯,每次看完书,都会要求她送回原地,玩完玩具也是送回去。尽管有时候她会主动送还,但是大部分都不会送还,我就会经常生气,边收拾绘本和玩具边唠叨她不把玩具送回家。

后来,我考取了蒙氏教育的助教证书,了解到孩子的布置应该奉行简洁、有序的规则,孩子就会比以前自觉多了。我把客厅的一角当做阅读角,玩具分类放在框里(宜家买的),每次玩完就引导她放在固定的地方,她物归原处的习惯就比以前好了许多。

我想主要是因为之前玩具都是扔在一个大框里,在孩子眼里,大框里和地板上没有什么两样。而且玩具太多,她收拾起来也有难度,就不会收拾了。而我按照蒙氏的原则来布置客厅后,每次只拿出两样的玩具,玩完归还回去,相对难度降低了,也知道固定的位置。

当然,毕竟是孩子,她也要遗忘不归还的时候。我就会要求她和我一起整理,或者边整理边告诉她玩具要送回家。

3、制定的规则要具体,越具体越好

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还不到位,还不能理解我们抽象的规则。所以,我们给孩子制定的规则越具体越好。

比如在早教中心,经常会有小孩子之间发生肢体冲突,一些父母只会单纯地说:不要打人,然后就开始训斥孩子。而孩子就在父母的训斥中哭泣,我很同情孩子,其实孩子打人是在体验小手的力量,而不是暴力行为。

单纯地告诉孩子“不能打人”对于没有理解能力的孩子来说,是没有用的,孩子会从我们的生气表情中学到这个动作不允许,但同时也会惶恐,不敢尝试。

我们应该制止孩子打人的动作,同时握着孩子的手去抚摸别的小朋友,告诉她:你是不是想和小君表示友好?你是不是想摸摸小蓝的衣服?你应该这样做,从而来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规则。

同时,在我们和孩子制定规则,不要期望孩子一次就会。规则不是魔法棒,不是告诉一次就永久有效,而是需要我们父母一定时间的提醒和注意,才会养成习惯。毕竟,孩子的记忆力和控制能力是有限的。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即使身居高位,也给两个女儿制定了九条家规。最重要的是九条家规简单具体,可操心强。

奥巴马的九条家规

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在书中所讲:人内心深处的那种纪律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只有我们从小给孩子规则,他们才能在上学后约束自己,在进入社会后尊重别人,尊重环境。而孩子长大后,也会逐渐内化规则,成为有道德的人,可以适应社会。

三、执行规则时,需要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当孩子感觉好时,孩子自然会配合我们执行规则,也愿意遵守规则。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我们帮助孩子执行规则。

1、执行规则时,我们要接纳孩子情绪,还要温柔而坚定

在我们给孩子执行规则时,孩子难免会反抗或者哭闹,如果我们因为忍受不了孩子的哭泣而放弃,那就前功尽弃了。如果我们因为孩子哭泣而焦虑,就会生气,让事情火上浇油。

所以,在孩子哭泣时,我们可以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她,在不打扰别人的环境中,让孩子尽情地哭。孩子哭泣不会影响孩子,还会让他们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对孩子而言还是疗愈。

只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不让哭,所以接受不了哭,所以,也需要我们父母疗愈自己,学会接纳孩子的哭泣。如果我们实在忍受不了孩子的哭泣,那就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告诉孩子:等她哭好了再来找妈妈,我们去另一个房间等她。

温柔而坚定地执行规则,不是说我们说话语气、表情温和,而是从尊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出发,用爱和理解来赢得彼此的合作。当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被我们尊重,孩子就会感觉良好,就会更愿意执行规则。

所以,我们在执行规则时,最好要接纳孩子的感受,温柔而坚定。

2、坚持的是底线,灵活的是方式

云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书中讲道: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规则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一成不变。规则也有破例的时候,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不能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无所谓,更不能固守规则,把规则当法律。

比如孩子早睡的规则,我当然希望孩子一直早睡,但有时下雨天,孩子运动量不够,上床很精神不睡觉。我就熄灯,但是把牛听听打开播放她最爱听的故事《不一样的卡梅拉》《汪汪队》《爱探险的朵拉》,然后我们就一起躺着静静地听牛听听讲故事,以至于我都睡着了,她又碰醒我了。

虽然她并没有早睡,但是我在用陪伴她的方式告诉她遵守早睡的规则。而且,每次孩子按时早醒后,我就会惊喜地表扬孩子:今天,你又独自早醒了?你看,每次你早睡都会很早醒来呢。孩子也会愿意下次早睡早醒。

比如在带孩子公园玩,孩子和小朋友玩得尽兴不想回家,我会提前15分钟提醒,10分钟提醒,5分钟提醒,几次后孩子就会乖乖和我一起回家了。而有些老人基本到时间就强迫孩子回家,孩子自然嗷嗷大哭不愿意。

我们希望给孩子立规则,给孩子安全感,但是最好灵活多变,根据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帮助孩子遵守规则。这样,孩子也愿意遵守规则,父母也省心。

3、强调规则,但是也要鼓励孩子表达自由


留美心理学博士陈忻在《养育的选择》书中讲道:她的孩子在美国幼儿园,尽管可以自由表达,自由选择,但是也要遵守教室的规则,回答问题时也需要举手示意,不是想动就可以随意动的。

有一次,她的孩子的老师在阅读完圣诞老人的绘本后问他们:想不想当红鼻子驯鹿?然后写一篇说服圣诞老人的文章。结果不论孩子写的文章是想当还是不想当,只要理由充足,都可以贴在展示墙上。哪怕孩子的理由稀奇古怪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想法。

所以说,我们强调规则,但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思想自由,然后综合考虑。

著名的画家刘墉老师在演讲中讲道:他的儿子刘轩在小时候,有一次因为话剧表演向妈妈申请晚归。可是妈妈不同意,觉得11点太危险了。于是,刘墉问孩子为什么晚归?

刘轩告诉爸爸自己是话剧的导演,希望等到演出完再回家。可是爸爸告诉孩子怕晚归不安全,父母会担心。最后两人一起商量折中的办法,既不晚归又不耽误话剧的表演。

规则可以让我们活在自由和和谐的环境中,但不是说强调规则,就要强迫执行规则,而是需要我们父母艺术化地执行规则,让规则逐渐内化到孩子的内心中。

写在最后

社会的规则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学校的规则可以保护学生的安全,饭桌的规则礼仪可以让我们享受一顿美味大餐,游乐场的规则可以让我们每个孩子都玩得尽兴,而规则也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如同苏珊.佩罗在《故事知道怎么办》中讲道:我们要用基线(爱和尊重)、尾线(规则)来编织一副美丽的画毯。

我们生活在集体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按照社会规则,遵循既定的轨道前行,这是成长的方向,也是保护我们的边界。

而规则感的建立和执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父母长久的坚持和耐心地引导,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让孩子明白不遵守规矩的后果。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孩子明白规则背后的原因和后果。而规则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一个在心理、精神、体态上有尊严的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孩子每天早上吐痰是怎么回事(小孩每天早上吐痰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