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吓到是怎么回事(大人容易被吓到是怎么回事)容易被吓到是怎么回事(大人容易被吓到是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容易被吓到是怎么回事(大人容易被吓到是怎么回事)

容易被吓到是怎么回事(大人容易被吓到是怎么回事)

近两天对很多人来说,注定是不平静的。


我们听到空难的那一瞬间,相信不少人脑袋里面都是“weng”的一声,感到窒息。


(网友微博截图)


那种感觉,就像时空一下子变得不真实了,心里默念祈祷: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



我们会不自觉地去代入,“想象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当时在飞机上,那该有多绝望呀……”甚至很多人表示,感觉以后再也不敢坐飞机了。


(微博上很多网友开始担忧飞机出行的安全性)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一位学生的社交平台截图)


我们一边痛心于事故的发生,一边又由于这种痛心产生的关切而不断地去浏览相关新闻,真真假假……全部信息都在脑海里产生内爆。


接受过多负面信息,但是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却不能找到合理的出口。


关注的细节越多,作为旁观者的屏幕面前的我们也可能留下心理创伤。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刘凤玉」想提醒大家:在关注这场灾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预防「替代性创伤」



比PTSD更隐匿的,是替代性创伤


刘凤玉医生介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直接遭受创伤引起的;而替代性创伤是得知他人创伤经历后发生的。


“替代性创伤”这个名词最初是从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来的。


心理工作者经常会听到来访者诉说他们的创伤性经历,他们会试图去体会与来访者类似的感受。


如果程度深一点,那么这种通过共情产生的一些体验就会变成自己真实的感受,就好像自己也经历了类似的创伤,并因此产生心理和生理的反应。


近些年,替代性创伤常常出现在人们在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后,比如疫情、空难、车祸等等。


现在的新闻信息都是实时呈现的,我们得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当事人产生连结,我们越是共情,就越可能导致替代性创伤。


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

自己出现了替代性创伤


刘凤玉医生解释,替代性创伤的症状与往往与直接创伤的症状相似,但它们的强度较低,他们也不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状况跟替代性创伤有关。


我的朋友在浏览新闻时,常常会对自己的美好生活感到愧疚,会不自觉地去看负面评价,抨击麻木、袖手旁观的人。


其实,这也是“替代性创伤”的一种。久而久之,还会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



例如他们更多的会描述自己感到不安,容易发火,容易受到惊吓,注意力不集中,总觉得很疲惫……


有些人会失眠,做噩梦,有些人脑海里可能会不停的出现所目击的创伤相关场景,有些人会感到麻木、恐惧、绝望等等。


刘凤玉医生介绍,去年门诊上一位患者找到她,倾诉自己会因为看到新闻里面有人因为疫情去世而感到悲伤。


看到有人因疫情被隔离时,会感到惶惶不安;时常会把自己的小孩子代入到新闻事件中,出现失眠、心慌、胸闷、躯体疼痛等症状。


但是患者也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出现了“替代性创伤”,他们往往因为心理生理反应超出一定的界限,出现抑郁症或者焦虑症状态前来就诊。



如果你感到“窒息”,不妨先放下手机


替代性创伤大多数出现在拥有高度同情心的人群,它带来的创伤不亚于真实创伤。


替代性创伤非常普遍,但是大家可能没有很好的预防方式。刘凤玉医生为大家介绍了一些方法不妨试试:


1、最直接的方法是——避免自己一直沉溺在悲伤的氛围中,避免去接触更多的信息细节。


为当事人和救援者祈祷,但是大家都要更加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才行。



2、保持自己正常的生活步调,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例如跑跑步,允许自己适当喝点“肥宅快乐水”。



3、情绪找不到出口,其实可以选择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也算是给内爆的信息开了一个闸口。


建立一个自己的小树洞,把不开心的情绪都扔进去隔离。



4、最重要的一点是:


记住!希望你开心快乐的,除了你的家人,还有心理工作者们。


如果自己采取了很多方式都无法调节,甚至出现长时间失眠、严重的躯体症状和持续的情绪低落,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请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找医生们。



「本期科普医生」


文/编辑 | 离离 制图 | 云云

监制 | 清清 审核 | 蓝岚

图片来源 | 创客贴、123rf等


本文为「四川名医」原创,未经授权禁止全文或部分转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容易被吓到是怎么回事(大人容易被吓到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