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老是用手挠头是怎么回事(宝宝老是用手挠头是怎么回事)小孩子老是用手挠头是怎么回事(宝宝老是用手挠头是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小孩子老是用手挠头是怎么回事(宝宝老是用手挠头是怎么回事)

小孩子老是用手挠头是怎么回事(宝宝老是用手挠头是怎么回事)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小孩子的日常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要是一时间形容不上来,不妨和我一起来回想一下孩子的日常状态,当孩子的影像出现在你脑海里的时候,有没有自带场景?孩子在你回想的画面中他在干什么呢?

@蛋壳儿:“舒服的窝在沙发里,最重要的就是拿着自己的平板电脑,不停看,真的是不停。”@jdjdk:“各种发号施令,像个皇帝,现在都能想象到他那趾高气昂的样子,各种被操控。”@几对几:“说啥都听不见,你站在他眼皮子底下和他说,他都看不见你!简直就把你当空气,现在都能想到他那副不理不睬的样子,简直没法和他沟通和交流,我都觉得孩子是自闭”@火箭发射:“孩子的画面吗?你能想象到那种,一言不合就满地打滚的情景吗?心累!”

上述的几种画面很能引起妈妈们的共鸣,这场景似乎也在不同的家庭中上演着,可是就是这样的日常场景,却反映出了现在孩子日常的“病态”——热衷于网络、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一点就爆!

回想我们80、90年代童年该有的样子,每个人都能有自己记忆犹新的事情,虽然现在时代变了,生活的节奏变了,我们基本上不能再让孩子体验曾今的午后蝉鸣、村口的嬉闹,但是也不应该是现在的这种节奏。

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一方面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父母的管束错误,导致应激反应的出现。很多妈妈们还简单的将责任归咎于孩子,反而让孩子在应激反应的驱使下,变的更加偏激。

什么是孩子的“应激反应”?

孩子的应激反应不同于传统医学上的应激反应,但是却有着相通的地方,孩子的应激反应多是因为父母教育言行的不当而产生的,一般分为心理、行为两个方面:

1.心理方面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多数都是因为孩子没有父母的陪伴,自己的情感没有地方寄托,孩子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比如网络、电子产品、游戏等等,渐渐的,孩子就会慢慢的习惯自己的这种甚或模式,不再愿意与父母和他人接触。

另一个方面就是,父母太过于关注孩子,尽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出于自我的逆反心理和逃避心态,也会将自己的情感做出转移,以此来寻求自己内心的平静。

2.行为方面

心理上的变化,直接影响的就是孩子行为上的变化,父母的不当言行会让孩子滋生出许多的过激行为,、沉迷网络、撒泼打滚、视而不见。

孩子产生这样的应激反应,不但让父母头疼不已,还直接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父母正确的的理解和把握孩子应激反应的级别,有机制有序的应对。

一、熊孩子应激反应第一级 ----- 沉迷自己的网络世界

“因为内心无处安放,所以选择趴在网上”

谈到孩子与电子产品、网络的关系,有太多的育儿血泪史,但是多数家长对此还只是认为会伤害眼睛,伤害颈椎,很少关心到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的痴迷于网络。

“妈妈现在很忙,你先自己看会手机吧,我一会陪你”“爸爸有点累,你自己玩吧,要不给看会电脑,这有好看的动画片”

这样的对话有没有出现在你日常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所以,孩子选择在网趴,多是父母推脱之后无奈之举,孩子的内心无处安放,就选择趴在网上。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就会渐渐的习惯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都寄托在虚幻的网上,没有人陪就看看手机,没有人说话,就看看动画,等你在想和孩子有什么交流的时候,发现彼此早就不在一个时空了,而且是你自己将孩子推进那个维度。

强行隔离,不如一起趴:一起趴,是要我们带着观察的心态,去看看他在干嘛,试着融入他的世界,了解他感兴趣的点是什么,发现适合的地方,比如动画中,小猪和妈妈出去玩,很开心的说:“和妈妈一起过周末真快乐”,就顺着这样的情节,直接引导孩子回到现实中来,带她走出去,去体验真实的动画场景与活动。

网趴不可怕,父母可以掌握路由器:最后就是建议各位爸爸妈妈,理性应对孩子的因为寂寞才发生的应激反应,不要盲目的否定网趴的性质和作用。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整体的网络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受到网络的的冲击与环绕,我们大人是手机不离手,甚至现在孩子们所接触的日常生活、学习,都离不开网络,这是避免不了的,换句话讲,网趴这也是孩子应该学会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的生活,关键父母怎样把控,像哪里引导。

二、熊孩子应激反应第二级 -----主动的视而不见

“唧唧复唧唧,其实不想听”:听觉是会疲劳的,现在太多的妈妈将自己的中心与关注点,都落在了孩子的身上,但是妈妈在心理上也觉得不能全权代劳,这可怎么办?

多数的家长就开始另一种方式,不停的说,希望自己苦口婆心的引导,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成长,结果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太高了。

“妈妈把饭给你做好了,记得吃”“妈妈给你把衣服熨好了,记得换”“妈妈把伞给你放在这儿了,记得拿”

从孩子一睁眼到晚上睡觉,妈妈一刻都停不下来的操心,结果就是,你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围着他转,他却忽略了你的感受,看不见你的辛苦与不易。

因为孩子已经视听疲劳,根本就不关注你的所做所为,反正不听也有你帮助做,自然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又这样想法的孩子,也多是性格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苦口婆心,不如也学着视而不见:这就像是和孩子一起蒙眼,既然孩子看不见你的父母与辛苦,你就也假装看不见他,变相的引导孩子自己去丰衣足食,或者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让他自己提出自己的需求,那也不要着急去帮他做什么,而是引导即可,锻炼孩子自己的生活技能。

无限的付出,不如感谢有你:就在这样一来一回的视而不见中,让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最重要的是体会到,任何人对自己的付出,都不会像父母这般无私,渐渐的孩子对父母以及家人都会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会感谢父母的教导和养育,将来走向社会也是一个善良、懂得回报的人。

三、熊孩子应激反应第三级 -----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全都围着我转,我就是大王”:似乎现在孩子的一个通病就是,太以自己为中心,原因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阿姨舅舅,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人,就没有一个不宠爱孩子的。

而且孩子还学会了看风行船:

“妈妈,我想吃棉花糖”

“这个太甜了,你别吃了”

转眼功夫他就已经买上了,美滋滋在那左舔右啃

“你怎么吃上了?不是不让你吃吗”

“姥姥给我买的,姥姥最好了”

耍个小心眼儿,就能满足自己的小心愿,是每个孩子都在乐此不疲的事情,父母也不会过分苛责,这也是孩子童趣的所在。

但是这样的行为会助长孩子的欲求心理,随着孩子的长大,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欲望心理也会逐渐的膨胀,孩子为了满足自己需求的行为,也就不会仅仅局限在当初的小性子上。

我不管,我就要:小性子满足不了的需求,就是孩子三级应激反应的爆发点,开始撒泼打滚,直到目的达成。让人唏嘘的是,孩子这招百试百灵,如果不灵,就是爆发的不够,孩子就在这一爆一得间,感受着满足的喜悦,直接的后果就是,变成一个暴躁不安的人,丢掉了应有的理智与思考,影响健康的成长。

放下鞭子,陀螺自己会停:小孩子都会看脸色,他知道自己哭闹会给父母造成压力,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下撒泼,效果似乎更加显著,父母的满足就像是一条鞭子,孩子就是那个陀螺,你越满足孩子转的越快,所以首先就是停下你的满足。

应对孩子的日常应激反应,你可以消极制胜

“一味的满足,不如果断拒绝”

没有谁规定,孩子的要求的就一定要满足,愿望就一定要实现,这是偏激的想法,育儿经验中常常被大家提到的富养也不是这样的模式,所以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直接拒绝,没有必要坚持所谓的理性,怕伤害孩子的内心,担心孩子的自尊,这些都不是不会拒绝孩子的理由,只会让孩子被宠惯的无法无天,变本加利,不顾时间场合的发飙,育儿进入到一个恶性的循环魔咒中。

“以暴制暴,消极怠工”

孩子爆发自己的情绪,满地撒泼,没有谁能够做到内心毫无波澜,也没有谁规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一定要是积极的向上的。

看着孩子爆发,不如一起爆,实行态度言行的冷暴力,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暴躁撒泼,并换不来什么,只是在浪费时间的精力,渐渐的让孩子明白,暴躁只会让事情更糟,等孩子闹够了,在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转换思维,让孩子自己明白,不乱发脾气,才会有相应的满足,让体会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父母的给予,也是需要自己努力的。

在育儿的旅途中里,哪有什么蓝天白云、风平浪静,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内心,一方面,育儿是积极向上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物极必反,是消极的,而积极与消极又是相辅相成的。

从积极的方面讲,孩子的言行能够反应的他自己的问题,但是更多的是折射的家庭与父母的教育和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育儿应该是积极的,但是如果还已经出现了上述不恰当的言行,正向去做积极的教育是一种必要,但要是能够转换思维,“消极”的来处理一下,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宝妈们,你家孩子有这些应激反应吗?分享你的处置方式吧!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小孩子老是用手挠头是怎么回事(宝宝老是用手挠头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