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屋是什么原因(变色房子是由什么造成的)变色屋是什么原因(变色房子是由什么造成的)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变色屋是什么原因(变色房子是由什么造成的)

变色屋是什么原因(变色房子是由什么造成的)

2020年开局不利,我筹备已久的交换和暑研项目都被取消。当时心力交瘁,终日惶惶不安的我一直用一句话鼓励自己:“会有好事发生的”


这句话很快就应验了。我通过严苛的选拔,在中南屋实习了七个月。这段时间是我在本科期间自觉最累,但也是成长最快和最充实的日子。


魔鬼训练从选拔笔试开始

(小声跟你说:看了我的经历或许你能摸索出一些加入中南屋的小窍门哦~)


中南屋的选拔是真的很严苛。第一轮是笔试,我花了几天的时间从零设计了一个在乌克兰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交了一份项目手册和两篇微信公众号推文,却只换来这样一句话:“笔试答案完全没达到需要的水准,欢迎在截止日期之前重新做并发过来。”(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的,开始实习后看到了中南屋的老师们写的项目文案后自愧差距甚远。)


我从床上挣扎着起来完成了第二次笔试,没想到绝望还在后面。


第二轮是面试,尽管我自信已经做了许多有关乌克兰的调研,却还是抵挡不住黄老师接二连三语速极快的“盘问”。黄老师最后对我说:“你回答不上这些问题本质上还是调研不充分。”三十分钟面试下来面红耳赤的我,真的觉得这次努力打水漂了。


不过最后我又获得了一个机会。我在深夜主动完成了一篇有关乌克兰女性赋权的小文章。最终,可能是被我契而不舍的态度所打动,我成功拿到了中南屋的入门券。


到办公室的第一天就开始加班,被黄老师投喂夜宵


不光是选拔严苛,开始实习后我发现,中南屋的工作标准更严苛。


三月份时我在黄老师指导下写了几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了达到“讲清楚、讲准确、讲好看”的高标准,我每天从早到晚坐在电脑桌前,构思文章结构、查中英文资料、修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我常常工作到深夜却还是很亢奋,沉浸在女性赋权、一带一路、国际组织等话题中。因为是远程工作,有一次深更半夜我还和同事嘉凝通语音,讨论一篇关于月经贫困的文章,去审核每一句话是否有语法错误,是否通顺。


那段时间我吃饭时手上都拿着手机,在文章发出前的最后一刻看文章在手机上预览效果如何,有没有细节错误。我妈妈经常感叹:“这孩子真是着了魔”。


除了话题本身有趣且有意义,写调研文章“让我着魔”的另一个原因是黄老师总是会在我完成任务后很及时很直接地说出我的问题——“没有讲清楚”、“一点也不好看”、“没有逻辑”、“太啰嗦了”等等。话不中听,但很有用。


在一个月的魔鬼训练之后,我决定前往中南屋在上海的办公室,负责中南屋录播课的制作。


中南屋首次直播,条件虽然有点简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hhhh


然而我的决定起初并没有得到家里人的支持。


为什么不听话


我是一个法学生,爸爸认为我既然选择了法学,已经学习法学三年,不应该突然去做什么毫不相关的中南屋的实习,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爸爸的话不是没有道理,选择了实习意味着我今年没有时间法考、保研考研,大三的学年论文都要挤出时间写。


深思熟虑后,我还是放弃了其他可能性。


上大学以后,我一直尝试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我去了泰国和桂林支教,加入学校的大学生公益社团策划组织公益活动,以及给偏远山区的小朋友写信交流学习生活经验。


最开始做公益,无非是觉得公益,尤其是国际义工,还蛮高大上的,而且功利而言,以后还可以写在简历里。我相信很多在读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也曾经做过国际义工等公益活动。


但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越做,越觉得自己好像没做什么,尤其当你做这些事情的一部分原因真的是希望能给当地带去积极的影响。


回顾过往经历,支教项目仿佛是在度假或者团建,我快乐了,但是这些事情有意义吗?还是说,这些活动只是我在评奖评优时“虚假”的加分项?


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我。


后来有一天我看到了中南屋有一篇关于国际义工的文章:中南屋的学生去巴厘岛对国际义工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客观描述——义工不是专业的公益,但是也没有那么不好,做得好的义工项目还是给当地带去了一定积极的影响,义工旅行是当地重要的收入来源。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那之后,我越关注中南屋公众号,便越想接触中南屋更核心的内容,我很想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正专业的公益。


最终我以在中南屋做法务工作为由得到了家里的支持,去到了上海。


中南屋办公室养的守宫


“值得”


后来发生的事情向我证明,我的取舍是对的,所谓“有舍有得”,魔鬼训练和不听话都是值得的,在中南屋的疯狂成长让我非常感激自己当初的选择与勇气。


第一个“得”是,在中南屋负责世界公民课程的准备工作,很好地满足了我这份对“专业公益”的好奇心。


▲这套世界公民课程,你可以在公众号菜单栏“我要学习”-“线上课程”中找到。


为了制作这套课程,我和小伙伴们整理了中南屋几年以来积累的音频课程素材、文字讲稿等,包含了调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国际公益的各种话题。


大家一起开会


我在高中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模联,但是长久以来我的认知停留在有联合国这么一个国际组织的存在,而制作课程的经历让我能对国际组织的类型、公益组织的专业性等等侃侃而谈。


除了对公益的认知有所加深外,我对工作和职业素养的认知也有所加深。


大学前几年我忙于学校社团、公益活动和法学院紧凑的课程安排,一直没有做过实习。中南屋可以说是我走出象牙塔的第一站,包容了我作为职场小白的许多幼稚和不专业。


和办公室的小伙伴一起午餐


我渐渐明白,工作不只有让人激情满满的时刻,或者美好甚至有些天真的理想,有时更多的是需要一遍遍确认的细节和消耗精力的重复。比如在制作课程过程中,我需要一遍遍检查PPT的字体字号是否一致,课程录音的爆破音有没有都剪掉,图片的上下页边距是否相同……


除了负责初稿的整理,我还承担了大部分制作课程PPT和视频剪辑的工作,课程制作的ddl到来前,我和一起共事的小伙伴总是会连续熬夜好几天,不熬夜的时候,我也会梦到自己在剪视频或者找PPT的图片。


这种时候我总是会怀疑一下人生,但还是凭着打工人钢铁般的意志力选择了坚持下去。因为总觉得一件事情开始做了,不说做到完美,也应该做完。最重要的原因或许还是为了那一部分让人激情满满的时刻和美好甚至有些天真的理想。


最重要的“得”,会对未来人生产生更深远影响的“得”,莫过于我在工作过程中对专业选择的思考。


虽然很早就决定了出国读研,但是我一直在专业选择上下不了决心,一会儿想学经济法、一会儿想学航空法,一会儿想跨专业申请社会学,飘忽不定的想法一度让我很是焦虑。因为这一份实习经历,我的思路比起过去终于清晰了一些,我决定学习人权法,在人权和人道主义援助领域做一点事情。


在制作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系列科普课程期间,阿光老师在一次午饭的时候问我,“最打动你的一个目标是什么?”当时的回答和讨论我记不太清了,但我后来又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的答案会是其中与“人”有关的部分。没有哪一个目标最能打动我。目标是宏观的、是抽象的、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是模糊的,但是当我浏览到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具体的故事,看到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些模糊的目标有鲜活的颜色和内涵了。


写这篇文章的几天前我在看北京大学曲相霏老师制作的《国际人权法概论》录播课,这门课对人权的阐释是这样的:


“简单地说,人权就是每个人仅仅因为是人就应当享有的权利。”

“人权的主体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人。”


“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这两个词语深得我心。


在这个学习人权法的决定的驱使下,我申请了巴黎政治学院的人权和人道主义援助项目,也因为我的经历很顺利地拿到了offer。2020年以绝望开始,以希望结束,回想起来,一切都和中南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来中南屋之前,我就读了许多“人物故事”板块的文章,看着大家走南闯北肆意人生,我当时想,“我也要加入中南屋,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业余时间出去锻炼


来中南屋之后,由于工作需要,我读了更多这一板块的文章,我逐渐发现,我成为不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包括我在内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收获了“定制化”的成长。


来中南屋,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中南屋,会有好事发生的。

-END-


文 | 张玉丹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中国青年故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变色屋是什么原因(变色房子是由什么造成的)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