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磨人是什么原因(眼睛磨人怎么回事)眼睛磨人是什么原因(眼睛磨人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眼睛磨人是什么原因(眼睛磨人怎么回事)

眼睛磨人是什么原因(眼睛磨人怎么回事)


文/佟霏


你家里有没有这样一个“磨人精”?


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就开始作,开始耍赖,开始哭,可是却“干打雷,不下雨”,还时不时地用他那双明亮的“心灵窗口”瞟你一眼。


你若不搭理他,任由他演下去,他哭着闹着可能就“入了戏”,从假哭到真哭一气呵成。让人又好笑,又无奈。


前阵子孙俪就因为孩子“磨人、假哭”在网上吐槽并且上了热搜:


“邓先生和我看到女儿哭反应截然不同。

小花哭了,我基本马上能看出来,她哭的基调是什么,是有实质性的内容,还是单纯的就想哭,以哭为条件想达到什么目的……

而邓先生……只要小花一哭,他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就会说:妹妹,你不要哭呀,你一哭爸爸的心都要碎了……然后,跟着女儿一起哭了起来,有时两个人还会抱头痛哭……”


看完这条热搜,我笑而不语。

孙俪太懂娃娃们磨人的套路了。或者说,带娃多的家长,对孩子们的这个小动作都再熟悉不过。


譬如我家小娃子就会为了达到目的,在我面前各种作和各种表演。

我眼见着他的演技从“群演级别”进阶到“奥斯卡级别”,层层情绪铺垫,真挚感人,“山雨欲来”的时候,让老母亲的发际线都跟着颤抖。


粗暴制止显然治标不治本,但“冷处理”或者“一闹腾就满足他”似乎也并不妥当,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孩子磨人,在提醒我们什么?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一句话,对我触动很深:

“其实生命力只有一种,当它被看见的时候,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而没有被看见,就变成了黑色生命力。”


孩子每一次磨人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都是他的一个需求。当这个需求被看见,孩子的生命力,就向好的方向被点亮,而被忽视、被压抑的需求,则埋藏在孩子的心底,成为吞噬孩子活力的黑色生命力。


看见那个背后的需求,很重要。


绘本《你的水桶有多满》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男孩菲利克斯和妹妹吵架后,爷爷告诉他:“每个人都有一个‘隐形的水桶’,你刚刚从妹妹的水桶里舀出了水。”


第二天一早,一个灰色的水桶,真的开始漂浮在菲利克斯的头上。


吃早饭时,他打翻了食物,被妈妈责备;手里的蛋糕被小狗抢走了;路上同学们嘲笑他,每发生一次这样的经历,菲利克斯水桶里的水,都洒出去一些。

很快,菲利克斯变得很烦躁。


可是,当菲利克斯被老师表扬,当选队长,帮助他的同学时,他的水桶,又开始被注入水。

当水桶被加满时,他感觉好极了,也更耐心地对待他的小妹妹,帮助妹妹也给自己的“水桶”加满了水。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隐形的水桶”,它由爱、认可、鼓励来浇灌,而被忽视、被误解,被排斥的时候,水桶里的水就会洒出来。


当孩子开始以各种作、耍赖包括假哭的方式在你面前“表达”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他水桶可能已经快要干涸,想要我们帮他加一点水呢?


所以,读懂孩子磨人背后的语言很重要,磨人的孩子,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读懂了原因,应对方法也就简单了。


“我想要你关注我。”


有一次,我在一个游乐场,遇到一个4、5岁的小女孩,她在游乐场里频繁地和其他小朋友产生冲突,也经常嚎啕大哭。

这时候,妈妈就只得跑过来“救火”。


我注意到,在相安无事的时候,小女孩好几次凑到妈妈跟前,很认真地对妈妈说这么一句话:“你看着我。”


凡是被重复强调的话语,都是内心的需求所在。

这个时候,孩子期盼得到的,是妈妈的关注力与她同在。父母的关注,对孩子来说,便是巨大的爱的能源。它就像手电筒的光一样,关注力所照向的地方,便会产生温暖与力量。


面对孩子寻求关注式的磨人,我们可以做的,便是如他所愿。

尽可能的,放下自己手边的事情,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陪伴孩子一会,你会发现,哪怕只是十几分钟,孩子就会像被“充了电”一般,重新焕发活力。



我们可以用“我看见”、“我注意到”来开头,跟孩子进行沟通。比如:“宝贝,我看到你垒起了一个高高的积木塔,它有几次倒塌了,而你又重新想办法把它搭起来,它现在更牢固了。”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带评判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加评判地描述自己看到、观察到的事实,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被欣赏,从而获得更多爱的营养。


“我有个愿望,但怕你不肯满足我。”


综艺节目《我的小尾巴》中,徐浩的妹妹徐小妹,是一个小小“电视迷”。


哥哥做好了饭菜,一直叫妹妹去吃饭,但无论怎么说,妹妹都不肯离开电视机前。哥哥只好把妹妹抱到了餐桌前,关掉电视机。

妹妹因此立刻开始大哭起来,一边哭,还一边偷偷观察哥哥的反应。


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要挟”,在和大人进行“拉锯战”,看最终谁会妥协。



此时,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处理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有的一个困扰是:拒绝OR接纳,我们该如何去把握其中的“度”?

究竟我们如何才能不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又能让孩子有规则,有边界,不去溺爱他?


这其中,我们可以把握这样一条准则:

“没有错误的情绪和动机,只有不恰当的行为。”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我们可以无条件地积极回应,但我们却未必一定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我们可以去纠正他的行为。


首先,跟孩子沟通感受。


比如:

“我知道你现在感到很难过,因为你很想再看一会动画片,可是妈妈却告诉你不能再看了。”

“看动画片让你感觉很开心,你很希望继续这样开心下去,所以我要求你停止的时候,你哭起来了。”

“如果你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拥抱一下。”


把孩子的情绪、感受描述出来,是帮助孩子自我觉察、认识情绪的好时机,这也是孩子情商培养的根本所在。



其次,确认孩子的需求,让他知道自己的需求是被理解和接纳的。这对孩子来讲,既能够消除他的“对抗心”,也是一种“存在确认”,能够帮助孩子从根本上构建自信心。


然后,解释拒绝的原因,并寻求孩子的合作。

在“拒绝”孩子之后,一个很重要,又经常被忽视的步骤,是解释拒绝的原因。这是帮助孩子构建“同理心”的重要一步,让孩子理解父母行为背后存在着怎样的需求,为达成“合作”做准备。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我不允许你继续看电视,是因为我们之前约定好了,看30分钟,现在我希望你能够履行我们的约定。”

或者“我不允许你看更多的电视,是因为看太多电视对眼睛不好,这让我很担心,我很希望你能够保护好眼睛。”

“接下来,我们可以玩下一项游戏了,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如此,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并启动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思考通道。


孩子爱磨人、假哭,很可能是受到了“鼓励”。


有一种行为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耍赖、假哭“有趣”,甚至“上瘾”,那就是我们缺乏一个比较稳定的规则在那里,看心情养娃;有时候满足孩子,有时候不满足孩子。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间歇强化”。

很多游戏的设计,就是依据这个原理。那些电玩城里的游戏机,总是让人有的时候能够得到奖励,而有的时候得不到。如果每次都得到,或者总是得不到,就失去了游戏的趣味。



同理。如果孩子通过故意哭闹来“要挟”大人的时候,我们有时候满足他,而有时候又不满足他,他就会觉得“其乐无穷”。


所以,当我们与孩子树立规则的时候,要秉持“温柔而坚定”的原则,规则始终如一,不去轻易打破。


真正的自由,不是信马由缰,海天无涯。真正的自由,是有围墙的自由。


对孩子来说,安全感的建立不是源于没有规则,而是在碰撞出清晰的规则之后,他们知道边界范围之内,哪些事情是安全的,可以做的。


每一个用“磨人、假哭”等方式来表达自己需求的孩子,既需要温柔的抱持,积极的回应,也需要坚定的边界。

这其中的“度”,用心去“看见”眼前那个真实的孩子,你自会有所发现。


养孩子

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

这样细腻而坚定的爱,

也像是对待曾经那个幼小的自己

好好呵护这个可爱的小生物吧!

——End ——

作者:佟霏,高效学习教练,专注青少年学习心理养成,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建立及时间精力管理等。我相信,最好的减负,是高效率学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眼睛磨人是什么原因(眼睛磨人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