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训练往下滑是什么原因(训练时核心收紧)核心训练往下滑是什么原因(训练时核心收紧)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核心训练往下滑是什么原因(训练时核心收紧)

核心训练往下滑是什么原因(训练时核心收紧)


一、太极拳的核心

1.练习太极拳如何入手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从它的要点入手。所谓万法归一,太极拳千变万化,只有一个运动规律。这个规律的核心就是丹田。丹田大概的位置在肚脐下平三指的地方。

丹田核心的形成,要靠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我们练习太极拳时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胯、屈膝、开裆等等,都是为了通过全身各部位的协调来形成丹田的核心地位。全身各部位做到位了,丹田核心就自然形成了。任何一个部位做得不到位,都会影响丹田核心的形成。比如髋关节一仰,或者肩部紧张,都会影响丹田核心的形成。

另一方面,丹田核心一旦形成,又能够反过来带动全身,形成以丹田为核心、全身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的运动规律。所以丹田和全身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全身各部位支持丹田核心的形成,丹田核心又反过来引领带动全身。

2.太极拳的三种运动形式

丹田核心形成以后,通过三种不同的形式带动全身运动。第一种运动形式是丹田的左右旋转。这种形式最明确的运用是缠丝,通过丹田的左右旋转,带动躯干的缠丝,肩、肘、手的缠丝,以及髋、膝、踝的缠丝,形成一个一动全动的运动规律。气往内收时,通过肩、腰入丹田;气向外运时,上身通过背、肩、肘到手,下身往下通过髋、膝到踝。

第二种运动形式,是丹田前后旋转,为由前往后或由后往前的胸腰折叠运化。比如在起势中,就没有丹田左右旋转的动作,而是前后旋转,手上也没有缠丝。再比如踢二起,也是丹田前后旋转,胸腰折叠运化。这种形式下的内气运转,开则气往手上走,合则气运回丹田。例如在小缠丝中,手指尖向后时气往手上运,手指尖向上时气运回丹田。



第三种运动形式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丹田既有前后,又有左右的旋转。每次换劲,用的都是第三种形式。以右手单手缠丝为例,一个动作中就有两个换劲的过程,一个是右手手心向上,由右运到身体左前时,换劲转为手心向下,由左前开始向右向外运;另一个是手心向外,运到身体右外侧时,换劲转为手心向上,开始由右侧向身体左侧运手。两次换劲,都是第三种运动形式。以第二个换劲动作为例,右手向外运到头后,先向右向后运,再向左向前运。一个换劲,既向右又向后,既向左又向前,包括了四个方向的运动。

练拳时,要在有意无意之间细心体会这三种运动形式的运用。一半思想关注身体及内气的运行,一半思想注意全身放松,这样才能得到全身整体的体验。如果精神过度集中,反而容易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二、太极拳的用法

太极拳的动作,因每个人的身材不同,神经类型不同,练出来的风格也会有些不同,这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于有没有掌握基本的运动规律,有没有缩小运动中的误差,关键在于气的运行程度。动作本身的差异,甚至套路中落掉一两个动作,都不是大问题。每一个慢动作都可以变成发劲,每一个发劲动作在疲倦时也可以变为柔和的动作。首要原则是保持自然。

练拳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初练时,千万不要追求太多的用法,只需要注意运动路线和手脚运行的方向。动作熟练了,才能进入第二步。这时要努力寻找运动规律,缩小运动中的误差。一遍一遍地练拳,一步一步地缩小误差,增大内气的流量。第二步的目标就是加大气的流量,达到意气贯通,动作不思而得;一气贯通之后,进入第三步,这时候才开始讲究用法。练拳时无人如有人,像两个人在作战一样。御敌时有人似无人,好像赵云在长坂坡八十万曹军中杀进杀出,如入无人之境。如果刚开始学拳就追求用法,身法跟不上,必然顾此失彼。

在实战中,如果对方向我的侧面进攻,可以左过右拦。如果对方从我的正面进攻,那就要用胸腰折叠运化,丹田前后旋转。我向对方的进攻,以丹田为核心,肩、肘、手都可以用。所谓拳打三节不见形,远拳近肘贴身靠。要随机应变,以得机得势为准。盘架子是为了寻找最佳位置和运动规律,熟练以后,实战当中就不一定完全用架子了。身上要有三道劲,第一道是裆劲,第二道是腰劲,第三道是胸肩劲。所谓裆劲,两腿和身体相连的地方叫裆,两腿传到身上的劲叫裆劲。配上腰部的腰劲和胸肩部的劲,合成一体,发出来的劲才完整有力。

刚开始练拳追求用法,身法不到位,用上胸劲就容易丢了裆劲、腰劲,顾此失彼。我们练拳,缩小误差,贯通内气,建立运动规律,就是为了能用内气把这三道劲贯穿起来,让它到哪里它就能到哪里。这样才能达到周身无处不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万法归一是要保持丹田的核心;然后法无定法,以内气推动肌肉,想打哪儿就打哪儿,好像开枪一样,瞄哪儿打哪儿。慢力是柔劲,快力是发劲。肩上可以发劲,肘上可以发劲,胸部可以发劲,关节处都可以发劲。这就叫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成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再介绍几个具体的用法。一个是摆脚,有人问自己打自己的脚是干什么。这其实是摔法加外扫。每一次抬腿都有蹬跟的含义,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发劲的动作。比如说抬腿有一个震脚,进步有一个击地锤。有人说震脚是跺对方的脚面,你先要低头看准对方的脚面然后才能去跺,那人家一拳就已经打过来了。还有人说击地锤是打对方的脚面,拳经说:“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中心,上鼻下臁兼两眼,脑后一击要人魂。”为了打对方的脚面,把自己的后脑丢给人家,这就太不值得了。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解释。震脚就是脚上发拳,在实战中,用挒劲把对方摔倒了,对方倒在你侧面,然后拾脚向对方要害部位跺下去。这才是震脚的真正含义。而击地锤,是当对方已经摔倒在你面前,自己身法也已经向前了。不用再上前用脚跺,顺势补一拳,就是击地锤。


三、练拳的心理状态

常常有人说,练功要下苦功夫,不能太轻松。所以有的人练得脸色发青,还有的人练得身上很多伤。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把练功比作做生意,身体就是本钱,练得脸色发青,身体受伤,那是把本钱都赔进去了,生意怎么还能做得大呢?所以练功要以身体为基础,以自然为原则。第一就是要培养身体,拳经说培其根则枝叶繁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所以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决定运动量的大小。培养身体的重点在于保持心理平衡。心理平衡和身体健康相辅相成。心理平衡,身体自然就容易气血通畅,百病不侵;而健康的身体,也有利于保持心理的平衡。这是良性的循环。反过来,心理不平衡,会逐渐影响身体的健康;身体长年有病,心理就很难保持平衡,这就是恶性循环。

我们练太极拳,就是从身、心两个方面保持平衡。通过学习太极拳的拳理,懂得平时生活中怎样平衡心理。其实心理也是阴阳,看不见的阴阳。心中的阴阳运转得很平衡,人就会感到很舒服,很安逸。要做事情了,心里会思考,会紧张,这时阳气就上升。事情做完了,阳气下降,平静下来,又很舒服。学习太极拳的动作,能使身心同时得到锻炼。每一个动作都以丹田为核心,一气贯通,节节贯穿。心无旁骛,就容易做到心理平衡。而气血运行经过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部位,使身体的循环系统得到很好的锻炼。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血不通的地方就会形成疾病,会有病痛。气血通畅了,病痛就能得到改善,甚至痊愈。太极拳就是能带动气血的运动,贯通全身各处,从而减少病痛。

所以我们练拳,首要就是自然放松。只要心理平衡,动作放松,内气自然就会流通全身,内达脏腑,外行肌肤,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根据每个人自己的身体状况,决定练拳的时间长短,拳架的高低,发劲的大小。绝对不能千人一面,一视同仁。比如身体好,功底好的人,一个震脚下去可以有两百公斤的力。如果身体不好的人也要两百公斤的力,可能一个震脚就把膝盖震坏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核心训练往下滑是什么原因(训练时核心收紧)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