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委屈害怕是什么原因(老是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委屈害怕是什么原因(老是怕孩子受委屈)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孩子委屈害怕是什么原因(老是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委屈害怕是什么原因(老是怕孩子受委屈)

#教育听我说#

自信,顾名思义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是成就动机必需的心理素质和源动力。自信也是社会情感能力中复合技能的三个心理素质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侵必删

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一、导致孩子不自信的行为―环境塑造

孩子之所以会对某些事物感到害怕,是因为大人的反应,研究发现,孩子胆小、不自信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父母家庭教育的方式。

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阿尔伯特进行这项研究。在实验开始之前,小阿尔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这些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阿尔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阿尔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第一步,把阿尔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阿尔伯特的地方,允许他玩弄它。这时,阿尔伯特对白鼠并不恐惧。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触摸它。第二步,当阿尔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就在阿尔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刺耳的声音。毫不奇怪,在这情况下,小阿尔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表现出恐惧。该过程重复数次。第三步,把白鼠放在阿尔伯特面前,没有声音刺激。阿尔伯特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阿尔伯特已经将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现在的条件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原先对巨响的无条件反射,现在对白鼠的条件反射)。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发生了。而且,这种恐惧对其他相似的东西也有效。在实验的17后,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房间,阿尔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元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而具出现在他面前,他都表示出相同的反应,不过阿尔伯特并不是惧怕一切有毛发的东西。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当孩子的行为和一个刺激产生了强关联,就有可能促进孩子产生新的行为表现。所以,情绪——包括恐惧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二、导致孩子不自信的行为――安全的缺失

1、被忽视型:父母工作繁忙,顾不上孩子的情绪、想法、变化。孩子的内心得不到支持;或者把孩子交给长辈(孤独、遗弃),孩子会觉得“我不够好,才遗弃我,才把我丢给老人”,这些行为会十分打击孩子的自信。

2、超理智型:父母和孩子没有感性交流,只有理性的安排。无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互动,孩子的感受被忽视、被漠视,得不到释放。孩子不被“看见”。常见场景:当孩子不小心跌倒时,父母会毫无表情地说:“站起来。”不会管孩子是否感到疼痛。当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情,父母会很“理智”地和孩子说:“不能那样,应该这样。”也不管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怎样的情绪变化,是否感到委屈……

三、导致孩子不自信的行为——过于严苛

打击式教育:让孩子感受难堪才会觉醒,遇到困难才会激发;抵不住压力就是懦弱,扛不住挫折就是无用。打击式教育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不好”、“怎么做都不能让父母满意”,会让孩子觉得失控和难堪。而且,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他的“最近发展区”,也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从而形成“习得性无助”。所以父母对孩子要有要求,但是不能苛求。

四、导致孩子不自信的行为——父母把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比较

父母用别的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作比较,特别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进而让孩子对自己缺乏自信。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作为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下来后,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也是他这段时间努力的结果,不妨跟孩子说“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继续加油!”

五、导致孩子不自信的行为——给孩子贴标签

在大多数家长眼中,内向=胆小,但其实两者没有任何关系。

内向:慢热、好静,除了亲密的朋友外,对一般人都比较冷淡。

胆小:对某事某物感到害怕、畏缩,继而没自信、不敢尝试,遇事就哭。

本来孩子可能只是内向,但如果家人一直给孩子贴“胆小”的标签,那么孩子也会渐渐产生心理暗示,从“假胆小”逐渐变成“真胆小”。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他的行为举止越发趋向于标签。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大部分的标签是负面的不积极的,所以在家长盲目给孩子下定论,并多次指责和批判下,孩子也可能会将假想的状态变为现实,一个根深蒂固的毛病就这样逐渐形成了。由此推之,一个孩子老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肯定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一位员工被老板认为是某些方面能力不行,他也肯定会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产生怀疑,进有时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有这方面的能力也不会再表现出来了,员工会认为“老板已经认乡自己的能力不行,自己还表现什么呀。”所以负面标签不要贴,正面标签也不能随便贴,客观理性地看待孩子的表现。

孩子自信的培养


图片来源网络侵必删

一、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孩子缺乏自信的原因

孩子是对所有学科和活动都缺乏自信,还是个别学科?原因是什么?有的孩子会因为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而怀疑自己;或者因为老师或同学无意中的一句话而自卑;或者是因为偏科而自卑。

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某学科或某些活动缺乏自信的?当孩子的问题直观表现在分数上或老师的嘴里时,这个问题或许发展一段时间了,所以家长需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一些在我们看来不起眼的事情都有可能是“导火索”。

家长不能直接给孩子贴上一个“学不好”“脑子笨”“敏感自卑”的标签,而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找到原因进行针对性训练,可以逐步改变孩子缺乏自信的问题。

二、亮点思维发现孩子闪光点

父母应用亮点思维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创设平台,让孩子在平台上展示他的才能,在展示中获得的成功和愉悦感可以迁移到其他方面,进而促进孩子的自信。

例如:经常看到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儿子不听话,成绩没有谁谁好,不懂礼貌、太捣乱等等,满满的都是对孩子的不满,这时有人反问:“你家孩子作文写的很好啊,你不知道?”她才说:“孩子跟我说过老师夸他作文写的不错了,我再夸不就上天了吗?”其实不然,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忽视掉一些孩子的调皮,来帮助孩子建立他的自信心。

三、给予孩子策略性帮助

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中、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要做具体的策略性的帮助。让孩子感觉到“有困难,但是有办法解决的”,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免疫功能。简单说,就是要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指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替他解决问题,更不是恐吓他赶紧去解决。

四、重视对孩子元认知的训练

元认知系统,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我们在认知前面加了一个前缀,元认知也就是说认知的认知,思维的思维,想象的想象,即我们审视自己思想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从困感的问题中解脱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事件本身,从而容易地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碰到了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或者如果怎么解决会怎么样。我们现在老说的要反思反思,就属于元认知的成分。这个成分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

听起来很深刻吗?不妨举个例子,就像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因为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而想要放弃听讲,但最后还是停止了这一想法,控制住了这一举动,继续让自己保持专注,这就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发挥。

让孩子学会“想一想”。把成功作为经验,失败成为教训,促使孩子思维更成熟。

五、重视孩子抗挫力的培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和失败。每个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比如:学前阶段没有掌握生活自理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面临这些问题,孩子抗挫折、能力较差的话,很可能造成孩子不喜欢学校,适应小学生活就很困难。培养抗挫折能力是孩子的必修课之一。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平常生活中,我们不要过度保护、溺爱孩子,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锻炼成长。懂得放手、敢于放手,让孩子去经历挫折,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竞技活动,拓展活动等;鼓励孩子学习新技能;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等;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帮助孩子体验挫折,学习应对挫折。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挫折。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可过分夸大挫折的意义,也不能否认挫折带来的痛苦。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先共情孩子的感受,然后和孩子一起去分析他的经历,看看有哪些收获与成长。

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母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如果父母经常抱怨、经常流露出对现状的无助和不满,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很难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挫折。父母要和孩子有温暖、可信的亲子关系,多与孩子沟通和分享当天的事情和感受等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孩子委屈害怕是什么原因(老是怕孩子受委屈)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