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倒嚼是怎么回事(人倒嚼是什么原因)人倒嚼是怎么回事(人倒嚼是什么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人倒嚼是怎么回事(人倒嚼是什么原因)

人倒嚼是怎么回事(人倒嚼是什么原因)

你好!我是苏康。


你有多久没有反思了?


为什么你总是在同一问题上犯错呢?


因为你没有反思,不具备反省思维。


通常你看过的很多文章都会这么回答。


说到反省思维,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说这是一种优质的品质。


就连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都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我们普遍认为反省,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有更成功的人生,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有更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关系等等。


总之,反省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自我反省过多的人,压力更大,更加沮丧和焦虑。


对工作和人际关系会更加不满,更固执己见以及掌控个人生活的能力较差。


除此之外,我们越自我反省,这些消极结果就越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来聊聊反省的四个陷阱:


01


第一、 自我反省常常让我们过度关注过去,聚焦于寻找问题的答案。


更要命的是它让我们去追求根本的甚至是唯一的答案。


要知道,对因果关系的痴迷是人类的一大天性。


如果有什么问题找不到答案,那么我们就会孜孜不倦的去找出答案。


一旦我们发现一个看似可能的答案之后,就会抓住不放。


事实证明,自我反省的问题不在于这样做是绝对无效的,而在于许多人自我反省的方式是完全错误的。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自我反省应当是一个开放而充满好奇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对确切答案的寻找。


因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个问题的答案显然都不是唯一的,想要找到任何事的唯一原因,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不用说自己凌乱的思绪,感情和行为了。




02


第二,反省让我们关注为什么而不是做什么。


当我们探究为什么的时候,我们会想方设法证明它,心理学上叫确认偏误,或者说自圆其说。


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做个理性动物就是如此幸运,因为对于自己想干的事情,总能找出或者编出一个理由来。”


关于确认偏误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可以很好的说明: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和阿瑟阿伦在加拿大温哥华市的卡普兰奴河区域公园进行了一次极富创造性的研究。


在公园附近有两座桥,一座桥很坚固,看上去一点也不可怕。


第二座桥是一座悬在半空中的吊桥,距地面240英尺,你想象一下站在桥上颤颤巍巍的样子。


达顿和阿伦请一位美丽的女士站在每座桥的尽头,注意是同一位美女,邀请男性路人做一个简短的调查。


做完之后,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彼此,可以将女士的电话留给他们。


实际上,两人想看看在调查结束后,有多少男士会打电话约这位女士出来。


实验的结果是,跨过第二座桥,也就是跨过危险吊桥的男士,有50%都拨通了这位女士的电话。


而在跨越第一座桥,也就是那个完全没有危险的桥的男士中,这一比例只有12%。


这个实验最有趣的地方并不是这个结果,而是当达顿和阿伦问这些人为什么打电话时,他们大部分的解释是:我打电话是因为她漂亮。


很明显,这位女士对于跨过两座桥的人来说是一样的。


因此他们肯定没有说实话,更可能的是,他们所说的只是最合理,最符合逻辑的解释。


因此这些男士便抓住这个理由不放,没有进一步的质疑。


但实际上的理由应该是,当他们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时,他们的心率上升、口干舌燥和手心出汗。


这些身体表现会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让他们对对面这位美女有更多好感,甚至有种约会时一见钟情的感觉。


通常来讲,我们认为大脑会影响我们的身体,我们感到害怕会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而实际上我们身体的感觉也会反过来影响大脑的判断。


这个实验,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证明。


我们的大脑判断会根据身体反应做出误判,会让我们以为是眼前这位美女导致我们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口干舌燥。


更要命的是,我们大脑一旦找到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原因,我们就不会再去质疑它。


当我们去反思为什么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去寻找最简单看似最合理的答案。


但不幸的是,一旦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之后,我们就会停止质疑这个答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转而开始去证明它,但如果我们去问是什么?怎么办?想什么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更加开放的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样其实反而会激发你更多的想象,去探究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一条黄金法则便是:为什么,通常会进一步帮助我们明白自身所处环境,而是什么,通常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03


第三,写日记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反省行为的好习惯。


很多人认为写日记是人类与内在自我保持联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写日记来自我反省,这种做法有一些意外的陷阱。


这些陷阱会吞噬人们从经验中得来的洞察力。


比如研究发现,那些写日记的人并不比不写日记的人有更强烈的内在或外在自我意识。


在一些研究中,自称有写日记习惯的学生会更多的自我反省,获得的洞察力却很少。


除此之外,写日记的人会更焦虑,那应该如何正确写日记呢?


有一个方法,探索消极时刻,不深思积极时刻。


也就是说,写日记这种反省方式对消极情况进行探索,找出解决办法会让我们走出阴影,而对积极情况探究越深,我们从经历中收获的心理益处反而会越少。


为什么呢?


在一项研究中,受试者在三天里每天写八分钟的日记。


讲述自己最快乐的那些时光,一部分受试者被告知要全面分析那些快乐的事情。


而另一部分只需要重温当时的快乐,便可与那些单纯享受快乐的受试者相比,分析者有关个人成长的收获更少,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幸福感更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


英国著名作家GK切斯特顿,敏锐地发现:“幸福是一种像宗教一样神秘的东西,永远不要对它进行理性阐释。”


也就是说,对于仔细地审视那些积极时刻,反而会白白消耗掉其中的快乐。


相反,如果我们只专注于重温美好的回忆,那么避开陷阱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简而言之,我们体会过去的幸福就好,不必去深究。




04


第四、反刍思维。


什么是反刍思维?


就是一种专注于自己的恐惧,缺点和不安全感的心理状态。


它可以说是自我反省的一对孪生兄弟了。


反刍俗称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你肯定也曾陷入过这种自省的无限循环当中。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人们可能会在脑海中不断回放某段对话。


因为做了某件事或没做某件事而自责,或是内心纠结,拼命想要弄清楚为什么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那么多人面前,我怎么能那么难堪?


为什么还没摆脱这段可怕的关系?


为什么我就是无法不吃那些该死的零食,甩掉这个假期长的肉?


每个曾陷入这种循环的人都知道我们不止一遍两遍,甚至三遍的问自己这些问题,而是反复追问,根本没心思去想其他事情。


英国伟大诗人约翰弥尔顿曾说过:“思想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把地狱变成天堂。”


如果我们花太多精力去审视后视镜里面的自己。


那么,我们会无疑的撞到路边的路灯。


反刍思维非常普遍,而且也非常具有杀伤力。


反刍思维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恶性循环。


比如得过抑郁症的人更有可能陷入反刍思维模式中,导致自己更加关注抑郁症,结果只会感觉更糟糕。


反刍者在未患抑郁症的情况下也会更紧张,更焦虑。


一项针对约会压力进行的大规模研究,通过对来自172个国家的3.2万多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


尽管生活中消极事件的数量和严重性最能预测出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但其反刍程度也是给他们带来压力、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我们陷入反刍思考时,我们会消耗过多的精力去关注我们错在哪里,而导致我们没有什么精力去探索真正想要的东西。




05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自我反省是一种清醒认识到自己很好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几个误区:


第一个是让我们过度关注自己问题,本身陷入更加的抑郁和焦虑。


第二个是我们会习惯于去寻找唯一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往往是错误的。


第三,写日记常常被认为是一个自我反省的好习惯,但研究发现,写日记和成功、幸福感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会让我们陷入更加的焦虑和抑郁中。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自我反省的同时,我们经常出现自我反刍的思维。


因此,错误的反省会让我们产生自我的怀疑和自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让我们陷入只能通过后视镜看到自己而失去了洞察力。


作者:苏康,90后男生,一个持续的自我进化者,喜欢阅读分享,在这纷繁的世界带来一点思考与你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苏康的成长观」,ID:sukang20210123,不是所有的观点都能获得成长。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帮忙转发让更多的人看见,和我们一起收获成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人倒嚼是怎么回事(人倒嚼是什么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