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爆皮是什么原因(耳朵后边爆皮是什么原因)耳后爆皮是什么原因(耳朵后边爆皮是什么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耳后爆皮是什么原因(耳朵后边爆皮是什么原因)

耳后爆皮是什么原因(耳朵后边爆皮是什么原因)

你是否有耳闷、低调耳鸣、听力减退,或耳痛,流脓的症状。在网上查资料,很多人认为自己可能是肾虚了。


其实,耳朵的疾病是很容易误诊误治的。



我们要重视耳朵的症状可能带来的风险。特别是耳道的炎症。


有新闻报道,一位来自山东淄博50岁女性患者黄丽(化名),到山东耳鼻喉医院就医,因之前对耳朵流脓不重视,30年后最终出现头晕、面瘫,几乎听不到声音,不得不紧急进行手术治疗。


外耳道反复流脓是化脓性中耳炎的典型表现,急性期误治或未能及时治疗多转化为慢性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患者非常痛苦,更有耳聋的风险。


有些慢性病患者,非常苦恼,因为是慢性病也不能长期服用抗生素,又不想手术治疗,不知道该如何治疗。


本期,固生堂中医邀请金叁龙医生来和大家分享,什么是化脓性中耳炎?以及中耳炎该如何治疗、预防?


什么是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冬春季,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急性期炎症未能及时治疗,病程超过6-8周,会转化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有哪些临床表现?


①耳痛:多数鼓膜穿孔前疼痛剧烈,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减轻,少数可无明显耳痛。

②流脓: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期为脓血样,以后变为脓性分泌物,或黄或白。

③听力减退及耳鸣:初期耳闷、低调耳鸣、听力减退。鼓膜穿孔排脓后耳聋反而减轻。有的患者可伴眩晕。

④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类似消化道中毒症状。一旦鼓膜穿孔,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病因有哪些?


(1)咽鼓管途径:


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②不当的捏鼻鼓气或擤鼻涕,游泳或跳水,不当的咽鼓管吹胀或鼻腔治疗等引起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中耳;③婴幼儿咽鼓管管腔短、内径宽、鼓室口位置低,咽部细菌或分泌物易经此途径侵入鼓室。例如平卧哺乳时,乳汁及胃内容物可经咽鼓管逆流入中耳。


(2)外耳道骨膜途径:鼓膜穿刺、鼓室置管、鼓膜外伤,致病菌由外耳道直接进入中耳。

(3)血性感染:极少见。


中医如何治疗?


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是西医治疗本疾病的原则。


中医则认为此病病因多为风热外侵、肝胆火盛、脾虚湿困、肾元亏损四个方面,风热与肝胆火多见于急性期,脾虚与肾虚多见于慢性期。


(1)内治法:


①风热外侵证:疏风清热,解毒消肿。蔓荆子散加减(常用药:蔓荆子、菊花、升麻、木通、赤茯苓、桑白皮、前胡、生地、赤芍、麦冬)


②肝胆火盛证:清肝泻火,解毒排脓。龙胆泻肝汤(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当归、生地、车前子、木通、泽泻)


③脾虚湿困证:健脾渗湿,补托排脓。托里消毒散(常用药: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炙甘草、川芎、当归、生地、金银花、白芷、皂角刺、桔梗)


④肾元亏损证:补肾培元,祛腐化湿。肾阴虚-知柏地黄丸,肾阳虚-肾气丸(常用药:知母、黄柏、生地、熟地、山药、牡丹皮、山萸肉、制附子)


(2)外治法:


①体针:耳门、听会、翳风、外关、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侠溪、丘墟等。

②灸法:虚寒者翳风穴悬灸,亦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经典案例



案例一


曹某,女,50,双耳流黄色分泌物10月余。自觉听力下降、乏力,大便不成形,曾多方治疗无果,目前每日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中。


查体:双外耳道多量分泌物,予以清理后见双侧鼓膜较大穿孔。舌淡红,边齿痕,舌尖红,苔白,脉沉。

辅助检查:声导抗示:双侧B型。电测听示:双耳听力中重度下降。

诊断:慢脓耳(脾虚湿困证)

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处方:托里消毒散加减

黄芪、党参、茯苓、白术、苍术、川芎、路路通、石菖蒲、皂角刺、柴胡、山药、酒萸肉、丹参、鸡血藤、甘草。7剂,早晚分服。

外治法:针灸治疗,每周三次,每次留针30分钟。

以此方为主进行加减,外加针灸治疗3周后流脓症状消失,听力恢复至轻中度下降,再予1周中药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未曾复发。


案例二


2021.06.28初诊:何某,女,36,双耳反复发炎流脓1年余。伴右侧耳痛,有时耳痒,自觉听力无明显下降,咽干,易醒,有时胃痛,易腹泻,近日腹痛、便溏,口服阿莫西林、氧氟沙星滴耳治疗中,外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遂来我院中医治疗。乙肝小三阳病史。

查体:左侧骨膜内陷,右侧外耳道多量脓性分泌物,予以清理后见右骨膜内陷,未见明显穿孔,左下鼻甲肿大,舌淡红,边齿痕,脉沉。

辅助检查:声导抗示:左-30,右-25。

诊断:慢脓耳(脾虚湿困证)

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处方:托里消毒散加减

黄芪、党参、茯苓、炒白术、鱼腥草、桔梗、天花粉、薏苡仁、黄芩、紫花地丁、白鲜皮、木香、玄参、甘草、7剂,早晚分服。

以此方为主进行加减,期间定期清理外耳道分泌物,治疗7周后耳道流脓症状消失,治疗结束。




如何预防?



1.积极预防上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小儿患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后,更容易患本病,应尽早诊治。

2.擤鼻不宜用力过度,以免细菌窜入耳窍诱发本病。

3.婴幼儿哺乳时,要保持正确体位,防止乳汁误入耳窍诱发本病。

4.避免污水入耳。

5.保持脓液引流通畅。

6.密切观察病情,尤其要注意流脓、头痛、发热和神志等变化,预防和及时发现本病并发症。

7.鼓膜穿孔未愈者,防止将污水浸入外耳道。

8.注意饮食及生活环境,防止诱发因素,如鱼虾辛腥之品。

9.增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医生寄语:


上述两位患者,均为急性期未能完全控制感染,转为慢性。又加上平素体质偏虚,便溏,舌有齿痕,脉沉等脾虚湿困的典型表现,治疗周期比较漫长。



临床上,急性期患者如果发现及时,尽早治疗,一般都会取得良好的疗效。不幸转为慢性病,只要辨证得当,治疗方法正确,也可治愈。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在发生严重并发症之前争取彻底治愈。


希望通过此文,帮助更多的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走出误区,尽早康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耳后爆皮是什么原因(耳朵后边爆皮是什么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