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眼左上角出现小圈是怎么回事(左眼前有圆圈怎么回事)左眼左上角出现小圈是怎么回事(左眼前有圆圈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左眼左上角出现小圈是怎么回事(左眼前有圆圈怎么回事)

左眼左上角出现小圈是怎么回事(左眼前有圆圈怎么回事)

很多家长都知道弱视的定义,是指在眼部结构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患者通过戴镜矫正,视力仍达不到该年龄段应该达到的视力正常值。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孩子眼睛没问题,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又是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弱视的两个秘密。


秘密1:弱视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能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归功于我们的视觉系统。视觉系统,简单来说,由双眼和大脑视觉中枢两部分构成。弱视的孩子,既然眼部结构没有问题,那么问题一定就出在大脑视觉中枢上。


秘密2:出了什么问题?


那么大脑视觉中枢,出了什么问题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三个案例。




01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弱视眼罩遮盖疗法。1743年,法国的一位眼科医生Buffon发现,他的一个单眼弱视患者,好的眼睛意外失明,原来弱视的那只眼睛,视力竟然越来越好了。Buffon受此启发,模拟好眼失明的状态,完全遮住好眼,开始对弱视患者进行遮盖治疗,这就是眼罩遮盖的起源。



02

第二个案例,如果一个孩子3岁前发现单眼白内障,即便6岁就做了白内障手术,术后眼科医生一定会告诉家长,孩子做了白内障的眼睛,肯定会有弱视。


03

第三个案例,如果一个50岁的中年人被诊断为单眼白内障,即便再过30年,到80岁才手术,术后仍能马上获得清晰视力,肯定不会弱视。


看完这三个案例,有人一定会问,为什么同样是白内障,3岁就会得弱视,而50岁却不会?为什么单眼弱视患者,好眼意外失明,弱视眼视力会越来越好?这些和大脑视觉中枢又有什么关系?要解释这些现象,我们需要先弄清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动物的眼睛长在左右两边,而人类的双眼却长在前面?





动物的眼睛,比如马,长在两侧,这能够提供广阔的视野,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危险。然而人类双眼都长在前面,只能提供大约200°的视野范围,并且大部分视野是重叠的。这不是浪费吗?




这不是浪费,而且恰恰相反。人类双眼大部分重叠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多数动物都无法拥有的高级视觉功能——广大范围的立体视。




当我们观看同一物体时,由于两眼间存在约6.5cm的间距,左右眼的相对位置不同,这就使左右眼看到的图像,存在角度引起的轻微差异,双眼将其图像发送给大脑。大脑视觉中枢将这两个稍微不同的图像整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具有深度、空间感的三维立体图。




我们看到的3D电影,就是模拟人类立体视的结果。


3D电影,就是用两个镜头距离如人眼那样的拍摄装置拍摄,再通过两台放映机,把两个镜头的图像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同时显示在银幕上。戴上3D眼镜,左眼看到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大脑视觉中枢的合成,我们看到一幅三维立体的图像。


如果不戴3D眼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重叠的,模糊不清。因为这相当于每只眼睛同时看到了左右眼分视状态下的两幅图像。


立体视的存在,帮助我们判断距离、深度、远近,让我们有很好的空间感。如果没有立体视,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就会像平面电影一样。


然而,人类立体视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大脑视觉中枢后天长期学习的结果。




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的发育,是以视力为基础的。5个月大的婴儿,视力只有0.1,直到6岁,视力才达到1.0。随着视力的提升,立体视也在提升。视力发育完善时,立体视功能基本建立。


立体视,不是单纯通过双眼本身来实现的,而是需要大脑视觉中枢的合成处理,眼睛本身只负责接收图像。


通过对立体视的理解,还有上述三个案例,现在我们不难判断,弱视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


在婴幼儿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功能的发育时期,由于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如单眼白内障、单眼远视等,双眼图像差异过大,造成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功能无法正常发育,双眼图像不能融合,为了避免视觉混乱,大脑视觉中枢对一只眼输入的信号进行抑制。


弱视本质上,是婴幼儿时期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功能没有正常发育,进而引发大脑视觉中枢抑制的结果。


大脑视觉抑制,是大脑视觉中枢的自我保护,如果没有这一保护机制,弱视患者所看到的世界,就会像不戴3D眼镜看立体电影一样,整个世界都是模糊的。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前面的三个案例了。


1

第一个案例,为什么单眼弱视患者,好眼意外失明,弱视眼视力会越来越好?


好眼失明后,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功能就不再必要,大脑视觉抑制就会逐渐解除,弱视眼的视力自然会提高。


2

第二个案例,为什么3岁幼儿得了单眼白内障,会发生弱视?


因为这会造成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功能无法正常发育,进而引发大脑视觉中枢抑制,造成弱视。

3

第三个案例,为什么50岁得了白内障,就不会弱视?


这是因为大脑视觉中枢已经具备完整的立体视功能,术后双眼图像可以立刻融合,形成立体视。


前面,我们讲了弱视的两个秘密:弱视是哪里出了问题,又是出了什么问题。


弱视患者,眼部结构没有问题,根本原因,是婴幼儿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功能的发育时期,由于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如单眼白内障、单眼远视等,双眼图像差异过大,造成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功能无法正常发育,双眼图像不能融合,为了避免视觉混乱,大脑视觉中枢对一只眼输入的信号进行抑制。


所以,弱视的真正治愈,不仅仅是视力恢复到1.0,而是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功能的建立


那么,如何判断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呢?立体视怎么检查呢?



立体视其实和视力一样,是可以量化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量化很多事物。我们把水结成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地球自转一周的间隔,也就是太阳从升起落下再升起的时间,规定为24小时。英国皇帝亨利,以他拇指关节的长度定为一英寸,以他的脚长定为一英尺。



同样,为了将视力测量进行标准化量化,1843年,德国眼科医生海因里希·库奇勒,制作了视力表,规定1.0的视力,为正常眼视力,这相当于站在五米的距离,看清一个2mm大的物体(大小相当于一只小蚂蚁)。



当看不清楚时,可以向前移动靠近观察物体。比如,站在2.5米处,才能看清这个2mm的图标,就是0.5的视力。


在检查视力的时候,频繁的移动显然很不方便。于是,固定检查距离,制作不同大小的图标。比如站在5米处,看清4mm的图标,对应0.5的视力。站在一定距离,你能看清的图标越小,视力越好。



同样,立体视也是可以量化的。1838年,英国科学家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首先解释了立体视,由于两眼间存在约6.5cm的间距,左右眼的相对位置不同,这就使左右眼看到的图像,存在角度引起的差异,双眼将其图像发送给大脑整合,形成具有深度、空间感的三维立体图。



直到20世纪60年代,立体视的测量方法开始广泛研究。规定当站在800米的距离,能分辨出一个足球大小物体的立体结构时,为正常眼立体视,这时对应的角度为60弧秒(60弧秒=1/60度)。如果不能分辨,向前移动到400米时能分辨,这时的角度是120弧秒,所以这时的立体视为120弧秒。




用这种方法检测立体视,距离太远,很不方便。为了方便测量,可以像3D电影一样,在平面上模拟双眼视差图像,制作立体视检查图。




我们以常用的Timus立体视检查图为例。四个圆圈为一组,总共分10组。检查时戴上3D眼镜,从组1到组10依次观察,会看到每组的四个圆圈中,有一个圆圈凸出来,就像漂浮在平面上一样,逐个观看,直到你看不出圆圈漂浮出来,四个圆圈都在一个平面上。这时,对应检查图背后查看,得出立体视大小。




立体视检查图的原理,同3D电影。戴上3D眼镜后,左眼看左图,右眼看右图。以看第1组为例,左眼看到的圆圈,和右眼看到的圆圈,与眼睛所成的角度为400弧秒,所以组一对应的立体视就是400弧秒。以此类推。不同组的角度不一样,从第1组到第10组,对应的角度范围为400弧秒至20弧秒,对应的立体视就是400弧秒至20弧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左眼左上角出现小圈是怎么回事(左眼前有圆圈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