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的文是什么原因害羞的文是什么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害羞的文是什么原因

害羞的文是什么原因()

文 | 静进医生

什么导致害羞

我们并不陌生害羞(shyness)一词,人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儿童自幼就会表现羞怯。可理解害羞是一种担忧、缺乏安全感或尴尬的感觉,尤其是与他人在一起时。儿童害羞常发生在面临新情况、新环境或面对陌生人时。害羞会使当事人趋于回避或逃离,“恨不得钻进地缝”就是对害羞的一种描述,不难看出害羞的内核也包括焦虑和恐惧。


害羞也反映一个人的低自信或是低自尊。社交不良、胆小退缩的儿童,更容易害羞和缺乏自信。尤其,受到嘲笑、羞辱、批评、拒绝或当众出丑等负面反应时,导致害羞的人退缩和逃离。


医学上,将强烈而持续的害羞视为社交焦虑或社交恐怖,是一种病态,会导致害羞者长期处于社交焦虑、恐惧和蜗居的可能。人害羞时,通常表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颤抖、张口结舌、抿嘴、掩面、捂嘴、眼神逃逸等。在自我意识驱使下,这种感受会使人觉得“自惭形秽”,加重害羞与回避。



害羞的起因众说纷纭,迄今缺乏共识。不过,害羞能够查到相应的生物学基础。例如,人的害羞与恐惧呈正比,害羞发生时体内皮质醇水平会增高,持续则会抑制免疫系统,容易导致生病。害羞的遗传物质涉及一种叫做多巴胺D4的受体基因,它的表观遗传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容易害羞。另外,一种叫做五羟色胺转运蛋白启动因子的多态性(5-HTTLPR)长版,被证明与儿童的害羞程度相关,据说也与强迫症和孤独症关联。著名的《科学》杂志曾发表过一项双胞胎研究,发现与焦虑、害羞相关的人格特征的遗传度高达60%(Lesch, KP.1996)。但近来学者认为,害羞的遗传度只有30%左右,其它则是环境因素导致的(Keating, S.2019)。


早期遭受虐待、情感忽略的儿童,在以后生活经历中更容易表现羞怯和内向。若在生活中遭受嘲笑、讽刺、蔑视、恐吓、失败或是重大创伤,则会雪上加霜。


有意思的是,害羞竟然与某些原发疾病有关。如过度害羞、尴尬、自我意识不良、胆怯、社交恐惧和缺乏自信也是汞中毒的一种表现。也可能与出生低出生体重有关。


儿童害羞还与其母孕期接触的日照长度有关。暴露于较短日照时间孕妇的孩子,发生害羞的比率与妊娠期较长日照时间的孩子相比,要高出1.52倍(Gortmaker,SL.1997)。不过,害羞程度与孩子的智力水平间没啥关系。害羞的孩子不擅表达,容易被误解为智力和学习不佳。


静老师说

总的来讲,人的害羞既有遗传成分,也与个人成长环境和经历有关。害羞可能是一种人格特质,也可能发生在儿童的某些发展阶段,如青春期。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的研究发现,12%-18%的害羞个体符合“社交焦虑症”的诊断标准(Burstein,M.2011)。


害羞的孩子,似乎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也会敏感。大约20%的儿童及成人,具有感官加工敏感性,这导致他们对人多、较强烈的气味、大声、噪音、光亮敏感和反感。孤独症儿童也是如此。感官加工敏感水平也与审美程度有关,敏感度高的人反而审美观更强烈。有研究认为,害羞而敏感的人,其幸福度要比非敏感的人低得多。



不难看出,在人群中,喜欢独处、不喜欢聚会、容易沉浸于个人兴趣和工作的人,多有害羞和内向的人格特质。往极端讲,孤独症儿童更倾向凸显这种特质,他们的恐怖与逃离多源自感觉超敏。


此外,心理学研究也发现,社交恐怖症、焦虑症、回避型人格障碍、广场恐怖症、蜗居不出屋的人群害羞程度更高,且普遍存在感觉超敏表现。


害羞和回避社交的人,也会通过“孤傲、高冷”来掩饰其内心尴尬与焦虑。有的人会通过愤怒、攻击、哭泣来掩盖极端的害羞。如有些上电视节目的人,感到害羞、窘迫时,多有掩面哭泣表现,一哭遮百丑。


需说明,害羞和内向并不都是负面或消极的。正如伊莱恩·阿伦 (Elaine Aron.1996) 在其《高度敏感的人》一书中所指,害羞和高度敏感的儿童可能会在更平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这样的平和与孤独体验中,他们能更好利用和发挥自身敏感性和特长。事实是,许多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对他们所处的环境非常敏感,并将他们的经历作为其非凡创造力的源泉和精髓。害羞和敏感性,不仅与人创造力有关,还与灵性、神秘体验以及与自然的联系有关。


可以说,有创造力人的开放性与敏感性,常使他们容易遭受和体验痛苦,但同时从创造体验中能获得极大乐趣。内向和独处是个人喜好,而害羞则源于恐惧和苦恼。


我觉得,害羞也可能与文化背景有关。如在重视直言不讳的文化中,害羞有可能被视为软弱和没自信。有些人会误以为,害羞的人是冷漠、疏远或傲慢的,这会让害羞的人感到沮丧和愤怒。然而,在有些文化圈内,害羞的人可能会被认为是有思想的、聪明的、善于倾听的,并且更有可能,说话前他是在思考。在强调集体主义文化中(如中国和日本),害羞可能是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情绪反应之一。甚至认为,害羞和克制是人礼貌、尊重和体贴的标志。这点,与张扬个性的美国人很不同,不是吗。


无论如何,促进孩子社交和团体活动,鼓励孩子积极表达,是克服害羞的有效方法。

#教育##儿童##害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害羞的文是什么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