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区域凹处的正常范围值(黄斑中心凹范围)黄斑区域凹处的正常范围值(黄斑中心凹范围)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黄斑区域凹处的正常范围值(黄斑中心凹范围)

黄斑区域凹处的正常范围值(黄斑中心凹范围)


文章来源:菲特兰视光

近视防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研究表明在周边视网膜施加近视离焦,能够控制近视的进展。这是当前光学方法控制近视的主要理论依据。那么“周边”是多大的范围, 在哪里施加近视离焦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 不久前发表在Vision Research上的《Eccentricity-dependent effects of simultaneous competing defocus on emmetropization in infant rhesus monkeys》, 直接给出了答案:

我们的结果表明,为了持续减缓眼轴延长,施加的近视离焦应发生在中心凹中心约20°内,当近视离焦施加在中心15°内时发生最大效应。

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这篇文献:

研究设计

实验对象
研究使用了2-3周龄的26只恒河猴。持续佩戴镜片直至152±3日龄。

从24±2日龄开始,将动物分配至四个镜片治疗组, 在双眼前面安装具有双焦点镜片的头罩。所有治疗镜片均具有零屈光度(即,平光焦度)的中心区,由 + 3屈光度(D)和平光焦度(+ 3D/pl双焦点镜片)交替的同心环形屈光度区包围。交替同心环形屈光度区的宽度为0.4 mm。治疗镜片的唯一组间差异是中心零屈光度区域的直径,变化范围是2 mm至8 mm,步长2 mm(+ 3D/pl 2 mm,n = 6;+ 3D/pl 4 mm,n = 6;+ 3D/pl 6 mm,n = 8;和 + 3D/pl 8 mm,n = 6)。

对于2-mm、4-mm、6-mm和8-mm + 3D/pl透镜,产生完全通过治疗透镜双屈光度部分的光图像的外围区域的角度限值分别为±11.4°、±15.5°、±19.4°和±23.2°(图1中的红色虚线)。


生物测量

2周的时间间隔对动物的屈光状态、中央角膜屈光度和眼轴长进行评估。

结果

屈光度

为各受试者组年龄函数绘制的双眼屈光不正相对基线值的平均(±SEM)变化。可以发现 4 mm治疗组(±15.5°)与其它戴镜组之间的平均屈光不正存在显著差异。

眼轴长

使用不受限视力的中心区为2 mm(B)、4 mm(C)、6 mm(D)和8 mm(E)的 + 3D全视野镜片(a)和 + 3D/pl双焦点镜片饲养的个体受试者根据年龄绘制的双眼玻璃体腔深度自基线的平均变化。各图中的灰色符号代表正常对照动物的平均变化。

在治疗期结束时,玻璃体腔深度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与正常猴相比,+ 3D/pl 2 mm组(±11.4°)和 + 3D/pl 4 mm组(±15.5°)的平均玻璃体腔明显变浅。同样,配戴2 mm和4 mm零屈光度区域的处理镜片的猴的玻璃体腔深度明显浅于 + 3D/pl 8 mm(±23.2°)。

讨论

与其他研究比较:

图5.光学离焦偏心对猴(方形符号)和鸡(菱形和三角形符号)中心屈光发展的平均相对效应比较。


在猴中,偏心约20°以内施加的近视离焦可对中央屈光发育产生强烈影响;而在鸡中,在偏心度超过40°时,离焦也能非常有效地改变中心屈光的发展。


虽然存在多种方法学问题,可能影响在鸡和猴之间观察到的差异,但是,视网膜解剖结构和生理学的差异也可能起作用。例如,黄斑视网膜与人类视网膜一样,以视杆细胞为主,中心凹高度发育,以视锥细胞为主。灵长类动物视网膜中的锥细胞密度和视力随着偏心率显著下降。相比之下,鸡视网膜以视锥细胞为主,在大部分视网膜中视敏度似乎相对一致。外周控制信号可能在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论

我们的结果表明,为了持续减缓中心轴延长,施加的近视离焦应发生在中心凹中心约20°内,当近视离焦施加在中心15°内时发生最大效应。

参考文献

Smith Iii, E. L. et al. (2020) ‘Eccentricity-dependent effects of simultaneous competing defocus on emmetropization in infant rhesus monkeys’, Vision Research, 177, pp. 32–40. doi: 10.1016/j.visres.2020.08.003.


敬请期待下期资讯,关注今日头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为您解决心里的烦恼,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黄斑区域凹处的正常范围值(黄斑中心凹范围)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