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节能是什么原因大合节能是什么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大合节能是什么原因

大合节能是什么原因()

2018-10-18 16:36 | 温岭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陈祥胜 文 朱海伟 图

今年3月2日晚9时15分,由央视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正式在中央财经频道播放。热心观众欣喜地发现,位于温岭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在片中展露英姿。

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的先驱者,也是我国第一座潮汐能双向发电站,在世界上仅次于韩国始华湖潮汐电站、法国朗斯潮汐电站和加拿大安纳波利斯潮汐电站,位列第四。它不仅被写入我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还被列入我国20世纪大事记,成为温岭人的骄傲。

航拍镜头下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

温岭潮汐能开发始于沙山潮汐电站

潮汐能是一种不消耗燃料、没有污染、不受洪水或枯水影响、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我国潮汐资源相当丰富,据统计,我国可开发的潮汐发电装机容量达21580兆瓦,年发电量约619亿千瓦时。

江厦潮汐试验电站于1973年年初开建,位于我市西南的江厦港上。而在这座电站建成前,温岭曾就开发利用潮汐能进行过有益探索。相距不远的沙山潮汐电站的建设,便是迈出的第一步。

沙山潮汐电站为全国最早建成的小型潮汐电站之一,位于原沙山乡(今温峤江厦)下楼村江厦港南岸。电站于1958年10月开工建设,1959年8月建成发电,1980年6月并入县电网。电站的综合开发始于1962年,水域放养花蚶等水产,后由于效益不好,于1984年停止发电。

沙山潮汐电站为潮汐发电单向电站,即只用一个水库,仅在涨潮(或落潮)时发电,因此又称单水库单程式潮汐电站。相较而言,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虽用一个水库,但是涨潮与落潮时均可发电,只有在水库内外水位相同的平潮时不能发电,这种电站被称为单水库双程式潮汐电站,它大大提高了潮汐能的利用率。

一封寄给中央的书信,给能源紧缺的浙东南带来曙光

现年80岁的陈琳谦,曾参与了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营管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能源普遍紧缺,对本就能源匮乏的浙江而言,情况尤为严重。“以温岭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用电需求骤增,单靠建于现今太平街道大合山路一带的大益山火力发电厂,其发电量已远远无法满足当时的用电需求。”陈琳谦回忆。

而在当时,作为新能源的潮汐能开发方兴未艾,包括前文提到的沙山潮汐电站在内,部分沿海省份相继建设了不少潮汐电站,但这些电站都与沙山潮汐电站一样,为潮汐发电单向电站,存在潮汐能利用率低的问题。

“鉴于乐清湾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当时,温州的一名干部向中央写了一封信,针对浙东南沿海能源紧缺的现状,向中央提出能否开发乐清湾的潮汐能。”陈琳谦说,1970年8月,水利部第十二工程局根据部里的指示,组成查勘小组对乐清湾进行潮汐能开发利用踏勘。

而水工专业毕业、当时在安徽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陈琳谦,经组织安排,于1971年元旦调回了老家温岭,成为第十二工程局乐清湾查勘小组的一员,那年的他才33岁。“上级需要找个熟悉当地方言的技术人员参与查勘,而当时我也想回来工作,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方案“四选一”,首座潮汐能双向发电站落户温岭

1972年1月10日,当时的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向国家科委、水电部上报《关于要求建造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报告》。同年3月,水利部第十二工程局提出《乐清湾综合开发技术经济调查报告》。

陈琳谦回忆道,当时,报告拟订了4个潮汐电站开发方案:一是江厦潮汐电站方案,装机0.33万千瓦,年发电量0.17亿千瓦时;二是漩门港方案,装机4.4万千瓦,年发电量1.96亿千瓦时;三是漩门港、江岩山分期开发方案,即在漩门港方案之后,开发江岩山以上的乐清湾库区,装机53.9万千瓦,年发电量22.97亿千瓦时;四是江岩山—漩门港以内乐清湾库区一次性开发方案,装机55万千瓦,年发电量23.4亿千瓦时。

“报告认为,方案三和方案四规模大、投资多,单位千瓦投资也偏高,目前暂不宜开发;而江厦潮汐电站方案规模小,机组设备便于地方自行解决,在建设中可以积累经验,进行科研。”陈琳谦说,“此外,江厦潮汐试验电站选址处的七一塘围垦工程塘基当时已基本建好,低潮位时坝石已能露出水面,泄水闸已基本建好,相对而言,工程投资较少。”

“温岭当地对争取该项目的建设热情很高,当时全温岭年用电量为5000万千瓦时,而电站设计年发电量为1700万千瓦时,这对缓解温岭用电压力很有帮助。而且江厦港位于乐清湾北部,最大潮水落差有8米多,这也是一个有力的自然条件。”他补充说。

方案落定后,1972年,当时的国家计委下达水利电力潮汐电站项目,批准建设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并将其列为国家主要科研项目。

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枢纽由大坝、发电渠道、厂房、泄水闸等组成。

建设中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资料图)

1973年,电站正式动工,陈琳谦作为设计单位人员,被派驻到了施工现场。搬家那天,陈琳谦和几个同事一道,从设于玉环楚门的查勘小组办公点,坐车到达江厦。因为江厦车站到施工点没有通车,大家只能靠手拉车来托运行李,最后入住到一座石头宿舍里。“工程施工的沙山一带,有着‘温岭西伯利亚’之称,很是偏僻荒芜,生活条件很艰苦,就连平时饮用、盥洗用的水都是从外面购入的。”那些在工地上的生活场景,陈琳谦至今记忆犹新。

但相较于艰苦的工地生活,电站的施工建设更是难关重重,其中,电站堤坝的修建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依托原有的七一塘,施工人员克服潮水所带来的冲刷,结合基坑开挖,投放土石方25.19万立方米,堤坝于1973年10月17日合龙。

四天四夜不眠不休,堤坝实现二次合龙

堤坝成功合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1974年8月18日,当地遭遇第13号强台风和天文大潮,坝址处出现历史最高潮位6.85米。当时,堤坝外面潮位较高,里面因配合电站厂房建设,需要保持低潮位。狂风巨浪来袭,致使堤坝断面决堤100米,堤坝被冲走土石方5万立方米。

“当天,我正在家休息,堤坝断面决堤后,工地立马派车来接我回去,立即着手研究处置应对方案。”当时,陈琳谦主要负责第二次合龙设计作业。为确保堤坝顺利实现第二次合龙,上下各级极为重视,从1975年上半年开始,项目方积极准备了大量设备和石料。

万事俱备后,1975年4月的一天,堤坝实施第二次合龙。“工地上人山人海,还特意调来了大板车运输石料,部队也派来大批官兵进行支援。”陈琳谦说,“因为决堤口水位深,只能靠立堵,大板车将石料倾倒入决堤口时,小的石料立马被潮水冲走,大的石料留了下来。而且中间不能停下来,一停,便会前功尽弃,溃口也会越来越大。”

就是靠着这种不计损失地倒注石料,在所有人员4天4夜不眠不休的连续奋战下,堤坝顺利实现第二次合龙。成功合龙后,陈琳谦才回到宿舍蒙头大睡。

电站配套工程建设于1976年全面铺开。

作为我国第一座潮汐能双向发电站,电站具备相应的试验性质,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其中,发生在1985年的一次意外,令陈琳谦记忆犹新。

那是个台风天,电站的电线被打断,外部电力供应中断,备用电也无法供应。最令人忧心的一幕出现了,停电导致机房内3号发电机组的油泵出现故障,重力油箱油压缺失,水闸门无法闭合,一旦海水倒灌入机房,整座发电厂房将处于危险境地。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身为电站负责人的陈琳谦立即打电话给县里,请求当地抓紧送电。与此同时,电站员工积极采取措施,大家用脸盆等将油重新灌入高位油箱内,保证油压,最终顺利关闭水闸门,一出险情由此化解。

工人对水轮机进行维护。

投运38年,科研意义更为深远

1980年,电站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985年,电站基本建成。目前,电站共安装6台3种型号的双向灯泡贯流式潮汐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100千瓦,年发电量约730万千瓦时。其中,2号机组为600千瓦,其余5台机组均为700千瓦。2007年投产的6号机组还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是一台新型的双向灯泡贯流式水轮/水泵、发电/电动机组,与原有机组相比,增加正、反向水泵运行工况。

从1980年5月投入运行至今,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累计完成发电量21781万千瓦时,节约了7.144万吨标准煤,同时减少5.924万吨碳粉尘、21.716万吨二氧化碳、0.653万吨二氧化硫、0.327万吨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

电站建成后,除了获得大量的电能,还有围垦、水产养殖、交通及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电站库区围垦形成的5600亩土地中,可耕地4700亩已全部开发,靠堤边进出水通畅的部分土地还被改造成水塘,发展对虾养殖。水库的1.37平方公里水面,则用来发展鱼、虾和贝类养殖。电站大坝的建成还使江厦港两岸群众可以通过坝顶往来,不再需要摆渡或绕行。

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内部机房。

江厦潮汐试验电站作为潮汐能发电的试验基地,通过工程实施,积累了双向潮汐发电机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经验,特别是2015年完成增扩容改造的1号机组,安装了国际上首次研发的三叶片六工况双向高效运行的潮汐发电机组转轮,填补了国内潮汐电站在设计优化及多工况运行方式等方面的技术空白。电站的稳定运行也为目前我国最具开发潜力的浙江三门健跳港,福建福鼎八尺门、厦门马銮湾潮汐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大规模商业开发潮汐能积累了工程经验和技术储备。

新能源带来新生活

(记者 陈祥胜)

0.5元/分钟、通借通还,今年,共享新能源汽车这种传闻中的新鲜事物,忽地从天而降,出现在市民身边,给大家带来一份惊喜。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采用新兴的共享出行模式,使用操作方式类似于城市公共自行车,通过手机App操作,按时计费,随借随还。驾驶这种新能源汽车出行,更环保、更便捷。

除了共享新能源汽车,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沼气及垃圾焚烧发电等新能源,也在不断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新能源产业是实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温岭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这里四季丰富的光照、海风和潮汐等资源,给开发利用新能源提供了先天条件。

多年来,温岭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形成了诸多优势:像市民比较熟悉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其规模居世界第四;全省第一个沼气工程——坞根镇原寺基村年产沼气14万立方米;东海塘,20台风力发电机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还有近年来投运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另外,温岭还有丰富的太阳能、地热等资源以及新能源产业。

以温岭近年来大力推广、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光伏发电为例,2017年,全市完成28个工业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并网容量30425千瓦,累计完成31个工业发电项目,并网容量30884千瓦,发电量达174.92万千瓦时,是2016年的5.84倍。

截至2018年9月,温岭累计完成新增屋顶光伏装机容量48377.22千瓦,其中新增家庭屋顶装机容量3535.34千瓦。根据《关于促进温岭市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至“十三五”期末,温岭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80兆瓦以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大合节能是什么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