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有黑石是什么原因(石头里面是黑的)地里有黑石是什么原因(石头里面是黑的)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地里有黑石是什么原因(石头里面是黑的)

地里有黑石是什么原因(石头里面是黑的)

核心提示:4年来,要不是在自家门前打工挣钱,作为家里的顶梁柱,52岁的和平村村民许翠兰不知道日子怎么才能过下去。她要照顾体弱多病的丈夫,还要抚养3个孙子,自从在村里顺通利民农业合作社的40个蔬菜大棚里打工,每年挣得工资2.3万元,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家庭面貌。

几年来,皋兰县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振兴乡村的秘钥荣耀开启——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路灯门前挂,文化广场把舞跳,地里头长着金疙瘩,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产业扶贫、社会保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是一条收缩自如的线,更是一张网罗世界的网,让每一位村民、游子、同胞看到诗和远方,看到自信、笑容、信念在小康生活里尽情生长,看到一个个中国梦落地开花的模样。

今天,精准扶贫这种最立体、最直接、最彻底的连接、交汇、共享、包容、共生,让农村惊奇的从“空壳”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致富之地,让无数游子把仅有的乡愁变成挂在嘴边的自豪。

就这样,我们便能自信地喊出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贫困户的“三级跳”

59岁的红柳村村民魏列臣至今也忘不了“精准扶贫”的恩情。

8年前,魏列臣家里的20亩地还在种植小麦等的普通农作物,以换取口粮。等到皋兰三兴种植专业合作社在2011年成立,开始种植西瓜、辣椒,他和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惊喜发生在2014年。县人大代表、县农技中心主任魏职春,镇人大代表魏永山带头试种韭黄,且在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后将韭黄的育苗、施肥、壅土各环节技术传授给魏列臣,在这位村民信得过的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全村的韭黄种植户从最初的15亩增加至今天的200多亩,大棚数量达到了150座。

不得不提的是,当越来越多的农户登记加入三兴种植专业合作社时,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加入其中,他们在手把手的培训下,使得自家屋后的韭黄种植实现了韭菜、韭薹、韭黄三茬收入,年亩收入达到2万元。

等到2016年,韭黄产量阶梯型上升,销路难也成了红柳村的老大难问题。“首先从微信平台做起,村里基本上能玩智能手机的村民都先发朋友圈,然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宣传,一篇红柳村韭黄的稿子瞬间刷屏,阅读量达到5000余次,短信转发超过10万条。”红柳村党总支书记李林说,没想到大家抱着试一试态度的宣传竟然产生了惊人的效果,不少客商闻讯赶来考察争相采购韭黄,达到超市销售、市场批发、零售等多个渠道共同推进,5万斤韭黄销售一空。

至此,村民纷纷涌入韭黄种植的热潮之中,韭黄真正成了红柳村的“致富黄”。为了让产业发展达到可持续,红柳村新建1个1万立方的塘坝,保障韭黄种植的灌溉用水;为韭黄大棚购买商业保险,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韭黄生产的风险,实现技术共享风险均担;大部分大棚的钢架均为政府补贴;落实精准扶贫贷款23户115万元。此外,种植与养殖相结合,供给韭黄基地的肥料,全部来自红柳村的猪场,同时,利用大量剩下的菜叶养猪,让猪仔成为真正的“生态猪”,达到猪肥人欢、良性循环。

说到此,得说说常鑫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天,记者准备前往猪场拍照,村民魏兴常以“猪场不让人进去,害怕人给猪传染病”的理由挡住了去路,记者称“带着口罩进”也不行,被告知必须穿上完整的防护服才可以。对于猪场管理如此的严格和专业让记者着实没有想到,记者只好爬到附近的山顶拍摄面积超过20亩的猪场厂房。而在魏兴常提供的视频上记者看到,猪场建有专业产房、保育舍、育肥舍,采取自繁自养现代养殖模式。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红柳村发展100头以上养猪户达10户,存栏达4500头,养羊10只以上已达8户,存栏达3800只。

在红柳村,这种“节节高”的收入,得益于精准扶贫的“精准”发力,贫困户在经历改变自给自足模式开始发展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规模种植三个阶段后,人生实现“三级跳”,人均收入达到10800元,精准扶贫变身致富奔小康。在以前,这种变化不敢想象。

“精准扶贫以来,村子变化最大。村道硬化了,村道到每户都铺了红砖。没有了夏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都说从家门口出来见不到土,像小城镇一样。村民在物质条件提升的同时,精神扶贫也有了效果,对村委会的满意度很高,很配合村上活动。”看着李林感慨,陪同记者采访的镇干部也笑着说道:以前村道边全是垃圾、猪圈、厕所,你看现在多干净。以前来了根本没看头,来村上就等于是来吃土,现在就是来田园度假,洋气得很!

在家门口也能脱贫

离开红柳村,记者前往和平村。相比红柳村的256户863人,和平村是个大村,人口则达到826户2625人。

眼看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架大棚整齐排列,掀开棚膜的大棚远远就能隐约看到长势喜人的瓜菜,记者停下车便急忙走上前去。徐翠兰和李红霞正在大棚里采摘青茄子,看到记者到来,先是羞涩地躲开,很快便又大方的一边摘茄子一边让记者拍照。

许翠兰今年52岁,黑瘦,显得比实际年龄大许多,儿子在外打工,她既要照顾体弱多病的丈夫,还得抚养3个孙子,属贫困户。李红霞今年41岁,公公失聪,婆婆视力很低,她除了照料老人还得供三个孩子上学,属贫困户。有幸的是,4年来,他们加入村上的顺通利民农业合作社,在理事长许万通管理的40个大棚里打工,每年挣得工资2.3万元,从根本上改善了家庭状况。

“要不是这几年国家政策好,我们估计都要穷死了。”许翠兰说得有点激动。

“政府给我们提供钢架和棚膜,一个棚就支持六七千元。要不是政府补贴,我们根本就做不了那么大。”许万通管理的蔬菜大棚种番瓜、绿茄子、丝瓜,去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目前,顺通利民合作社有100多户村民加入,有200多个大棚、800多亩水果玉米,在徐万通的带动下,村民们共享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

许万通和两名员工的感激都源自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以来,和平村通过落实精准扶贫贷款51户234万元、和平村互助社资金贷款50万元等措施,在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转及运输业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种植业方面,制种玉米、饲草玉米种植面积4500亩,实现经济效益256万元;发展日光温室40座,种植陆地蔬菜,实现经济效益329万元;种植高原夏菜300亩,实现经济效益364万元;新建蔬菜大棚96座,带动贫困户28户,创收经济效益260万元。养殖业方面,建立龙升、恒宇、天泽3个标准化大型养殖场,带动周边小养殖户36户,羊存栏2000只、出栏1500只,生猪存栏1600头、出栏1600头,实现经济效应654.5万元。劳务输转及运输业方面,村上共有兰鑫、宏鼎等工业企业13家,极大的方便了农户就业务工,现有务工人数450人,实现劳务收入378万元。此外,全村共有大小运输车辆128辆,长期从事周边企业运输,实现经济效益313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村两委班子成员及社长积极动员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到上级有关部门参加农业技术、劳务技能培训,让能掌握致富技能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都能实现充分就业,使农户掌握1-2门技术,目前,村里已有870余人取得技能资质证书。

如今,驱车穿梭在村子里,村民乐呵的笑、平坦笔直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随风飘动的柳树,都是和平村的幸福色。而如果你驶入田间地头,和致富带头人聊致富经,和正在大棚里摘瓜菜的贫困户拉家常,他们嘴角不经意露出的笑容、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足以打动每一个人。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改变

和以往任何时刻都不同,精准扶贫的力度、广度、深度和可持续性空前强烈,红柳村、和平村上演了一场沧海桑田的变革。

一时间,梦想在这里集聚,乡村振兴的秘钥在这里荣耀开启。

他们知道,农村的改变得从修路开始。于是,一时间,红柳村筹资各类项目资金720多万元,建成文化广场2个、1万方塘坝一座,衬砌渠道6公里,分年度硬化村内道路7公里、组社道路6.5公里,架设路灯80盏,电视通信网络覆盖全村;和平村筹资各类项目资金354.2万元,硬化道路3.3公里,扶持农户种植玫瑰500亩,成立村级扶贫互助协会,完成衬砌渠道4公里,安装路灯50盏,新建文化广场500平方米。

他们知道,农村的形象亟待改善。于是,一时间,红柳村制定《村容村貌整治规划》、《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成立村保洁队,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清理,开展为期4个月的集中整治,清理800吨垃圾。拆除残垣断壁350米,拆除危旧房280㎡。同时,购置垃圾清运车1台,为常住户每户配备垃圾桶1个,累计配备250个,沿街主干道大垃圾桶20个,建成900平方米文化墙;和平村实行环境卫生承包责任制,由承包责任人每天对村硬化道路两侧、水沟、绿化带和村主干道路进行卫生保洁,对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期清理。聘请6名专职环境卫生整治人员、村社干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清理。拆除残垣断壁24处,清理垃圾120多处,柴草堆80多处,粪堆50多处,清运垃圾18万方,做到了主要道路无粪堆、草堆、土堆和残垣断壁。

他们知道,农村的社会保障极为重要。于是,一时间,红柳村城乡医保参合率达9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补助新建困难户住房30户,兜底新建特困户住房14户,分别补助资金43.6万元、54万元。建有标准化村卫生所1个,文化舞台1座,农家书屋1个;和平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率为97.85%。建有标准化卫生室1个,表演戏台2个,文化广场8个,农家书屋1个。

就这样,以往的贫困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产业扶贫、社会保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提升。

就这样,农村既有诗也有远方,成了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兰州晚报首席记者 张鹏伟 文/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地里有黑石是什么原因(石头里面是黑的)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