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小孩术后疼痛是怎么回事(七岁孩子腿疼)7岁小孩术后疼痛是怎么回事(七岁孩子腿疼)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7岁小孩术后疼痛是怎么回事(七岁孩子腿疼)

7岁小孩术后疼痛是怎么回事(七岁孩子腿疼)













>>>>


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科普宣传组作品



曾有人说:“疼痛是上天送给人类的礼物,因为有了疼痛,人类可以及时躲避伤害性刺激,从而避免更大的伤害。”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医学上,疼痛并没有值得“赞扬”的地方。相反的,手术疼痛,特别是术后疼痛,会给人体带来强烈的应激反应,将对各个器官、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一、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创伤(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可警示患者制动患处,但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术后有效地进行镇痛管理,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还有利于患者康复。那么,疼痛对机体有哪些影响呢?



1.疼痛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2.疼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手术创伤激活伤害性感受器,进而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兴奋的脊髓反射性抑制,导致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这种影响特别体现在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后。此外,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致通气量减少,无法有力地咳嗽,无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导致肺不张和其他肺部并发症。



3.疼痛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导致胃肠蠕动减少和胃肠功能恢复延迟。



4.疼痛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引起尿潴留。



5.疼痛对骨骼、肌肉和周围血管的影响:导致肌张力增加,引起肌肉痉挛,限制机体活动,可能会促发深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



6.疼痛对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增强,引发术后高凝状态及免疫炎性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和分解代谢性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合成代谢性激素分泌量减少;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



7.对心理情绪方面影响:导致忧虑、害怕、敏感等不良情绪。









二、疼痛强度评分方法






视觉模拟量表(VAS)是最常用的一种疼痛强度的单维度测量评估工具。VAS主要由一条100 mm的直线组成,该直线的一端表示“完全无痛”,另一端表示“能够想象到的最剧烈的疼痛”或“疼痛到极点”。患者会被要求在这条线上相应的位置做标记 (用一个“•”或一个“✕”等)以代表他们当时体会到的疼痛强烈程度。


VAS经过后续修订,形成了脸谱图,在VAS标尺旁边标有易于小儿理解的笑或哭的脸谱,主要适合用于7岁以上、意识正常的小儿进行各种性质的疼痛评估。









三、疼痛阶梯治疗




第一阶梯 轻度疼痛 非阿片类加减辅助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


第二阶梯 中度疼痛 弱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可待因、盐酸布桂嗪、曲马多。


第三阶梯 重度疼痛 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吗啡、杜冷丁。








四、术后镇痛方法



术后镇痛方法包括多模式镇痛、局部给予局麻药镇痛、静脉注射给药镇痛、患者自控镇痛(PCA)、口服药物镇痛、肌肉注射药物镇痛等。



其中,PCA是目前术后镇痛最常用和最理想的方法,具有起效快、无镇痛盲区、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可通过冲击剂量及时控制暴发痛、用药个体化、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术后中到重度疼痛管理。


点击了解镇痛泵使用方法






电子静脉泵常用参数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指PCA开始时首次用药剂量。


持续剂量(continuous dose)或背景剂量(background dose):镇痛泵里的药物会以一定的速度持续输注,以便给予患者一个小剂量的基础镇痛。目的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保证术后稳定持续的镇痛效果。


单次注射剂量(bolus dose):指PCA后,患者疼痛未能缓解或疼痛复发时,使用速效药物迅速制止暴发痛。


锁定时间(lockout time):指两次有效给药的时间间隔,其意义在于如果患者的两次按压时间在锁定时间以内,第二次按压将视为无效。








小 结



随着医学不断发展,麻醉方案不断优化,多模式镇痛理念不断推进,如何缓解或减轻术后疼痛愈发引起患者关注。镇痛泵在临床中的应用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有针对性的镇痛方案可以减少麻醉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使患者住院天数进一步缩短,促进患者生活和社会功能的改善,回归社会及家庭。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始终服务于患者,不仅针对围手术期患者有无痛方案的保障,对于接受门诊检查的患者,更是提供无痛诊疗技术服务,使患者放心接受各项检查。我们希望通过多科室协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科室介绍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2年至2017年,麻醉科完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将围术期安全体系建设及流程优化作为学科发展核心工作。作为医院发展的枢纽和平台科室,历经几代麻醉人六十余年的不懈奋斗、励精图治,麻醉科不断发展壮大。借助“单体多院区”发展模式,2021年麻醉科除为全院8.59万例住院手术患者保驾护航外,还积极拓展手术室外麻醉,开展各项无痛诊疗服务。目前,在职麻醉科医生108人,麻醉科护士74名,规培住院医师63名。正高级职称6名,副高级职称16名,中级职称56名。博士40名,硕士52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


2019年,成为北京市及海淀区临床麻醉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单位。麻醉人始终铭记“为爱托起生命彩虹”的神圣职责,通过梯队建设,努力践行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理念,为医院高质量、集团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北医三院麻醉科在国内率先开展麻醉护理工作,麻醉恢复室集术前准备及术后复苏于一体,全体麻醉科护士肩负医院发展赋予的使命,运用麻醉专业护理技能为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提供优质护理服务,2019年成为全国首批中华护理学会手术室专委会麻醉科护士培训基地。



麻醉科是北京大学麻醉学硕士及博士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大学麻醉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骨科麻醉、区域麻醉和老年麻醉培训中心及吸入麻醉培训中心,担任国家级及北京市教学评估工作。连续多年举办国家级及北京市继续教育学习班,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北京大学校级等各类教改课题。与欧美多家医学院校建立住院医师交流合作关系。教学水平突出,多位教师被授予北京市及院校优秀教师称号,培养出多位国家级及北京市优秀住院医师。


在科研方面,麻醉科积极开展临床、基础及转化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麻醉与脑功能、麻醉与肿瘤、围术期气道管理、神经病理性疼痛、血液保护、恶性高热、药物遗传学、新药开发等。科室先后共主持横向课题24项,纵向课题93项,其中包括科技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等;先后共有17人在不同主系列学术组织担任59项学术兼职。近年来,在加强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同时,科室还不断强化转化研究力度,创新科研协作模式,于2021年成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人福医药创新药物联合研发中心,积极探索院-企联合的药物研发新模式。









作者介绍








隗金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护士

本科学历,多次参加科普作品比赛

















科主任介绍







郭向阳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任、疼痛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骨科学组组长

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



供稿: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科普宣传组



排版:仇俊鑫

校对:刘家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7岁小孩术后疼痛是怎么回事(七岁孩子腿疼)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