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片检查有血是什么原因(刮片检查出血怎么回事)刮片检查有血是什么原因(刮片检查出血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刮片检查有血是什么原因(刮片检查出血怎么回事)

刮片检查有血是什么原因(刮片检查出血怎么回事)



1.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液中

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

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2.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

液成分的改变,所以患病后常常通过血液检测来诊断疾病。

3.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有很多项,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们需要关注的主要有三项。

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主要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负责与外来

病菌战斗,有病菌感染时,白细胞通常会升高,就像国家边境遭遇敌情,部队集结。伤口愈

合的过程中,会有脓液流出,那就是阵亡的白细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血小板检查主要了

解血液凝血状态。

4.去医院看病,医生大多会让做个血常规检查。看到那一纸报告,很多人却犯了愁。

化验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说明了什么?白细胞升高是不是说明细菌感染了?要不要用抗生

素?看懂血常规报告,虽然不意味着就能诊断病情,但至少可以对身体状况心中有数。血常

规是一种检测血液中基本细胞成分的方法。生病大多都是感染,不过感染的来源不一样,有

的是细菌感染,有的是病毒感染。血常规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医生来判断感染类别,从而

给出正确的诊断方案。

5.虽然血常规的检查项很多,主要看的只有 3 类:白细胞、红细胞和 C 反应蛋白。

看懂这 3 点,就可以对身体状况做出一个粗略的判断。白细胞、C 反应蛋白是判断感染类

别的依据

6.白细胞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当细菌或病毒袭击身体时,白细胞就会去冲锋陷阵、

保卫身体。白细胞是 5 种细胞的总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

和嗜碱细胞,每种细胞的作用方式各有不同。生病感染来源通常是细菌或病毒,医生主要看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中性粒细胞当人体被细菌偷袭时,身体就会快速产生大

量的中性粒细胞,派遣它们到患病的地方上阵杀敌。由于中性粒细胞短时间内急速增多,白

细胞总数也会升高。在血常规报告中,如果看到中性粒细胞增多,大多可以认定是细菌感染,

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中性粒细胞增多,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更高淋巴细胞淋巴细

胞能识别出哪些是病毒,把它们包裹起来消灭掉,不让病毒继续捣乱,并且产生相应的抗体,

便于下一次直接消灭它们。在淋巴细胞与病毒战斗的过程中,淋巴细胞会大量复制,数量变

多,但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会下降。等到病毒被打败之后,淋巴细胞的数量又会恢复到正常值。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高

7.C 反应蛋白

C 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物。一般在手术或者受到创

伤后,人体感染了细菌或病毒,血液中 CRP 的浓度就会升高。由于 CRP 在病毒性和细

菌性感染时都会升高,它的数值并不能作为判断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的准确依据。通常

当 CRP 高于 20mg/L 以上时,医生会认为受到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还是要结

合白细胞的变化来综合判断。C 反应蛋白水平低,细菌感染的可能性不大总结起来其实很

简单:如果中性粒细胞增多,或者 C 反应蛋白高于 20mg/L 以上,那么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更大;如果只是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8.红细胞判断贫血的常用指标红细胞可以看做是身体的运输官,负责将氧气运送到全

身各处,给机体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血常规报告中,红细胞相关的有这几项:血红蛋白(HB)

红细胞数量(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

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不是觉得很复杂?我们们只需要看血红

蛋白(HGB)和红细胞(RBC)这两项。如果 HGB 和 RBC 的数量减少,有可能患有缺

铁性贫血。

9.学会看血常规报告后,对于医生的诊断,可以结合报告上的数据来看,就更清楚了。

不过疾病的诊断,不是只看血常规报告那么简单,还要结合临床的症状。真正靠谱的医生,

会综合孩子的报告单数据和临床的症状,结合实际的临床经验,做出准确的诊断。

10.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运送氧气最主要

的媒介。红细胞由骨髓(主要是红骨髓)生成,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循环,平均寿命 120 天。

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在肝、脾等处清除。正常人红细胞的生成、破坏保持动态平衡,使红细胞

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如果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则导致红细胞数量的异常。红细胞内的血红蛋

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构成。血红素中含有二价的铁离子,能与氧气可逆性结合,血红蛋白末

端的氨基则能与二氧化碳可逆性结合。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担负气体运输的功能蛋白。这就

是为什么贫血时有面色苍白、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等症状,这是因为血液携氧能力降低,

导致身体缺氧。造成贫血的原因很多,造血过程中如果原料不足,如缺铁,血红蛋白合成减

少,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若缺乏促进红细胞成熟的物质(如维生素 B₁₂和叶酸),则使细胞发

育停滞,而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又称恶性贫血;若骨髓受到放射性物质、药物等作用,影

响其造血功能时,则易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正常红细胞生成还受到肾脏所产生的促红细胞

生成素的调节,当肾脏发生严重病变,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时,也可引起贫血。另外

一些因素,如溶血性链球菌、疟疾、蛇毒等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可出现溶血性贫血。此外,还有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的影响往往因某种功能蛋白分子结构的变化而致病。

11.正常值新生儿:(6.0~ 7.0) x10¹²个/L。婴儿:(5.2~7.0) x 10¹²个/L。儿童:(4.2~5.5)

x10¹²个/L。成人:(3.5 ~ 5.5) x10¹²个/L。

12.临床意义 1 增多(1)生理性变化:新生儿、高山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者或体育运

动员等。(2)病理性变化:①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或相对性),大量脱水致血液浓缩,剧烈呕

吐、频繁腹泻、多汗、多尿、严重灼伤、长期禁食者)、机体长期缺氧(发绀型先天性心脏

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高山病、严重肺气肿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2.减少(1)生理性变化:妊娠中、后期的稀血症。(2)病理性变化:①失血性贫血,如内脏出

血、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②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

血、蚕豆病、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贫血、先天性溶血性黄疸等)、后天获得性贫血(如自身免

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碎片综合征等)、药物

性溶血性贫血(如奎宁、奎尼丁、非那西丁等)、毒物性溶血性贫血(苯、铅、砷)、感染性溶

血性贫血等;③造血不良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

血等。

13.红细胞计数于下午 5 时至清晨 7 时及餐后有所减少,波动可达 10% ;卧床休息较正

常活动时可减少 5.7%,故在评价两次验血结果时,应适当考虑时间、饮食和休息等因素的影

响。红细胞计数可发生误差,如静脉采血,止血带结扎过久,可引起假性增多;吸管不洁净、

不准确,均会使计数增多或减少。

14.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red blood cell)旧称红血球,是双凹圆盘形,中央较薄,周缘

较厚,平均直径 6~ 8μm,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含有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运输氧气和一氧化碳。红细胞的特殊形态增加了红细胞的表面积,缩短了细胞表面到细胞中

心的距离,有利于气体进出红细胞。正常值

正常红细胞经 Wright 染色后呈淡红色,直径

6-8μm,厚约 2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染色略淡。

15.临床意义 1、巨红细胞:细胞大,染色深,厚度增加,多见于恶性肿瘤、肝病、胃

切除术后、恶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妊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2、低色素性小

红细胞:红细胞小、染色淡,见于缺铁性货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及其他铁利

用障碍性贫血等。3、球形红细胞:直径变小、厚度增加,染色较深,中央染色区消失,见

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烧伤、感染及中毒等。4、椭圆形红细胞:呈椭圆形、卵圆形或腊

肠状,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某些溶血性贫血等。5.镰状红细

胞:两端尖锐狭长,似镰刀,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等。6.靶形红细胞:染色浅,但中央部分深染,似靶标,见于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 E 病、血红蛋白 C 病等。7.棘形红细胞:红细胞表

面有伪足状突起,细胞本身大小正常,见于先天性β-脂蛋白缺乏症、慢性肝病及某些溶血性

贫血等。8.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为一条长孔,似口形,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

症、肝病及由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等。9.皱缩红细胞:外形不规则,边缘

有刺状突起,见于尿毒症、急性铅中毒及恶性肿瘤等。10.泪滴状红细胞:呈泪滴状或梨形,

见于骨髓纤维化。11 多染性红细胞:呈灰红色或浅灰红色,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

血及其他增生性贫血。12.点彩红细胞:点彩红细胞增多见于铅、铋、银、汞或苯胺中毒,恶

性贫血, 白血病治疗后等。13 含染色质小体或环状体红细胞:见于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

细胞增多症、恶性贫血及脾切除后等。

16.白细胞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旧称白血球,机体发生炎症或者其他疾病,都可

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是

辅助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17.白细胞是一种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 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

粒白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

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

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18.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1、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

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

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大。2、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

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

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胺、

肝素、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一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3、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

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能力,能吞噬、清除受伤、衰

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

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

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4、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

功能的细胞。T 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B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19.正常值婴儿:(15.0~ 20.0) x10⁹ 个/L。儿童:(5.0~ 12.0) x10⁹ 个/L。成人:(40~ 10.0)

x10⁹ 个/L。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中性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 1%~4%,嗜碱性

粒细胞 0~1%,淋巴细胞 20%~40%,单核细胞 1%~7%。20.临床意义 1、增高(1)生理性: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及注射胰岛素后。

(2)病理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如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某些病毒感

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

毒、严重烧伤、急性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2 减少:某些传染

病(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病毒性肝炎,沙门菌属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

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

大,(如门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等)、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阵发性睡眠性血

红蛋白尿、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 x 线等)、肿瘤化疗及某些药物反应(如磺胺、氯霉素)

等。

2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星圆形,胞质淡红色。

胞核幼稚型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型呈分叶状,三叶的较多见。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

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中性粒细胞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

分布数量比是 28: 1 : 25。中性粒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

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

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髓过氧化物酶。在细胞

化学上,一般将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中性杆状粒细

胞(如晚幼粒、杆状核)的比例为 1%~ 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 4 叶时,比例为 50%~

70%。

22.临床意义 1、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

胞、早幼粒细胞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

化脓性细菌感染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急性中毒、急

性溶血时常见到核象左移。2 核象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 3 叶核者为主,若

存在 5 叶以上者,则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由于缺乏造血物质,脱

氧核糖核酸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也

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如阿糖胞肝或 6-巯基嘌呤等)之后,在炎症的恢复期,出现核象右移是

正常现象,如在疾病的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则提示预后不良。

23.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直径 10~ 15μm,呈圆形,因其富含嗜酸性

颗粒而得名。嗜酸性颗粒中含有多种酶类,如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组胺酶、芳基硫酸

酯酶、磷脂酶 D、血纤维蛋白溶酶等,还含有较多的组蛋白。

24.嗜酸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细胞的寿命很短,在骨髓中有 2 ~ 6 天的成熟期,在血液中的寿命为 12 ~ 24 小时,在结缔组织中可存活数日。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有明显

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与肾

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的昼夜波动有关。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

数减少;而当糖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功能。

25.正常值(50~ 300) x10⁶ 个/L。

26.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结节性多

动脉炎、药物过敏、血清病等;②皮肤病,如天疱疮,疱疹性皮炎、痒疹,多形性渗出性红

斑、湿疹等;③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囊虫病等。④感染症,

如猩红热、麻疹潜伏期、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等;⑤血液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

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非热带性嗜酸细胞增多症。血液病、霍奇金淋巴瘤、恶性贫血、家族性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⑥其他,如放射线照射后、卵巢肿瘤、肉样瘤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2 嗜酸性粒细

胞减少:①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应用类固醇激素等;②药物,如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③应激状态。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e granulocyte)

呈圆形,直径 5~7μm,在粒细胞中形态较小,细胞数也少,约占血中有核细胞总数的 1%。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有助于溶血性贫血、霍奇金淋巴瘤、库欣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

27.嗜碱性粒细胞在骨髓内发育成熟,成熟细胞存在于血液中,只有在发生炎症时,

受趋化因子诱导,才迁移出血管。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后,特异性抗体 IgE 附着在嗜碱性粒细

胞表面,如再遇致敏的抗原,抗原能与特异性的 IgE 结合,使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肝

素和组胺等,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有许多相同的特性,例如胞浆

内含有丰富的嗜碱性颗粒,细胞表面表达 FcR I,与抗原结合后可使细胞活化,释放颗粒和炎

症介质等。

28.正常值(0~0.2) x10⁹ 个/。

29.临床意义 1.增多:过敏反应、延迟过敏反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水肿、溃疡性结肠炎、水痘,食物或药物等过

敏、异种蛋白质过敏、肾病综合征、慢性溶血性贫血、霍奇金淋巴瘤、脾切除术后等。2.

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妊娠、急性感染症、库欣综合征等。附注疫苗预防注射后嗜碱性

粒细胞也可升高。

30.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blood platelet) 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由巨核细胞脱落,

直径为 2~ 5μm 的小胞质构成,无细胞核,表面覆有细胞膜。血小板只见于哺乳动物体内,检查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有助于出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31.血小板是骨髓内巨核细胞脱离的细胞质片段,形状不规则,内含三种类型的颗粒(致

密颗粒、α颗粒和溶酶体颗粒)。血小板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为 10 天,其主要功能是使血液

凝固;也能够生成、储存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生长因子及中性和

酸性水解酶等。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在小血管破裂处,血小板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

并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还有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弱。如果血小板数量显著减

少或功能障碍,都会导致出血倾向。正常人的血小板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离体后极易聚集、

变性破坏,而且不易与其他小颗粒区别。所以计数较难获得准确的结果。

32.正常值(100~ 300) x 10⁹ 个/L。

33.临床意义 1.减少: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内科疾患,如

胶原性疾患、牌功能亢进、尿毒症、肿瘤骨髓转移引起骨髓纤维化时可导致继发血小板减少;

某些造血系统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可

伴有血小板减少。凡体内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败血症、粟粒性结核等,血小板往往也减少。2 增多:血小板显著增多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

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及肿瘤骨髓转移(有溶骨性变化时)。

在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也可呈现一过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术后,血小板可反应

性轻度增高。

34.附注 1.血小板计数在 1 天内不同时间可相差 6%~ 10%,表现为清晨较低,午后略

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地区居民较低,高原地区较高:运动时偏高,休息后恢复;

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升高;静脉血比手指血偏高。2.由于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因素较多,一次

检验较难获得准确结果,应反复计数几次,再确定有无改变。3.有很多药物可导致血小板升

高或降低,如肾上腺素等使血小板升高;苯妥英钠、格鲁米特、保泰松、氯丙嗪、氯霉素、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洋地黄毒苷、磺胺类、螺内酯、可待因、甲巯咪唑、依他尼酸、氯苯

那敏,链霉素,多西环素等能使血小板减少。

35.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又称专能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

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 也可以说它是一切血细胞 (其中大多数是免疫细胞)的原始细

胞。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们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

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造血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造血干细胞

有两个重要特征:高度的自我们更新或自我们复制能力;可分化成所有类型的血细胞。造血干细胞采用不对称的分裂方式,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其中一个细胞仍然保持干细胞

的一切生物特性,从而保持身体内干细胞数量相对稳定,这就是干细胞自我们更新;而另一

个则进步增殖分化为各类幼稚血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血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执行各自

任务,直至衰老死亡,这一过程在不停地进行着。

36.造血干细胞的来源有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胎盘组织造血干细胞。拓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造血干细胞移植可

治疗恶性血液病、部分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等致死性疾病,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白

血病、巨噬细胞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增殖

性疾病、巨噬细胞疾病、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组织细胞疾病、遗传性红细胞疾病,遗传性免

疫系统疾病,遗传性血小板疾病、桨细胞疾病、地中海贫血、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急性放

射病等。

37.溶血的检查

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也称为红细胞溶解,可由多

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如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5~ -20℃)或突然

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38.血浆的等渗溶液为浓度 0.9%氧化钠(NaCl)溶液,红细胞在浓度低:0.45%的氯化钠

溶液中,因水渗入,红细胞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在体内,溶血可为溶血性细菌或某

些蛇毒侵入、抗原抗体反应(如输入配血不合血液)、各种机械性损伤、红细胞内在(细胞膜或

酶)缺陷、某些药物等引起溶血性细菌,如某些溶血性链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可导致败血

症。自身溶血试验

39.正常值:正常人仅轻度溶血(<3.5%),加葡萄糖或三磷酸腺苷(ATP 后溶血程度< 1%。

40..临床意义: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后天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溶血发生早

且快,溶血程度也较重,但加糖后大部分可纠正。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1 型(以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缺乏为主),溶血较轻,加入葡萄糖后可纠正;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2 型(以

丙酮酸激酶缺乏为主),溶血较重,加入葡萄糖后不能纠正,但加入三磷酸腺苷(ATP)后可以

纠正。

41.蔗糖溶血试验 1.正常值:阴性。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NH)、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2.酸溶血试验 1.正常值:阴性。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先天性或后天性溶血性贫血、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根据有缺陷的红细胞对补体敏

感性的不同,可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分为三种类型,即补体敏感型、补体不甚敏感型者和补体不敏感型。其中补体敏感型者,酸溶血试验为阳性;补体敏感型者,酸溶血试验为

强阳性。补体不甚敏感型者,酸溶血试验弱阳性。补体不敏感型者,酸溶血试验阴性。

43.冷溶血试验,1、正常值:阴性。2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麻

疹、腮腺炎、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4.热溶血试验 1.正常值:阴性。2.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45.血清结合珠蛋白 血清结合珠蛋白(hoptoglobin) 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球蛋白,能与

血浆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当发生溶血时,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与

之结合的珠蛋白增多,而未结合的珠蛋白降低,是一个很敏感的血管内溶血指标。结合珠蛋

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 85000 的酸性糖蛋白,广泛存在于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的血清及

其他体液中。结合珠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其降解也在肝脏,半衰期为 3.5~ 4 天。结合珠

蛋白与 C 反应蛋白同属急性期反应蛋白,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与游离血红蛋白结合,形成血

红蛋白一结合珠蛋白复合物,并很快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介导的清道夫受体清除,防止游

离血红蛋白对组织的氧化损伤,阻止游离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过,避免游离血红蛋白对肾小

管的损害。结合珠蛋白具有抗氧化活性、抗炎、抗菌、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

46.正常值 0.5~ 1.5g/L。

47.临床意义 1 含量下降: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下降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确

定是否发生了血管内溶血性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以及先天性无结合珠

蛋白血症等。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血管内溶血和部分血管外溶血时,结合珠蛋白可降低,其

降低程度常与病情轻重相一致。对于慢性肝病和贫血患者而言,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下降,

是脾功能亢进的一种敏感指标。 晚期肝硬化,也可能引起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下降。结合

珠蛋白测定对脾功能亢进有比较特异的判断价值。2.含量上升:结合珠蛋白是一种急性期时

相反应蛋白,当机体处在应激状态时,血液中的结合珠蛋白明显增多,如心肌梗死、肿瘤、

炎症、创伤、感染等病理状态时,以及应用某些激素,如皮质激素和雄性激素后,其血清含

量常显著升高,并与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冠心病患者血浆中血清结合珠蛋白浓度明显升高,

临床治疗后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明显下降。提示血浆结合珠蛋白与冠心病的发生可能有关,

并对冠心病的鉴别诊断和预后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银屑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中结合

珠蛋白 mRNA 表达增强,并能合成结合珠蛋白。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疹以及特异性皮炎患

者的血浆结合珠蛋白含量亦升高,并会累及肾脏和其他器官。提示血清结合珠蛋白对于相关

皮肤病的诊断,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尖锐湿疣皮损表皮细胞中,可以明显观察到结合珠蛋白

mRNA 表达增强,合成结合珠蛋白水平升高。提示在性病中结合珠蛋白水平升高,也具有临床参考价值。有报道称,患肺炎、支气管扩张、弥漫性肺出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和

急性肺栓塞后,肺组织细胞增加了结合珠蛋白的合成,导致结合珠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表明

结合珠蛋白对肺部疾患同样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进行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患者的基础研

究中,也发现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与疾病进展存在相关性变化,血清结合珠蛋白基因型有可

能是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因此认为,对结合珠蛋白含量的动态监测,

有益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观察,尤其是在建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预防策略时,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在细菌和病毒所引起的器官感染和炎症(如肺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腹膜炎)

时,均能发现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上升,在众多炎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结合珠蛋白水平均不

同程度增高,提示在感染和炎症发展过程中结合珠蛋白可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诊 断辅助指

标。

48.血红蛋白电泳 各种血红蛋白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在不同 pH 值的缓冲液中可带不

同电荷。在碱性缓冲液中带负电荷,反之带正电。临床上,用血红蛋白电泳来测定人体的肝

细胞内是否含有合成异常的血红蛋白,以进一步诊断相关疾病。在一定的电场中,带有不同

电荷的血红蛋白分子,可分别向正极或负极移动。其移动速度,随血红蛋白分子所带电荷的

强弱而不同,结果形成各种区带,这种区带就叫作电泳图谱。从电泳图谱中可初步鉴别出各

种异常血红蛋白,经光电比色或扫描的方法计算其含量。

49.正常值血红蛋白 A (HbA ): 95%。血红蛋白 A2 (HbA2): 1.1%~ 3.2%。血红蛋白 A3

(HbA3): 2%~ 3%。血红蛋白 F (HbF): < 4%。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重型地中海贫血(HbA2、

HbF 增高)、 轻型β地中海贫血(HbA2 4%~ 10% )。2、降低(HbA2):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

幼细胞性贫血。

50.地中海贫血(亦称海洋性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的珠蛋白链,有一种或几种受到部分

或完全抑制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开展人群普查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指导,以

避免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之间联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采用基因分析法进行产前诊

断,可在妊娠早期对重型地中海贫血胎儿,做出诊断并及时终止妊娠,以避免胎儿水肿综合

征的发生和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出生,是目前预防本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51.胰蛋白酶试验胰蛋白酶(Trypsin Parenzyme) 为蛋白酶的一种,在脊椎动物中作为

消化酶而起作用,在胰脏中作为酶的前体胰蛋白酶原而被合成。临床上,测定血清胰蛋白酶

的含量,对诊断急性胰腺炎有一定意义。胰蛋白酶是胰腺分泌的一种水解酶,能水解由肽链

相连的氨基酸类化台物具有酯酶活性,正常血清中含量甚微。胰蛋白酶不仅起消化酶的作用,

还能限制分解糜蛋白酶原、羧肽酶原、磷脂酶原等其他酶的前体,起活化作用,是特异性最强的蛋白酶。

52.正常值 RIA 法:阴性。酶速率法(37 ℃):十二指肠液 150 ~ 600μg/ml

53.临床意义升高:见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复发期)、胰腺癌、肾功能不全等。2.

降低:见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慢性胰腺炎后期)。附注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胰蛋白酶可上

升至正常人的 2 ~ 400 倍,一般在 10- 15 天恢复正常。拓展胰蛋白酶能选择性地水解蛋白

质中由赖氨酸和精氨酸的羧基所构成的肽链,消化溶解变性蛋白质, 对未变性的蛋白质无

作用。因此,胰蛋白酶能使脓液、痰液、血凝块等分解、变稀,易于引流排除,加速创面净

化,促进肉芽组织新生,此外还有抗炎作用。

54.贫血 通常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或血细胞容积小于正常值,而缺铁性贫血则是

妇女最常见的贫血,当贫血发生时,医师会先检视患者的 MCV 数值,若 MCV 小于

80 Cu.u 时,代表红细胞的体积变小,可能罹患缺铁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

血有遗传性,其检验也较复杂 ,而缺铁性贫血的检查较为简单,抽血检查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及铁蛋白三项即可。但要注意的是,若检验结果显示患者有缺铁现象,

并不表示缺铁性贫血是唯一诊断,因为其他种类的贫血也经常合并缺铁现象的发生。

缺铁性贫血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下列 四 点:1. 饮食摄取不当多发生于素食者及婴儿

(牛奶缺乏铁质)2. 血液流失最常见于女性,每次月经造成铁质大量流失,其次是消化

道出血等。3. 铁质的需要量增加如孕妇及婴儿,对铁质的需求量较正常人要大。4. 胃

肠道对铁质吸收障碍常发生于胃肠道发炎等。

55.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常规检查 :红细胞 (RBC),血红蛋白

(Hb),血细胞容积 (Hct),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MCH) 皆

下降。而 RDW 上升,显示红细胞大小不均。2. 红细胞形态检查 (RBC morphology):

以 1000 倍油镜观察血液抹片,可看到大量低色素红细胞 (红细胞中空部份过大) 及

部份靶细胞红细胞 (Target cell) 及带尾红细胞 (Tailed RBC)。3. 血液生化检查:血

清铁 (Serum iron) 降低 (< 60 ug/dl)总铁结合力 (TIBC) 上升铁蛋白 (Ferritin) 降

低 (< 12 ng/ml)特别应注的是:1. 体内血清铁 (Serum iron) 的浓度,有时早晚差异

性可达 30%。2. 蛋白质缺乏或营养不良的病人,即使是缺铁性贫血,TIBC 及

Transffenin 也未必会上升。缺铁性贫血的治疗:真正的缺铁性贫血,在补充铁剂硫

酸亚铁治疗后,大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也可以以综合贫血治疗剂来治疗,效果也不

错,最好能治疗到血液常规检查的项目及 Ferritin 皆恢复正常。

56.维生素 B₁₂ 维生素 B₁₂(VitaminB₁₂)又称钴胺素,体内维生素 B₁₂的含量为 2~5mg,大部分贮存于肝脏,约为体内总贮存量的 80%,其余存在于肌肉、皮肤和骨组

织,少量存在于肺、肾、脾。维生素 B₁₂最重要的作用是骨髓造血所需的必要物质。维生

素 B₁₂是 B 族维生素中迄今为止发现最晚的一种。自然界中的维生素 B₁₂都是由微生物

合成的,高等动植物不能制造维生素 B₁₂。维生素 B₁₂需要一种肠道分泌物(内源因子)

的帮助才能被吸收,而其他维生素则不需要。有的人由于缺乏这种内源因子,即使膳食中来

源充足,也会患恶性贫血。维生素 B₁₂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大约需要 3 小时(大多数水

溶性维生素只需要几秒钟)才能被吸收。维生素 B₁₂主要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防止恶性

贫血;防止大脑神经受到破坏。

57.正常值血浆: 74 ~ 516pmol/L。血清: < 60 岁 103 ~ 516pmol/L ;≥60 岁 81 ~

590pmo/L。

58.临床意义 1.降低: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胃切除术后、肠道吸收不良、肠道寄生虫病,

亦见于长期素食者等。2.升高:见于急性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单核

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部分恶性细胞肿瘤和肝脏病变等。

59.在抽血前,不宜过多食用富含维生素 B₁₂的食物和药物。富含维生素 B₁₂的食

物有肉类、贝壳类、鱼类、禽类、蛋类和动物肝脏。

60.维生素 B₁₂的主要功能 1.促进甲基转移。2.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使机体造

血机能处于正常状态,预防恶性贫血;维护神经系统健康。3.以辅酶的形式存在,可以增加

叶酸的利用率,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4.具有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促进核

酸的生物合成,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

61.叶酸 叶酸 determination offolic acid)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不存在于自然界中,

也没有生物活性,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叶酸盐(folate) 的前体。叶酸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人

体肝、肾含量丰富。食物中的叶酸盐为谷氨酸结合型,在消化道内被上皮细胞溶酶体结合酶

分解成单谷氨酸,再还原至四氢叶酸( THFA),才被小肠吸收。

62.叶酸能传递一碳基团(甲基或甲酰)给脱氧尿苷酸,使之变为脱氧胸苷酸,进而合成

DNA。若 DNA 合成缓滞,则影响细胞核的正常发育,细胞核的发育落后于细胞质 DNA 的合

成,使核质比例失调,核发育幼稚而细胞体增大,形成巨幼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即出现巨

幼细胞性贫血。

63.正常值 血清叶酸盐:4.3 ~ 31.7nmol/L (1.9 ~ 14μg/L)。红细胞叶酸盐: 453.1 ~

2666nmol/L (200 ~ 10000μg/L)。

64.临床意义 生长过速而叶酸供给不足、机体对叶酸的需要量增多,或消化道吸收障碍,均可导致叶酸缺乏症,如果经常使用叶酸拮抗剂的药物(如甲氨蝶呤),能影响细胞摄取

叶酸,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阻碍四氢叶酸的形成;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

钠、扑米酮),可影响叶酸的吸收。

65.此外,乙胺嘧啶、异烟肼也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可引起叶酸缺乏。叶

酸缺乏症的主要表现为贫血,其他如舌炎、舌痛、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口角炎及食欲减

退。妊娠前一个月及妊娠初三个月内,口服叶酸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66..叶酸在新鲜蔬菜中含量最高,动物肝、肾中的含量也较高,而肉类、乳类中的较

低。叶酸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与维生素 B₁₂缺乏表现相似,但患叶酸缺乏症时无神经系统的

症状及体征。附注 1.红细胞内叶酸的测定方法与血清叶酸相同。2.口服避孕药、苯妥英钠和

其他抗惊厥药会减少肠道对叶酸的吸收。3.接受叶酸拮抗药物治疗的患者偶然会见到叶酸缺

乏症。

67..我们愿意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业余的时间给大家分享,大家有不明白的也可

以一起探讨、学习和交流。我们只和大家分享纯医药知识,不做任何的广告,不做任何的推

销。我们做成电子书格式,大家可以阅读,也可以使用语音朗读软件收听。如果大家喜欢我

们的文章可以关注我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刮片检查有血是什么原因(刮片检查出血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