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边痛是怎么回事小孩(小孩子肚子边会痛是什么原因)肚子边痛是怎么回事小孩(小孩子肚子边会痛是什么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肚子边痛是怎么回事小孩(小孩子肚子边会痛是什么原因)

肚子边痛是怎么回事小孩(小孩子肚子边会痛是什么原因)

很多人把刚刚结束的这个美本申请季,称为“史上最冷的申请季”,那么到底有多牛的孩子能被顶尖名校录取呢?这两年的一个数据是“科研能力”似乎越来越体现出了加分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搞科研”已经从小众走向大众,到了越来越卷的程度……

是不是一定要在顶尖项目拿成绩才能助力申请呢?其实也不一定。“爸爸真棒”今天在美国的主笔特雷西就带来了一个看似非典型,但实际更能说清楚美国大学最看重的“研究能力”该如何培养和体现的。

*为方便阅读,本文以第一人称呈现。

#01

一打比赛就肚子疼,

她是个抵触“高压”的女孩

我的女儿伊琳,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孩子。

她在美国出生长大,做事认真,偏爱理科,在学校里的成绩不错,也不会像男孩子那样闯祸。我和她爸爸都很期待,她能进入一所美国名校。

我之所以说伊琳有些“特别”,是因为她容易紧张。尤其是在参加比赛的时候,会特别紧张

我知道很多孩子,特别是心思敏感的女孩,都会有和伊琳一样的问题。比如平时考试能拿90分,一到大考就掉链子,考个七八十分什么的。这样的孩子全是好孩子,可在高压的环境下,就特别容易吃亏。

伊琳不是天赋异禀的孩子,但她也并不差,按照她的真实水平,如果发挥出色,在很多次比赛里,其实还是有希望拿奖的。

但就是由于临场发挥的问题,伊琳挣扎着打了很多很多年的比赛,仍然一无所获。

明明赛前准备得很好,伊琳一上场,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次是生理期,下次闹肚子,再下次心慌发抖……外界环境稍微发生一点变化,她就不行了。

我和伊琳爸爸分析,不同的孩子,肯定有着不一样的性格特点——

有些孩子,越是在高压的环境之下,越能发挥出潜力;

有的孩子肯定更容易在平和稳定的环境下出成绩。比如伊琳,如果时间充裕,没有过高压力,她反而能把很多事情都做得十分出色。

伊琳的优势,在于认真、负责和细致,而“抗压能力”确实是她的短板。

我们家就经常讨论:都参加比赛那么多年了,心理建设也没少做,赛前准备也很充分……可惜全都没啥效果。

那么,既然“修好”短板没指望,那么不妨索性换个思路,帮助孩子成功地“避开”短板,充分发挥她“认真”、“负责”的长板去。

#02

“屋漏”偏逢连夜雨

申请名校,特别是MIT这样的世界一流理工大学,如果能在知名的比赛中获奖,肯定是很好的加分项;

如果不能在比赛中得奖,那么在活动上有亮点的话,其实也有希望。

十一年级的时候,伊琳申请进入了一所我们这里比较有名的“磁校”。

(注:“磁校” Magnet School,是美国公立学校类型的一种,可以被看作是“特色学校”,有点类似国内的公立重点中学。“磁校”因为比私立便宜,教学质量又高,成为许多希望孩子得到高质量教育的美国家庭首选。)

能进磁校,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这所学校和许多大学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这里的孩子会得到很多科研机会,而这些科研机会,基本都是大学“送上门”的。

但是好巧不巧,就在那一年,疫情来了。美国大学全部关门了!

正常的科研机会,一般都是高中生去大学实验室,做一个暑假的科研项目……现在大学都关门了,更别提其中的实验室了,就算偶尔短时间里开一部分,也不可能再让你一个高中生去做实验。

所以那些科研机会,就变成了“飘”在空中的机会——理论上有,实际上并没有。

没有比赛成绩,也没有科研项目,这都已经够糟心的了……更让人崩溃的,是“屋漏又逢连夜雨”——申请大学“基础中的基础”,孩子的学习成绩,又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问题。

在原来的学校里,伊琳的总成绩是第一名。可是换到新学校,课程难度高、课业压力大,她居然在考试中,得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B!

并且,因为所有的学校活动都不得不重新来过,伊琳又不是那种特别机灵、特别外向的孩子,那么像“竞争领导位”这样的事情,进展也都非常不顺利。

举个例子,在原来的学校里,物理俱乐部就是伊琳创建的。可是来到新学校,她连物理俱乐部的大门都进不去,人家根本都不考虑她。

到这个时候,可以说伊琳已经走到“山穷水尽”了。什么都不顺利 —— 科研项目没有,竞赛也进不了学校的A队,领导力也不行,连成绩都没有原来好……等于是给逼到墙角去了。

#03

参加了一个“毫无名气”的科研项目

怎么办呢?我们只好到处拜托朋友,想给女儿寻找其他的“突破口”。很幸运的,朋友给我们介绍了一位“人大附中家长群的秘密武器”——陈老师。

陈老师了解了我女儿的情况之后,给她介绍了一个非常不出名的科研项目。这个项目我们在任何其他地方,就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所以我们一开始是有很大顾虑的:一个毫无名气的项目,一个根本算不上“大牛”的教授……那就算女儿在那里做出了什么成果,又会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对她有什么帮助呢?

可是陈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她说:“所有如今在国内大力宣传的科研项目,他们都是办得很有规模了。正规的非商业化的RSI/SSP等,录取率比藤校还低;而商业化/有规模的科研项目,因为需要自负盈亏,是存在一定弊端的。

“商业化/有规模”的科研项目,究竟存在哪些弊端呢?

首先,领导这个项目的教授,尽管可能很牛,但往往也许只是挂个名字,底下的很多工作,实际上都是由博士生来完成,教授往往不可能手把手地去带你。

“这样一来,在这些项目结束之后,你可能会拿到推荐信。但你拿到的推荐信,和其他人拿到的推荐信,很有可能是大同小异的。”

“因为教授不了解你,他能写出来的,无非也就是——你是我的学生,你在我这里干了什么,然后我看到你的表现如何……但他没有和你特别接近过,肯定也没有故事可以讲……这样的推荐信,在招生官的眼里,作用其实非常有限。”

其次,大多数规模化的科研项目,如果在美国是有历史渊源的(或者说已经产生信誉的),他们建立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让孩子在进大学之前,经历和了解一下“科研是怎么回事儿”。

单纯去说“我参加了某某项目”,其实就和你说“我围观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拍了部片子……”的效果,是差不多的,并不会对申请大学有什么助力作用。

从来没有一个理智的人,会去期待一个高中生,在一个规模化的科研项目中,先上一星期的介绍课,然后研究一两个月,就能获得有意义的科研成果。这也完全不符合科研的一般规律。

所以,只有孩子在科研经历中发生的故事,表现出的特质,产生的思想提升和成长……这些才是招生官真正看重的东西。

事实上,不是“顶尖牛娃”的孩子,完全可以想办法进入一些“小而美”的科研项目——

美国大学教授不仅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也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的任务。那么就会有一些教授,特别喜欢带学生的,愿意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额外招募几个高中生来参加。

这种“小而美”的科研项目,很有可能比大型项目更有优势——

首先,小项目的教授,每次都只是带几个人,并不为从中盈利。这就好比一个老师,因为“喜欢小孩”而去教课,就和“为了谋生”去教课,态度和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其次,“规模化”这件事,和做科研本身就有矛盾。规模化的科研项目,大多数只能给参加的孩子镀个金边,很难产出实质性的成果。

最后,“小而美”的项目因为参加的人少,往往会更加独特。而“独特性”是美国大学非常喜欢的。


#04

一直把“够呛”挂在嘴边的教授,

却给女儿写了这样的推荐信

去面试“不知名科研项目”之前,女儿对我们说:“这次我是背水一战了,我一定要好好准备。”

对于女儿的“靠谱”,我们倒是从不担心。她不是临场发挥型的选手,但绝对是厚积薄发型的孩子。

面试很成功,顺利通过。因为女儿的准备做得实在是太充分了。面试之前,女儿就详细研究了教授的个人经历、发表的文章、历年的科研成果……就差把人家的星座血型和爱好什么的倒背如流了(开个玩笑呵呵)。

可能很多人会问:伊琳到底参加的是什么科研项目?

并不算热门——数据分析。但也不是单纯的数据分析,因为同样的科研方法,可以放在不同的数据上,有它不同的用途。

伊琳面试的时候,教授让她挑选感兴趣的方向,伊琳就说自己比较关注女性和儿童的健康,希望用数据研究分析母婴的营养问题。

(这里再次强调一下面试准备的重要性,如果你连自己关注什么、喜欢什么都不了解的话,教授又为什么要录取你呢?)

而在进入实验室之后,参加科研的那个暑假里,女儿也是把“靠谱”两个字发挥到了极致——

每次和教授见面之前,女儿都会把所有资料很早就准备好,提前发给教授;

她还玩命学习,教授布置什么任务,她都能够提前、超额完成。

美国教授本来是个特别“直肠子”的人,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盲目赞美和鼓励,经常会把“够呛”两个字挂在嘴边。

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女儿问教授:

教授教授,我一个暑假,能做出什么成果呢?



女儿

教授


出成果够呛,能做出点东西来就不错了。

做出的东西能不能参加比赛?



女儿

教授


够呛。

有没有希望发表一篇文章啊?



女儿

教授


够呛。

什么都说“够呛”,听上去十分令人绝望吧?

但是呢,女儿的靠谱,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改变着“够呛教授”的态度——

实验进行了两个星期,教授对女儿说:“如果你加把劲儿呢,没准儿是可以去参加比赛的。”

又过了一段日子,教授又说:“你再加把劲儿呢,我们也可以去投稿。”

当然,高中生的科研,水平毕竟有限。女儿后来虽然真的参加了比赛了,但没得奖;文章也写了,也拿去发表了,但没赶上在申请结束之前发表(11年级暑假做科研,早申是12年级上学期就要出结果,文章发表在12年级下学期,妥妥完美错过)。

可女儿的大学申请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优秀!在早申阶段,她就被梦校MIT录取,这是我们之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复盘之后,我们分析认为,女儿既没有全A的完美成绩,又没有亮眼的奖项加持,她之所以能被MIT选中,教授的推荐信起了决定性作用。

你们猜,当时教授是怎么给女儿写的推荐信?

他直接约女儿召开视频会议,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一边对照大学的申请要求,一边和孩子逐条讨论,把孩子做科研期间经历的各种故事,各种细节……按照要求,详尽地写了进去。

等于是教授在用自己的信誉给女儿背书,说她“就是MIT要找的那个人!”

所以说,“靠谱”的品质,真的非常宝贵。当你凭“靠谱”赢得了别人的欣赏和信任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对方开始真正帮助你的时候。

#05

番外

最后来说个有意思的事情。

伊琳十一年级去打了最后一场数学竞赛。陈老师说了一句话:“你干脆连尺子也别带了。”

因为以前孩子们参加比赛,一般都会带上一把尺子。有些题目,量量图形什么的,没准还能靠蒙,猜出点什么来。

尤其像伊琳这样认真的孩子,恨不得能把文具都带双份。

可是这次,放下尺子的意思,就是完全放下了,不在乎了,爱咋咋地吧。

结果这一次,伊琳不光史无前例地考过了晋级线,甚至还考到了学校的第三名!而且是和男生一起比的第三名!(美国数学竞赛会把男女生成绩分开计算)

虽然这个比赛成绩仍然对申请大学没什么用处,但我们看到的是——女儿的抗压能力,开始慢慢地成长起来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肚子边痛是怎么回事小孩(小孩子肚子边会痛是什么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