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面上长得像骨头是什么原因(脚面上有什么骨头)脚面上长得像骨头是什么原因(脚面上有什么骨头)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脚面上长得像骨头是什么原因(脚面上有什么骨头)

脚面上长得像骨头是什么原因(脚面上有什么骨头)

今天小编在点外卖时,菜单上两道菜抓住了我的眼球。

“鸡脚”、“猪脚”?

呃......怎么感觉哪里怪怪的呢?对了,这不是鸡爪和猪蹄嘛!
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同样是脚,为什么不叫“鸡蹄”、“猪爪”呢?

仔细回想一下比如“猫爪”、“马蹄”、“熊掌”,有关动物的脚叫法各种各样。其实我们所有哺乳动物的脚构造都是相同的,只是部分部位的大小存在着差异,而我们对于动物的脚的称呼也是取决于它们行走的姿势,脚的形状来决定的!

说到这我们就得先熟悉一下陆地上哺乳动物的足部骨骼构造。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以我们人类的脚为例吧!人的足部骨骼大致可以分三个部分:趾骨——脚趾里的骨头、跖骨——脚面和脚掌里的骨头、跗骨——脚后跟和脚腕里的骨头,而跗骨又可以分为距骨、足舟骨、骰骨、楔骨和跟骨。

介绍完脚的构造,还要介绍一下手的构造,因为有些动物是靠四肢行走的呀!而手掌与之对应的则是指骨、掌骨和腕骨。换成四肢着地行走的动物也是一样,前足骨骼为指骨、掌骨和腕骨,后足骨骼为趾骨、跖骨和跗骨。

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些骨头的名字和对应的位置,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分析动物是如何行走的。

因为动物要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动物的同源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在陆生哺乳动物中,作为同源器官的四肢,在步态行走上的表现则大相径庭,我们可以根据行走方式,将动物分为跖行、趾行和蹄行动物。

首先介绍我们人类的行走方式,当我们脚踩在地上的时候,从脚趾到脚后跟都是平放在地面上的,往前行走时先抬起脚后跟,落地时则是脚后跟先接触地面,最后整个脚掌再次平踩到地上,这种行走方式就是跖行。


很多人认为哺乳动物最早都是跖行动物,由于物种的多样、生活环境的不同、于是分别往不同方向演化,逐渐出现了趾行动物和蹄行动物,来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


与跖行不同的是,趾行的行走方式是只靠趾骨,趾行动物的跖骨和跗骨是竖起来的,除非趴在地上或者蹲坐在地上,否则跖骨和跗骨不与地面接触,其实就是是用手指和脚趾着地的。

代表物种就是猫科动物、犬科动物。因为小猫小狗它们平时行走时跖骨不着地的,只有趾骨着地,这是为了发出更小的声音,行动更灵敏一些,这种行走方式是趾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一个人走路蹑手蹑脚没有声音像小猫一样的原因。现在很多人类的行走方式其实是在模仿猫科动物,比如我们常说模特走猫步,穿高跟鞋走路就是踮着脚走路,这就是趾行的特征。脚掌没有着地,脚趾着地的动物,我们将它们的脚称为“爪”!


如果说趾行动物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自身的爆发力和短时间内快速奔跑的能力,那么蹄行动物则是为了强化自身耐力和奔跑速度。

从骨骼方面来说,蹄行动物的行走方式更加特别,你想想连趾骨都不再着地了,而是“趾甲”着地。这得多疼啊!正因如此,蹄行动物的趾甲在演化道路上逐渐变得坚固而宽厚,也就是蹄子。

长颈鹿就是典型的蹄行动物,因为长颈鹿踮着脚尖走路,也被称为草原上“舞动的芭蕾”。芭蕾舞蹈中立起脚尖的舞步就是模仿蹄行动物!鹿、羊都是用趾尖着地,而且要适应迅速奔跑,所以它们的脚趾有坚硬的蹄覆盖。像奇蹄目的马、偶蹄目的牛,它们的行走方式都是蹄行。但不是所有带蹄子的动物都是蹄行动物,这些动物的行走方式可以称为“半蹄行”或“半趾行”,比如猪、大象、河马等。


掌是掌、爪是爪、蹄是蹄,动物们的“脚”有自己的称呼!最后给大家看三张图片,看看人类是如何模仿动物走路吧~

跖行


趾行

蹄行

END

作者:麋鹿

编辑:麋鹿

图片:网络


此文章仅作科普交流之用,

图片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脚面上长得像骨头是什么原因(脚面上有什么骨头)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