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疑癌变是怎么回事(可疑癌变到底是癌么)可疑癌变是怎么回事(可疑癌变到底是癌么)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可疑癌变是怎么回事(可疑癌变到底是癌么)

可疑癌变是怎么回事(可疑癌变到底是癌么)

转载自 傅传刚主编《大肠癌100问》

大肠肠壁分为几层?

在了解大肠上皮内瘤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大肠肠壁分为哪几层。大肠由里向外依次为粘膜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及浆膜层(图19-1,图19-2)。

(1)粘膜层:由内向外又可以分为三层:粘膜上皮层、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粘膜层内无血管和淋巴管。粘膜肌层是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分界线。

(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细胞。

(3)固有肌层:分为内侧的环形肌和外侧的纵行肌,均为平滑肌。

(4)浆膜层:有时又称为外膜层,位于大肠壁的最外层,为一层薄的纤维膜。

图19-1: 大肠壁的各层结构的模型图

图19-2: 大肠壁的各层结构的HE染色图

什么是上皮内瘤变?

上皮内瘤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0年提出的,应用在大肠肿瘤病理诊断领域的一个新名词。大肠的上皮内瘤变是指肿瘤细胞局限于粘膜层内,是大肠的良性肿瘤。现代医学认为当大肠的肿瘤细胞局限于粘膜层内的,由于粘膜层内没有血管和淋巴管,所以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属于良性肿瘤;而当肿瘤细胞突破粘膜肌层侵犯至粘膜下层时,由于粘膜下层有较大的血管和淋巴管,就有可能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属于恶性肿瘤,也就是说形成大肠癌了(图19-3)。以往,我们通常将那些局限在粘膜层内的肿瘤称为粘膜内癌、原位癌或者局灶癌变,现在它们都包括在上皮内瘤变中。长期以来临床上所用于描述细胞发生变化的“不典型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和“异型增生(dysplasia)”现在也一概纳入“上皮内瘤变”这一范围。因此从新的观点来看,不论是高度不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原位癌,局灶癌,粘膜内癌以及可疑癌变等名称与上皮内瘤变是同义词,不能称为“癌”。只有当肿瘤细胞浸润至粘膜下层时才可诊断为癌。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临床医师见癌就开刀,导致过度治疗,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也减轻病人的精神和心理负担,以免“闻癌色变”。

图19-3:大肠癌发生的过程。上皮内瘤变和大肠癌的区别在于肿瘤细胞是否突破粘膜肌层。

什么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根据细胞及腺体的异型性程度、浸润粘膜层的深度,可以将大肠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类。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细胞及腺体的异型性较低,侵犯的深度较浅。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细胞及腺体的异型性高,侵犯程度深。

大肠的上皮内瘤变与大肠癌的关系

在推行上皮内瘤变这样一个新概念中,癌与瘤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一字之差,治疗、预后完全不同。大肠的上皮内瘤变是指肿瘤细胞局限于粘膜层内,是良性肿瘤,通过结肠镜下切除就可以了,预后好;而大肠癌是指肿瘤细胞侵犯了粘膜下层,是恶性肿瘤,需要开腹手术,预后差。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分界线就是粘膜肌层。如果肿瘤细胞还没有突破粘膜肌层,就是上皮内瘤变,属于良性肿瘤;而一旦肿瘤细胞突破了粘膜肌层进入了粘膜下层,就是大肠癌了,属于恶性肿瘤(图19-3)。所以,上皮内瘤变离大肠癌只有一步之遥,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肿瘤细胞是否突破粘膜肌层。

上皮内瘤变是病理诊断,它是否100%准确?

一般情况下,病理诊断是最终诊断,应当非常准确,很多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是基于病理诊断。但是上皮内瘤变这个病理诊断却不一定准确,应当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1)如果病理检查的标本是完整切除的标本,那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基本上是100%准确的。说明这个息肉是良性肿瘤,只需要行结肠镜下切除+定期随访就可以了。

(2)如果病理检查的标本是结肠镜活检的标本,那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就不是那么准确了。有很多外观非常典型的大肠癌,而肠镜活检病理报告却是上皮内瘤变。结肠镜活检诊断上皮内瘤变不准确的原因我们将在第30问中详细解释。所以,根据肠镜活检标本诊断的上皮内瘤变,尤其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很大一部分为大肠癌,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卫旭彪 徐晓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可疑癌变是怎么回事(可疑癌变到底是癌么)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