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齿灯是什么原因金齿灯是什么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金齿灯是什么原因

金齿灯是什么原因()

元宵节前夕,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燃爆全网,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开放夜场,网上报名人数之多,使故宫官网几陷瘫痪。正月十五当晚,现代高新科技准时“点”亮华灯,流光溢彩的灯光秀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庆氛围。灯光秀绚烂无比,且未对故宫文物产生丝毫破坏,现代科学技术功不可没;但遥想600年前,紫禁城里的人们用什么灯来照亮黑暗?宫里上演的“灯光秀”是怎样一番景象?火对这座木质建筑群意味着什么?帝王为何对火爱恨交织?



千烛宫灯千般景

夜幕降临,北京城里灯火通明,璀璨的灯光帮助人们驱散了黑暗。时光倒退到600年前,那时没有电灯,紫禁城里的人们用火点燃盏盏宫灯和烛台,给黑暗中的皇宫带来了点点光明。

宫灯,顾名思义就是皇宫中使用的灯。作为皇家专属灯具,无论是材质还是造型,宫灯都独领风骚。宫灯多为圆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十二角形,尽管形状各异,但制作方法大体相同。宫灯多以雕花细木为主体框架,框架基本成型后,再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制作而成。明清时期,随着制绢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绢纱灯也越来越精美。

玻璃灯又称料丝灯,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料丝灯出于滇南,以金齿工者胜也。用玛瑙、紫石英诸药捣为屑,煮腐如粉,然必北方天花菜点之方凝,然后缫之为丝,织如绢状。”由此可知,料丝灯最早出现在云南地区,是以玛瑙、紫石英等为主要原料煮浆抽丝,用框合围,上绘各式彩画而成。因其“外如丝,内如屏,花卉虫鸟,五彩斯备”,自明朝开始大为流行,并且十分珍贵。

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精心准备了“紫禁城里过大年”系列展,依据文献复原的盏盏华美宫灯再次悬挂在宫殿内院的廊庑之下,为故宫增添了更浓郁的“年味道”。

精美的宫灯成为游客镜头里的宠儿,仔细观察这些复原的宫灯,会发现宫灯大多分为上下两层(也有三层或多层),形制多为上大下小,形似中国建筑中的亭子。宫灯各面则大多绘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以及戏剧故事等图案,同时也会写有“平安”“福寿”“昌盛”“如意”等吉祥祈福语。作为皇家用具,宫灯的各边角也都装饰得十分华丽,悬挂着五颜六色的缕穗;宫灯顶部雕有龙头,灯底坠饰细密流苏,皇家威严华贵范儿由此也可见一斑。

除宫灯外,烛台也是古时主要的照明工具,烛台由底座、立柱和带有较长烛扦的烛盘组成。明清时期,宫廷的烛台多以成对形式出现,且有多种材质,如珐琅、金银、玉石等;造型则主要为两种,即喇叭形座或覆式高足碗座的圆盘式和八角形器座八角盘式。在“紫禁城里过大年”系列展中,皇家烛台也揭开了神秘面纱,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细观。

旧时宫灯里照明的燃料全是蜡烛。河南博物院郭灿江老师在其《光明使者:灯具》一书中说:“从用途来看,宫灯可分为供桌上使用的桌灯、庭院使用的牛角明灯、墙壁悬挂的壁灯、宫殿内悬挂的彩灯、供结婚使用的喜字灯和供祝寿使用的寿字灯等,不同功用的宫灯,造型也各具特色。”除照明之用外,宫灯已然成为珍贵精美的工艺品。明清时期,皇帝也多用宫灯来奖赏王公大臣。据史料记载,在清朝内务府下设造办处宫廷专门制灯作坊以前,在宫外采购和地方贡献是宫灯的主要来源;即便是宫廷里有专门制灯作坊出现以后,也有大量灯具依靠采买而来。

火树银花不夜天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旧时多称其为上元节。自古以来,元宵节的主要活动都在夜间进行,也因当夜灯火旺盛而被称为“灯节”。除了吃元宵之外,张灯和观灯是元宵节最突出的节日习俗。

早在隋唐时期,在皇家的提倡下,上元节张灯就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节俗。最初,张灯的时间只在元宵节当夜;唐玄宗时增加天数,改为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到了宋代,张灯时间继续延长,改为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明代时间最长,从正月初八开始张灯,直到正月十八才落灯。

明代元宵节庆祝时间最长,相关的节庆活动也极为隆重,活动中的重头戏便是璀璨的灯火。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鳌山灯。

据史料记载,鳌山灯为古时灯景之一,千百盏彩灯被堆叠成小山状,最高可叠至13层,远远望去,形状似鳌,故称其为“鳌山灯”。明代,每逢元宵节,都会在午门城楼上悬系盏盏彩灯,午门外则会安设巨大的鳌山灯。据《皇明通纪》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正月元宵节,皇帝在宫中筵宴百官,同时特许臣民到午门外观赏鳌山灯,这里所说的午门应为南京紫禁城的午门。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元宵节赏鳌山灯的习俗也带到了现存紫禁城午门之外,且规模更大,盛况空前。

明人绘《新年元宵景图》中的“鳌山”

自明永乐七年(1409)至万历朝约200年间,每逢元宵节,皇帝都会特赐百官休假10天。届时,紫禁城内节日气氛热烈,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皇帝会在宫内宴饮群臣,之后共赴午门赏灯,以示与民同乐。除了悬挂彩灯,宫内还会燃放火药房特制的烟花应景。绚烂的烟花在紫禁城的上空绽放,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好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歌舞升平盛世景。

火燃烟花引灾祸

明代皇帝对花灯和烟花的热衷也引发了不少灾祸。大家都知道,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在宫里多一点明火,便多一分危险。据史料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正月,皇帝得到一种奇巧的新式花灯,此种花灯以色纸、竹篾和竹丝扎骨架,糊上纸后,内燃香烛,并藏烟火。皇帝十分喜欢,派人在宫中到处悬挂此灯,结果一不小心走火,引起巨大的火灾,将乾清宫和坤宁宫烧得片瓦不留。眼看宫中火光冲天,皇帝却高兴地说:“好一棚大烟火!”

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皇宫内因燃放烟花和用火不慎等引起多次火灾。如嘉靖十年(1531)正月二十六日,宫内东偏房起大火,延烧房屋14间,皇帝告诫大学士张聪说:“宫中地狭而屋多,且屋宇相连,所以火灾频发,且每每连烧。我闻南京宫中诸门皆砖砌,不用木。固知圣祖虑深。今所毁者,不须依旧式,未毁者量为规划,务使道途疏豁,堂舍整简,勿令相近。俱如南京制,以免火灾。”

虽有此远见卓识,但却未能消灭火灾。嘉靖四十年(1561)冬,这位告诫官员小心防火的皇帝醉酒后,从预备在元宵节燃放的烟花里挑了一些出来,竟然和嫔妃在寝宫帐内点燃玩耍,结果可想而知,又引发一场大火。

明人绘新年元宵景图卷(局部)

到了清代,皇帝们对前朝大火心有余悸,对紫禁城内禁火防火有严格的规定和严厉的惩罚措施。在庆祝元宵节方面,宫廷内虽悬挂彩灯,但不再举办大型灯会。至于烟花,则需要到御园圆明园去欣赏了。

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时期,改为元宵节前一天在紫禁城乾清宫内筵宴近支宗藩。元宵节当天,皇帝则会率领宫眷到圆明园过节,白天在同乐园观看戏曲,傍晚在“山高水长”楼欣赏舞灯和烟火等表演。选择在这里燃放烟花,主要是因为此地地势空旷,不易引发火灾。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据统计,紫禁城自1420年建成,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有记载的火灾约四五十次,若将零星未酿成大祸的失火也算在内,恐怕不止百次。明清两朝,按占据紫禁城的时间来算,明朝比清朝时间要短,但火灾的次数比清朝多得多。紫禁城建成第二年(1421),三大殿就全部被烧毁;紧跟着1422年,乾清宫也在大火中被毁。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期间,紫禁城发生火灾次数最多,同时火灾造成的损坏也最大。紫禁城中宫殿众多,其中乾清宫是被烧毁次数最多的宫殿。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紫禁城失火次数最少。

火灾频仍伤脑筋

冬季是紫禁城火灾多发季节,因为这个季节宫内取暖、供暖的设备多,同时恰逢春节和元宵节,灯火使用也最多,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大火。为了保护皇宫建筑以及殿内所藏珍宝免遭大火焚毁,紫禁城里的防火问题备受重视。

严厉惩罚 清代皇帝吸取明代紫禁城大火的教训,具有极强的防火意识。特别是康熙皇帝,他对皇宫内的防火有严格的规定,同时设有专门巡检火烛的太监,对引起火灾的人员,惩罚措施也极为严厉。如康熙十八年(1679)太和殿失火,对失火负有责任的人员均被处以绞刑。其后的皇帝也都继承这种防火意识,将保护紫禁城不遭受人为火毁当作己任。

宫廷消防队 现在发生火灾,会有专门的消防队带着专业的设备来救火,那紫禁城里遇到火险,谁来负责灭火呢?清代宫廷内便设有“消防队”—防火班,由身强体壮的太监组成,他们就是负责巡逻明火、失火时救火的人员。

水龙灭火 古代的“消防员”使用的灭火工具叫作激桶,也作唧筒。这种人工灭火的器具早在宋代就有了,灭火时,唧筒的水射出,如一条白色的水龙,因此这种灭火器具也叫“水龙”;由于是以人力作为动力,所以也叫“人力龙”。

水龙是一种木制杠杆式的消防器具,状似特大的腰圆形木桶,中间装有压水器具,上置圆木杠杆。使用时,先在桶内装满清水,然后左右按压杠杆,这时执掌铜制水枪的人应用拇指把枪口按住,待水到一定压力时,迅速把拇指移开,水便会从枪口喷射而出。

在古代神话中,龙王是掌管天下雨水的。居于天庭的龙王,得玉帝号令,吞吐雨水,给人间降下甘霖,人们把这种消防器具譬喻为龙王,故称水龙。这种方法比起众人一哄而上的救火方式,颇有优势。不仅人少效率高,如果加设皮管,即使高处或用盆无法涉及之处,也能喷涌而上,类似于我们今日所见的消防龙头。

太平缸 太平缸大家到故宫游览,会发现在宫殿外面或庭院里放置了许多大缸。现在缸内是空的,但在明清两代,缸内平时则要贮满清水。这些大缸也是紫禁城里的一种灭火设备。冬天天气严寒,为了防止缸内清水冻冰,农历小雪节气开始,还要派专门的太监给大缸“穿”上棉外套,缸上“戴”上帽子,缸下则要放置炭火,保暖措施不容一丝松懈。据说,直到来年惊蛰节气才可以撤掉炭火。之所以如此精心照料大缸,为的就是遇到火险时,可以第一时间使用缸内的存水灭火。

缸的秘密:明代大缸多为铁质或青铜质地,清代则多为鎏金铜缸;故宫里缸的大小、多少不一,多随环境而定;缸的重量不容小觑,据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档案记载,口径1.6米的铜缸约重3400千克,口径1.28米的铜缸约重2200千克;缸的价格也十分昂贵,口径1.6米的铜缸造价费用约为500两白银。

纵观明清两代,皇帝们对火可谓是爱恨交织,一方面宫廷里照明、取暖、饮食离不开火,一方面雷击、用火不慎等又多次引起火灾,宫殿建筑屡次付之一炬。为了更好地与火相处,皇帝们在紫禁城内安“避雷兽”、建“防火墙”、设“消防局”、下“罪己诏”……想必也是耗尽了“洪荒之力”。帝王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人接下防火保护重任,精心照看着这位600岁的老人,无火也温暖如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金齿灯是什么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