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用手按了会痛是什么原因(肚子用手按着会痛是什么原因)肚子用手按了会痛是什么原因(肚子用手按着会痛是什么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肚子用手按了会痛是什么原因(肚子用手按着会痛是什么原因)

肚子用手按了会痛是什么原因(肚子用手按着会痛是什么原因)

近些年侦破题材的影视剧比较火,观众之所以喜欢侦破题材原因有两点:一是超强的逻辑推理;二是炫酷的科技手段。两者相加使得现代侦破手段既发达又高效,让关众开眼界长知识。

既然专业的侦破手段源于科技,那么让我们就不禁好奇,在几乎没有科学可言的古代,是如何破案的?

其实古代的侦破手段,绝不仅仅是粗暴的悬赏通缉、严刑逼供。古代的破案手段很多,方法和现代如出一辙,甚至有的地方比现代更加富于技巧,更加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说审讯技巧。

在古代有明文规定,根据《唐六典》规定:“凡察狱之官,先备五听。”五听指的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就是要观察嫌疑人的语言、脸色、呼吸、听觉和眼神。

一、辞听

就是看他如何说话,如果他是直言相告不撒谎,那就条理清晰。如果他撒谎了,那就会言词闪躲,杂乱无章。

宋代尚书张咏(纸币的发明者)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断案高手。

张咏任江宁知府时,有一个过路的僧人递出验牒供他勘验。张咏发现这僧人一身酒气,就问他:“僧人不能喝酒,是戒律的第几条?”当时这僧人就愣了,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僧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张咏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命人把这僧人收监。第二天,所有官员都聚集而来,既不解又震惊。

张咏命人把僧人带上公堂,问他:“你出家几年了。”僧人答:“已经七年了。”

张咏再问:“为何你头上有包头巾的印记?”僧人面色通红、头顶见汗。(中国古代男子都是留全发,出生不久把胎毛剃了之后终生不可剪发,头发长会把头发盘起来包上头巾,而包头巾的地方由于阳光照射不到,久而久之肤色会比其它地方白。)

张咏大喝一声:“大胆骗子,还不认罪,为何冒充僧人?”(头上有包头巾的痕迹,说明他刚摘头巾不久,既然出家为僧七年,应该七年前就摘掉头巾,剃光头发)。

张咏通过对方几个简单的回答,就断出这僧人是个骗子。果不其然,这个人好吃懒做,认识了一个和尚,发现和尚有些钱,就跟和尚套近乎,晚上趁机把和尚杀了。把和尚的东西据为己有,冒充僧人又去四处骗吃骗喝。

这是张咏用辞听的方法给破案。通过分析对方的言语、措辞,找到疑点抓住漏洞,这是辞听。

二、色听

通过观察嫌疑人的表情和神色,判断他有没有异样,来发现案件疑点。

清末小说《我佛山人笔记》记载了一个故事。

清苑县(今天河北保定清苑区)有兄弟俩,老大年纪50多岁,和老伴儿生了一个儿子,儿子也已经娶妻生子。三代同堂的日子过得挺好的。

老二两口子没孩子,又染上了毒瘾,结果输光了家产。日子过得紧,而且经常有人上门讨债。

有一天老二的老婆被债主追上门,没办法又到老大家借钱,正巧老大的儿媳妇在厨房做饭。这老二媳妇就跟老大儿媳妇哭穷。

正在这时候老大的儿子回来了,跟自己媳妇说饿了要吃饭。饭在锅里已经熟了,媳妇给他盛了一碗,让他先吃。没想到一碗饭没吃完,老大儿子倒在地上,手按肚子喊疼,折腾了一阵子,七窍流血死了。

这老二媳妇一看出了人命,马上喊道:“哎呀,谋杀亲夫了,下毒谋杀亲夫了,。”然后就拽着老大两口子到官府告发。

官府接案后,立刻将老大的儿媳妇拘捕,严刑拷打,儿媳妇受不住折磨,就招供说因为奸情谋杀亲夫。并说出奸夫是娘家的一个表亲。

把这表亲抓来,这个表亲连挨打带被吓,迷迷糊糊也就招了供。照理说到这就可以结案了,可是老大儿媳妇突然间反悔,说自己是冤枉的。之后又多次招供,多次翻供。

这案件确实存在疑点,就一直往后压着。三年后新县官上任,翻看卷宗的时候,发现这个案子,很重视,决定重审。

重审当天,案子相关人员全都押到堂上,老大两口子、老二两口子、老大儿媳妇、儿媳妇表亲,六个人在公堂上跪成一排。

县太爷说:“你们听好了,这案子压这么久,为啥今天我要重审呢?因为昨天晚上死者(老大儿子)给我托梦,把事情真相都跟我说了,他确实是中毒死的,凶手就在你们六人之中。”

接着又说:“我就在梦里就问他,是谁毒死他的。他告诉我天机不可泄露,但是凶手的右掌心的颜色已经变黑、白眼珠已经变黄了。”

说这话的时候,县太爷就观察这六个人的表情,看了一番之后,一拍公案,大声叱喝老二的媳妇:“杀人就是你。”

县太爷不等她狡辩接着说:“刚才我说凶手右掌心颜色变黑,其他人都很坦然,只有你很惊恐,而且偷着看自己的右手。还有、我说凶手白眼珠变黄,别人都没动作,就你丈夫看你的眼睛。说明你丈夫知道你杀人,你们俩是同伙。”

老二媳妇知道再狡辩也没用了,招供认罪。原来老二夫妻俩早就想侵吞大哥家财产,每次到老大家都带着砒霜去,打算找机会投毒。

结果那天趁说话空隙老二媳妇真投了毒,刚巧老大儿子提前回来吃饭、先挂了。破坏了老二媳妇的计划,这才有她诬告侄媳妇的一幕。

这是色听,根据察言观色来说,前面的辞听是察言,这个色听是观色。通过观察嫌疑人的表情来发现漏洞。

三、气听

书中对气听解释的是“观其气息,不直则喘”,意思是观察嫌疑人呼吸,如果他心虚就会心烦意乱、呼吸急促。

《折狱奇闻》记载了一件事。

清代的文学家袁枚,当县太爷的时候,用这个方法破了一桩奸杀案。

有一天江宁县(今南京西部)县衙接到报案。县里裁缝的女儿,被绑在椅子上、遭到奸污、被掐死、地上还有半截的舌头。

受害者的舌头是完整的,这半截舌头应该是凶手的。县太爷下令缉拿,很快抓到一个只有半个舌头的卖货郎。就把他判了死刑。

这个案子正好发生在两任县令交接的时候,袁枚刚上任就接手这个案子,他看了一遍案宗,心想不太合理:“罪犯的舌头都被咬断了,哪还有心思再奸污杀人?如果是奸污之后被咬了,罪犯应该不会用掐死的方式杀人,那不足以解恨且浪费时间。”

袁枚果断下令“刀下留人,改天再审。”

重审当天袁枚对外宣布,说自己能用审问裹脚布的方式审出真凶。声称受害者的裹脚布上面有怨气。县里有些好奇的人都过来观看。

命令衙役把受害者的裹脚布缠在县衙的柱子上,然后用棍子在裹脚布上抽打。围观的吃瓜群众都笑话袁枚是糊涂虫。正在这个时候,袁枚突然下令停下来。

并把大门给关上,然后说:“所有围观的,你们逐一上来摸那裹脚布。如果这里头谁是凶手,裹脚布就会缠住他的手。”

民众依次上前摸,到最后剩下两个年轻人,身体还没靠近裹脚布就十分紧张,尽管极力控制着身体的颤抖,也掩饰不住呼吸急促。

袁枚见状,把此二人拿下审问,俩人招供。原来那个替罪羊那个货郎,当天去裁缝家进货,看见裁缝女儿漂亮,就想调戏一番,不想被她女儿咬断了舌头,惊慌之下,这货郎就吓跑了。

正好这时两个年轻人在门口。本想入内偷东西,结果进院见到裁缝女儿在哭,俩人起了色心,就假装是裁缝的客户去安慰,然后对她动手动脚。尽管裁缝女儿努力反抗,没逃过两人魔爪,最后还把裁缝的女儿掐死。

这两名罪犯听说货郎成了替罪羊,心里十分得意,又听说县令要审裹脚布,感到好奇想看看这县令出丑,谁知一来就给抓住了。

这是五听里面的气听,根据气息判断,观察罪犯心虚时候呼吸反应,成功地把真凶缉拿归案。

四、耳听

耳听是通过嫌疑人的听觉反应,来进行判断,嫌疑人如果心虚,就会对外界的声音变得很敏感,进而做出本能的反应。

有一人,家里丢了鸡。县令就传他的左邻右舍审讯,这事跑不出附近的人。结果当然没人承认,都跪在地上喊冤。

县令假装不理睬,忙别的工作,过了很久县令才说:“不早了,你们回去吧。”

县令发话了,这些人就起来转过身往外走,正在这时候,县令突然大喝一声:“偷鸡贼,没让你走。”

此话一出,有人不知所以停下回头看;也有人心不在焉走了老远才反应过来停下。

只有一个人听了之后浑身一抖,腿就软了,差点跪在地上。县令指着他:“你是偷鸡贼。”

人心虚的时候,很怕外界突如其来的声音刺激。最怕听到声音指令之后,瞬间做出生理反应,这不受思维控制。这是耳听破案的关键。

五、目听

目听是通过人的眼神进行判断,心里没愧的人目光正,心里有愧的目光容易躲闪。

清代《虫鸣漫录》记载过的小故事。

有个捕快叫曹福,擅长观察人。有一天呢他在街口坐着,看到街上过来一个人,身穿绸衫看似挺有钱,年龄三四十岁模样,拿着纸扇缓缓经过,看上去挺有派头,而且还像个读书人。

其它捕快都没觉得异常,唯独曹福突然上前叫到:“你给我站住。”

结果这个人拔脚就想走,但还是被曹福抓住,回去一审果然是个惯偷。

同行问曹福:“你怎么知道这是小偷?”曹福回答:“这个人走路老是低着头,但眼睛始终斜着看,左顾右盼,好人哪有这种眼神儿?这是偷着寻找目标的眼神。”

现今警察在反爬的时候,也用这目听。见有人眼神贼溜溜的,就得多加注意这人。目听对识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五听在古代,它的缺陷显而易见。首先,五听制度过于强调司法官,利用察言观色,对证据做出判断,很容易导致主观臆断,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其次,五听制度过分依赖司法官的高素质,如果司法官整体素质不高,他的知识水平、判断能力有缺陷,这个制度就很难切实发挥作用。

但尽管如此,我们今天仍要对五听的智慧心怀敬佩,因为没有古人的这种实践,也就没有我们现在审讯技巧的合理延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肚子用手按了会痛是什么原因(肚子用手按着会痛是什么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