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正常与异常的区别(精神异常与精神病的区别)精神正常与异常的区别(精神异常与精神病的区别)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精神正常与异常的区别(精神异常与精神病的区别)

精神正常与异常的区别(精神异常与精神病的区别)

心理就是精神,它们分别是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简称。实际上,心理或精神的正常和异常很难界定,因为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要分,也只能是人为地画出一条界线。心理的异常和病之间也很难分界,其区分也是人为的。

(一)从心理功能界定心理的正常和异常

马斯洛从心理功能的角度提出心理正常的10条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自己工作、生活、学习的环境;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不好高鹜远,也不妄自菲薄;

4、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不逃避所处环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与社会多接触、多融合;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不断完善自己;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有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能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可以肯定,能符合马斯洛这10条标准的人,其心理活动一定正常,而且可以说很正常。如果按此标准推论,凡未满足这10条标准者就可认定为异常。若真根据这一标准判断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一定有很多人不正常范围之内。实际上,真正能完全符合这10条标准的人可能不多;而很多不完全符合这10条标准的人不会承认自己的心理有异常,更不可能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临床中也不能根据这一标准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正常。

(二)从临床角度界定心理的正常和异常

马斯洛的标准在临床上缺乏实用性。然而,从临床角度界定心理的正常和异常更为困难,因为心理活动从正常到异常常常是连续的移行过程,甚至一种表现对一个人来说是正常,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则为异常。例如,容易哭泣,对于一个一贯爱哭的人来说可能是正常;而对于一个很少哭的人来说有可能是异常。更何况心理活动异常难以找到客观证据如实验室检查予以证明。

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感知觉、情绪和情感、注意、记忆、思维、智能、意志和个性特征等。正常的心理活动是:

意识:清明,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形成清晰的影像,对外界变化能迅速反应。

感知觉:能正确感知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自身状态。

情绪和情感:心境平静,但对与己相关的事件有适切的情感表达,如喜、怒、哀、乐 。

注意:能随意主动集中注意,又保持一定的广度,能关注到环境的变化。

记忆:正常,但记忆能力因人而有很大差异。

思维:清晰而敏捷,能进行有目的的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言语:表达清楚、可理解,是自己部分思维内容的表达。

智力:正常,智力水平也因人而有很大差异。

意志:有适当的意志活动,并可根据客观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行为:有目的性,是自己意志的表现,符合社会规范。

个性:个性稳定,能与周围的人保持适当的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正常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统一的和协调的,这样才给人以正常的印象。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或精神是否正常,可以由个体自己、密切相处者和专业医生作出判定。不同判断者的判断准确性和目的不同:前两者的判断不太准确,只能作为是否就医的根据;专业医生的判断准确性较好,可作为是否治疗的根据。

(三)自己判断心理是否异常

心理活动在个人大脑中进行,主要由个体自己体验到;因此,只要个体有自知之明(精神病学称为‘自知力’),就能将自己现在的心理活动与以前的心理活动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自己的心理活动是否异常。

自己可以体验到的心理活动异常有各种各样,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

意识:大脑模糊不清,对外部世界和自身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

感知觉:不能清晰地感知外界事物和自身状态,或者感知到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幻觉)。感知到外界变得不真实、自己的身体或人格被分开了,这些属于一些特殊的知觉体验。

情绪和情感:心里不平静,没有原因或与原因不相称的发怒、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情感变得脆弱、易伤感落泪或情绪高涨,以及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缺乏情感体验和反应。

注意:不能保持集中,注意的广度变窄。

记忆:与以前比较明显减退,或出现记忆缺失。

思维:思维异常的体验各种各样,常见的有:思维模糊不清、脑子一片空白或空空如也、思维不连贯或难以为继、出现重复或难以摆脱的思维、出现想做某种不好事情的冲动、体验到思维速度过快或过快慢、感到一些不是自己的思维出现在脑中或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了。如对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想法坚信不移则属于明显异常(妄想)。

言语:自己可以发现的言语异常有:表达不清、话多、不说话、自言自语等。

智力:与以前比较明显降低,甚至难以进行智力活动,如计算困难。

意志:缺乏意志活动,没有动力,对将来感到茫然,或者相反,有特别强的意志活动,即使反复遭遇挫折或失败也不改初衷。

行为:行为异常可有各种不同的表现,自己可以体验到的行为异常有:行为活动明显增多或明显减少,甚或完全没有活动,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反复检查等。

个性:变得难以与人相处。

一般说来,有自知力的个体多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出正确判断。然而,有些心理障碍,如有意识障碍或智能障碍,尤其是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型障碍),常常使得个体丧失自知之明,因而其判断出现偏差,在别人看来已经明显不正常,而个体却坚持自己正常。这种情况只有由他人,尤其是医生,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四)密切相处者判断心理是否异常

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窥视到。但是,密切相处者可以通过观察其人的言语和行为,并与以前比较,便可推测其心理活动是否正常。下面是一些可以被人观察到的异常心理活动:

意识:如观察到一个人表情茫然,不能正确回答问题,不能分辨时间、地点和人物,提示有意识障碍。如观察到昏睡或不能叫醒,则有严重的意识障碍。

感知觉:如观察到一个人有自笑、自语、作谛听状或似与人对话一样,而当时又无人在场,提示可能有听幻觉。

情绪和情感:这类异常可以表现为易发脾气、发怒、坐立不安、表情不高兴或过分高兴、情感反应不适切等。

注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注意是否集中。

记忆:记忆减退很容易发现,以做事说话丢三落四为最常见。

思维:思维异常是看不见的,只能从言语推测其思维是否正常。

言语:可以看出话多、话少、不说话和自言自语,分辨言语内容是否缺乏中心、缺乏逻辑、难以理解、怪异等。也可能发现对某种缺乏事实证据的想法坚信不移,如坚信有人害他或搞阴谋诡计,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等(妄想)。

智力:智力障碍很容易被发现,做事和说话都明显变得笨拙。

意志:可以看出一个人意志活动明显增强或减弱,甚至没有意志活动。

行为:常见的行为异常有:活动明显增多或明显减少,甚或完全没有活动(如整天呆坐或卧床)。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反复检查。冲动行为、自伤、自残或自杀、危害社会的行为、怪异或难以理解的行为。

个性:变得暴躁、乖戾或难以与人相处。r> 密切相处者判断的准确性与其观察能力和具有的病理心理学知识有关。当个体由于严重心理异常而失去自知力时,主要依靠密切相处者判断其心理是否异常,并决定是否寻求医学帮助。

(五)区别心理活动异常与心理疾病

心理活动异常的表现称为精神症状。精神症状有各种各样,如失眠、易发脾气(易激惹)、焦虑、抑郁、自言自语、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幻觉、妄想以及言语和行为异常等都属于精神症状。有精神症状不一定就是心理疾病(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疾病)。因为正常人,尤其是面临某种压力时可以出现上述某种精神症状。例如,偶尔失眠常见于正常人,正常人也会发脾气,在面临某种困难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焦虑不安,亲人突然亡故或遭受重大损失时会情绪低落,在沉思问题时会自言自语,性格谨慎的人在出门时会担心门未关好而再次检查一次。甚至正常人在某种特殊环境中也可能出现一过性幻觉或偏执观念。例如: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在光线不好的条件下看见某种幻影;性格敏感的人听见邻居骂小孩,怀疑是指桑骂槐在骂自己,或者在遭受某种挫折或失败时归因于有人搞鬼。当一个人出现某种精神症状时,就需要作出判断:这种症状究竟是暂时性的心理有异常,还是有心理疾病。区分心理异常与心理疾病的意义在于:心理异常不需要医学治疗,而心理疾病则需要医学治疗。

在临床中,通常需要符合下述标准才诊断为心理疾病。

1.出现一群症状:心理疾病很少是单一症状,通常由一主要症状伴随相关症状组成(称为症状群或综合征)。例如,焦虑症以焦虑或恐惧为主,还伴有坐立不安、心慌、心悸、胸闷,甚至呼吸困难,以及难以入睡、潮热、出汗等。抑郁症以情绪低落(压抑、不开心、不高兴、忧闷、忧郁等)为主,还伴有兴趣降低或缺失、缺乏动力、疲乏、食欲降低、睡眠障碍(常为早醒)等,严重者出现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精神病性障碍以幻觉和妄想为主,多伴有受幻觉或妄想影响引起的行为异常,而且难以与他人相处。

2.症状严重:症状严重通常以程度和持续时间来衡量。症状轻微或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诊断为心理疾病。例如,由精神刺激或压力引起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通常不严重,持续时间也不长,会随着刺激或压力的减轻或消失而逐渐减轻或消失。这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当精神刺激或压力引起的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在原因消除之后症状仍然存在,属于心理疾病,称为应激障碍。反复出现幻觉或长期存在妄想指明为精神病性障碍,而只出现一两次幻觉或一过性的妄想观念却未必是。

3.社会功能受损:轻度的心理异常不影响个体的生活自理、工作和学习、与人交往、遵守社会规则等能力,当这些能力明显损害时,应诊断为心理疾病。

(六)专科医生的作用

如果个体自己或者密切相处者判断有心理异常,通常需要进一步寻找专科医生----通常是精神科医生,现在也称为心理医生----的帮助。专科医生的作用是作出判断,更准确说是作出诊断:确定个体是否有心理异常;如果有心理异常,确定是否是心理疾病;如果是心理疾病,再确定属于何种心理疾病,应该采用何种治疗。

专科医生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下述3方面有关:

1.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精神病学)知识水平。只有心理学知识者难以诊断心理疾病,更不能处方治疗。

2.医生的临床经验,尤其是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的经验。经验不足者有可能错诊或误诊,治疗也可能不正确。

3.医生从咨询者和密切相处者以及通过面谈(称为精神检查)所获得资料的翔实和可靠程度。未获得足够病史和精神检查资料有可能诊断错误。

心理就是精神,它们分别是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简称。实际上,心理或精神的正常和异常很难界定,因为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要分,也只能是人为地画出一条界线。心理的异常和病之间也很难分界,其区分也是人为的。

(一)从心理功能界定心理的正常和异常

马斯洛从心理功能的角度提出心理正常的10条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自己工作、生活、学习的环境;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不好高鹜远,也不妄自菲薄;

4、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不逃避所处环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与社会多接触、多融合;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不断完善自己;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有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能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可以肯定,能符合马斯洛这10条标准的人,其心理活动一定正常,而且可以说很正常。如果按此标准推论,凡未满足这10条标准者就可认定为异常。若真根据这一标准判断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一定有很多人不正常范围之内。实际上,真正能完全符合这10条标准的人可能不多;而很多不完全符合这10条标准的人不会承认自己的心理有异常,更不可能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临床中也不能根据这一标准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正常。

(二)从临床角度界定心理的正常和异常

马斯洛的标准在临床上缺乏实用性。然而,从临床角度界定心理的正常和异常更为困难,因为心理活动从正常到异常常常是连续的移行过程,甚至一种表现对一个人来说是正常,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则为异常。例如,容易哭泣,对于一个一贯爱哭的人来说可能是正常;而对于一个很少哭的人来说有可能是异常。更何况心理活动异常难以找到客观证据如实验室检查予以证明。

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感知觉、情绪和情感、注意、记忆、思维、智能、意志和个性特征等。正常的心理活动是:

意识:清明,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形成清晰的影像,对外界变化能迅速反应。

感知觉:能正确感知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自身状态。

情绪和情感:心境平静,但对与己相关的事件有适切的情感表达,如喜、怒、哀、乐。

注意:能随意主动集中注意,又保持一定的广度,能关注到环境的变化。

记忆:正常,但记忆能力因人而有很大差异。

思维:清晰而敏捷,能进行有目的的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言语:表达清楚、可理解,是自己部分思维内容的表达。

智力:正常,智力水平也因人而有很大差异。

意志:有适当的意志活动,并可根据客观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行为:有目的性,是自己意志的表现,符合社会规范。

个性:个性稳定,能与周围的人保持适当的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正常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统一的和协调的,这样才给人以正常的印象。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或精神是否正常,可以由个体自己、密切相处者和专业医生作出判定。不同判断者的判断准确性和目的不同:前两者的判断不太准确,只能作为是否就医的根据;专业医生的判断准确性较好,可作为是否治疗的根据。

(三)自己判断心理是否异常

心理活动在个人大脑中进行,主要由个体自己体验到;因此,只要个体有自知之明(精神病学称为‘自知力’),就能将自己现在的心理活动与以前的心理活动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自己的心理活动是否异常。

自己可以体验到的心理活动异常有各种各样,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

意识:大脑模糊不清,对外部世界和自身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

感知觉:不能清晰地感知外界事物和自身状态,或者感知到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幻觉)。感知到外界变得不真实、自己的身体或人格被分开了,这些属于一些特殊的知觉体验。

情绪和情感:心里不平静,没有原因或与原因不相称的发怒、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情感变得脆弱、易伤感落泪或情绪高涨,以及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缺乏情感体验和反应。

注意:不能保持集中,注意的广度变窄。

记忆:与以前比较明显减退,或出现记忆缺失。

思维:思维异常的体验各种各样,常见的有:思维模糊不清、脑子一片空白或空空如也、思维不连贯或难以为继、出现重复或难以摆脱的思维、出现想做某种不好事情的冲动、体验到思维速度过快或过快慢、感到一些不是自己的思维出现在脑中或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了。如对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想法坚信不移则属于明显异常(妄想)。

言语:自己可以发现的言语异常有:表达不清、话多、不说话、自言自语等。

智力:与以前比较明显降低,甚至难以进行智力活动,如计算困难。

意志:缺乏意志活动,没有动力,对将来感到茫然,或者相反,有特别强的意志活动,即使反复遭遇挫折或失败也不改初衷。

行为:行为异常可有各种不同的表现,自己可以体验到的行为异常有:行为活动明显增多或明显减少,甚或完全没有活动,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反复检查等。

个性:变得难以与人相处。

一般说来,有自知力的个体多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出正确判断。然而,有些心理障碍,如有意识障碍或智能障碍,尤其是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型障碍),常常使得个体丧失自知之明,因而其判断出现偏差,在别人看来已经明显不正常,而个体却坚持自己正常。这种情况只有由他人,尤其是医生,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四)密切相处者判断心理是否异常

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窥视到。但是,密切相处者可以通过观察其人的言语和行为,并与以前比较,便可推测其心理活动是否正常。下面是一些可以被人观察到的异常心理活动:

意识:如观察到一个人表情茫然,不能正确回答问题,不能分辨时间、地点和人物,提示有意识障碍。如观察到昏睡或不能叫醒,则有严重的意识障碍。

感知觉:如观察到一个人有自笑、自语、作谛听状或似与人对话一样,而当时又无人在场,提示可能有听幻觉。

情绪和情感:这类异常可以表现为易发脾气、发怒、坐立不安、表情不高兴或过分高兴、情感反应不适切等。

注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注意是否集中。

记忆:记忆减退很容易发现,以做事说话丢三落四为最常见。

思维:思维异常是看不见的,只能从言语推测其思维是否正常。

言语:可以看出话多、话少、不说话和自言自语,分辨言语内容是否缺乏中心、缺乏逻辑、难以理解、怪异等。也可能发现对某种缺乏事实证据的想法坚信不移,如坚信有人害他或搞阴谋诡计,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等(妄想)。

智力:智力障碍很容易被发现,做事和说话都明显变得笨拙。

意志:可以看出一个人意志活动明显增强或减弱,甚至没有意志活动。

行为:常见的行为异常有:活动明显增多或明显减少,甚或完全没有活动(如整天呆坐或卧床)。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反复检查。冲动行为、自伤、自残或自杀、危害社会的行为、怪异或难以理解的行为。

个性:变得暴躁、乖戾或难以与人相处。

密切相处者判断的准确性与其观察能力和具有的病理心理学知识有关。当个体由于严重心理异常而失去自知力时,主要依靠密切相处者判断其心理是否异常,并决定是否寻求医学帮助。

(五)区别心理活动异常与心理疾病

心理活动异常的表现称为精神症状。精神症状有各种各样,如失眠、易发脾气(易激惹)、焦虑、抑郁、自言自语、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幻觉、妄想以及言语和行为异常等都属于精神症状。有精神症状不一定就是心理疾病(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疾病)。因为正常人,尤其是面临某种压力时可以出现上述某种精神症状。例如,偶尔失眠常见于正常人,正常人也会发脾气,在面临某种困难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焦虑不安,亲人突然亡故或遭受重大损失时会情绪低落,在沉思问题时会自言自语,性格谨慎的人在出门时会担心门未关好而再次检查一次。甚至正常人在某种特殊环境中也可能出现一过性幻觉或偏执观念。例如: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在光线不好的条件下看见某种幻影;性格敏感的人听见邻居骂小孩,怀疑是指桑骂槐在骂自己,或者在遭受某种挫折或失败时归因于有人搞鬼。当一个人出现某种精神症状时,就需要作出判断:这种症状究竟是暂时性的心理有异常,还是有心理疾病。区分心理异常与心理疾病的意义在于:心理异常不需要医学治疗,而心理疾病则需要医学治疗。

在临床中,通常需要符合下述标准才诊断为心理疾病。

1.出现一群症状:心理疾病很少是单一症状,通常由一主要症状伴随相关症状组成(称为症状群或综合征)。例如,焦虑症以焦虑或恐惧为主,还伴有坐立不安、心慌、心悸、胸闷,甚至呼吸困难,以及难以入睡、潮热、出汗等。抑郁症以情绪低落(压抑、不开心、不高兴、忧闷、忧郁等)为主,还伴有兴趣降低或缺失、缺乏动力、疲乏、食欲降低、睡眠障碍(常为早醒)等,严重者出现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精神病性障碍以幻觉和妄想为主,多伴有受幻觉或妄想影响引起的行为异常,而且难以与他人相处。

2.症状严重:症状严重通常以程度和持续时间来衡量。症状轻微或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诊断为心理疾病。例如,由精神刺激或压力引起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通常不严重,持续时间也不长,会随着刺激或压力的减轻或消失而逐渐减轻或消失。这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当精神刺激或压力引起的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在原因消除之后症状仍然存在,属于心理疾病,称为应激障碍。反复出现幻觉或长期存在妄想指明为精神病性障碍,而只出现一两次幻觉或一过性的妄想观念却未必是。

3.社会功能受损:轻度的心理异常不影响个体的生活自理、工作和学习、与人交往、遵守社会规则等能力,当这些能力明显损害时,应诊断为心理疾病。

(六)专科医生的作用

如果个体自己或者密切相处者判断有心理异常,通常需要进一步寻找专科医生----通常是精神科医生,现在也称为心理医生----的帮助。专科医生的作用是作出判断,更准确说是作出诊断:确定个体是否有心理异常;如果有心理异常,确定是否是心理疾病;如果是心理疾病,再确定属于何种心理疾病,应该采用何种治疗。

专科医生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下述3方面有关:

1.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精神病学)知识水平。只有心理学知识者难以诊断心理疾病,更不能处方治疗。

2.医生的临床经验,尤其是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的经验。经验不足者有可能错诊或误诊,治疗也可能不正确。

3.医生从咨询者和密切相处者以及通过面谈(称为精神检查)所获得资料的翔实和可靠程度。未获得足够病史和精神检查资料有可能诊断错误。

心理就是精神,它们分别是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简称。实际上,心理或精神的正常和异常很难界定,因为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要分,也只能是人为地画出一条界线。心理的异常和病之间也很难分界,其区分也是人为的。

(一)从心理功能界定心理的正常和异常

马斯洛从心理功能的角度提出心理正常的10条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自己工作、生活、学习的环境;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不好高鹜远,也不妄自菲薄;

4、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不逃避所处环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与社会多接触、多融合;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不断完善自己;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有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能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可以肯定,能符合马斯洛这10条标准的人,其心理活动一定正常,而且可以说很正常。如果按此标准推论,凡未满足这10条标准者就可认定为异常。若真根据这一标准判断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一定有很多人不正常范围之内。实际上,真正能完全符合这10条标准的人可能不多;而很多不完全符合这10条标准的人不会承认自己的心理有异常,更不可能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临床中也不能根据这一标准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正常。

(二)从临床角度界定心理的正常和异常

马斯洛的标准在临床上缺乏实用性。然而,从临床角度界定心理的正常和异常更为困难,因为心理活动从正常到异常常常是连续的移行过程,甚至一种表现对一个人来说是正常,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则为异常。例如,容易哭泣,对于一个一贯爱哭的人来说可能是正常;而对于一个很少哭的人来说有可能是异常。更何况心理活动异常难以找到客观证据如实验室检查予以证明。

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感知觉、情绪和情感、注意、记忆、思维、智能、意志和个性特征等。正常的心理活动是:

意识:清明,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形成清晰的影像,对外界变化能迅速反应。

感知觉:能正确感知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自身状态。

情绪和情感:心境平静,但对与己相关的事件有适切的情感表达,如喜、怒、哀、乐。

注意:能随意主动集中注意,又保持一定的广度,能关注到环境的变化。

记忆:正常,但记忆能力因人而有很大差异。

思维:清晰而敏捷,能进行有目的的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言语:表达清楚、可理解,是自己部分思维内容的表达。

智力:正常,智力水平也因人而有很大差异。

意志:有适当的意志活动,并可根据客观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行为:有目的性,是自己意志的表现,符合社会规范。

个性:个性稳定,能与周围的人保持适当的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正常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统一的和协调的,这样才给人以正常的印象。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或精神是否正常,可以由个体自己、密切相处者和专业医生作出判定。不同判断者的判断准确性和目的不同:前两者的判断不太准确,只能作为是否就医的根据;专业医生的判断准确性较好,可作为是否治疗的根据。

(三)自己判断心理是否异常

心理活动在个人大脑中进行,主要由个体自己体验到;因此,只要个体有自知之明(精神病学称为‘自知力’),就能将自己现在的心理活动与以前的心理活动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自己的心理活动是否异常。

自己可以体验到的心理活动异常有各种各样,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

意识:大脑模糊不清,对外部世界和自身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

感知觉:不能清晰地感知外界事物和自身状态,或者感知到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幻觉)。感知到外界变得不真实、自己的身体或人格被分开了,这些属于一些特殊的知觉体验。

情绪和情感:心里不平静,没有原因或与原因不相称的发怒、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情感变得脆弱、易伤感落泪或情绪高涨,以及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缺乏情感体验和反应。

注意:不能保持集中,注意的广度变窄。

记忆:与以前比较明显减退,或出现记忆缺失。

思维:思维异常的体验各种各样,常见的有:思维模糊不清、脑子一片空白或空空如也、思维不连贯或难以为继、出现重复或难以摆脱的思维、出现想做某种不好事情的冲动、体验到思维速度过快或过快慢、感到一些不是自己的思维出现在脑中或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了。如对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想法坚信不移则属于明显异常(妄想)。

言语:自己可以发现的言语异常有:表达不清、话多、不说话、自言自语等。

智力:与以前比较明显降低,甚至难以进行智力活动,如计算困难。

意志:缺乏意志活动,没有动力,对将来感到茫然,或者相反,有特别强的意志活动,即使反复遭遇挫折或失败也不改初衷。

行为:行为异常可有各种不同的表现,自己可以体验到的行为异常有:行为活动明显增多或明显减少,甚或完全没有活动,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反复检查等。

个性:变得难以与人相处。

一般说来,有自知力的个体多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出正确判断。然而,有些心理障碍,如有意识障碍或智能障碍,尤其是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型障碍),常常使得个体丧失自知之明,因而其判断出现偏差,在别人看来已经明显不正常,而个体却坚持自己正常。这种情况只有由他人,尤其是医生,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四)密切相处者判断心理是否异常

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窥视到。但是,密切相处者可以通过观察其人的言语和行为,并与以前比较,便可推测其心理活动是否正常。下面是一些可以被人观察到的异常心理活动:

意识:如观察到一个人表情茫然,不能正确回答问题,不能分辨时间、地点和人物,提示有意识障碍。如观察到昏睡或不能叫醒,则有严重的意识障碍。

感知觉:如观察到一个人有自笑、自语、作谛听状或似与人对话一样,而当时又无人在场,提示可能有听幻觉。

情绪和情感:这类异常可以表现为易发脾气、发怒、坐立不安、表情不高兴或过分高兴、情感反应不适切等。

注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注意是否集中。

记忆:记忆减退很容易发现,以做事说话丢三落四为最常见。

思维:思维异常是看不见的,只能从言语推测其思维是否正常。

言语:可以看出话多、话少、不说话和自言自语,分辨言语内容是否缺乏中心、缺乏逻辑、难以理解、怪异等。也可能发现对某种缺乏事实证据的想法坚信不移,如坚信有人害他或搞阴谋诡计,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等(妄想)。

智力:智力障碍很容易被发现,做事和说话都明显变得笨拙。

意志:可以看出一个人意志活动明显增强或减弱,甚至没有意志活动。

行为:常见的行为异常有:活动明显增多或明显减少,甚或完全没有活动(如整天呆坐或卧床)。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反复检查。冲动行为、自伤、自残或自杀、危害社会的行为、怪异或难以理解的行为。

个性:变得暴躁、乖戾或难以与人相处。

密切相处者判断的准确性与其观察能力和具有的病理心理学知识有关。当个体由于严重心理异常而失去自知力时,主要依靠密切相处者判断其心理是否异常,并决定是否寻求医学帮助。

(五)区别心理活动异常与心理疾病

心理活动异常的表现称为精神症状。精神症状有各种各样,如失眠、易发脾气(易激惹)、焦虑、抑郁、自言自语、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幻觉、妄想以及言语和行为异常等都属于精神症状。有精神症状不一定就是心理疾病(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疾病)。因为正常人,尤其是面临某种压力时可以出现上述某种精神症状。例如,偶尔失眠常见于正常人,正常人也会发脾气,在面临某种困难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焦虑不安,亲人突然亡故或遭受重大损失时会情绪低落,在沉思问题时会自言自语,性格谨慎的人在出门时会担心门未关好而再次检查一次。甚至正常人在某种特殊环境中也可能出现一过性幻觉或偏执观念。例如: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在光线不好的条件下看见某种幻影;性格敏感的人听见邻居骂小孩,怀疑是指桑骂槐在骂自己,或者在遭受某种挫折或失败时归因于有人搞鬼。当一个人出现某种精神症状时,就需要作出判断:这种症状究竟是暂时性的心理有异常,还是有心理疾病。区分心理异常与心理疾病的意义在于:心理异常不需要医学治疗,而心理疾病则需要医学治疗。

在临床中,通常需要符合下述标准才诊断为心理疾病。

1.出现一群症状:心理疾病很少是单一症状,通常由一主要症状伴随相关症状组成(称为症状群或综合征)。例如,焦虑症以焦虑或恐惧为主,还伴有坐立不安、心慌、心悸、胸闷,甚至呼吸困难,以及难以入睡、潮热、出汗等。抑郁症以情绪低落(压抑、不开心、不高兴、忧闷、忧郁等)为主,还伴有兴趣降低或缺失、缺乏动力、疲乏、食欲降低、睡眠障碍(常为早醒)等,严重者出现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精神病性障碍以幻觉和妄想为主,多伴有受幻觉或妄想影响引起的行为异常,而且难以与他人相处。

2.症状严重:症状严重通常以程度和持续时间来衡量。症状轻微或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诊断为心理疾病。例如,由精神刺激或压力引起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通常不严重,持续时间也不长,会随着刺激或压力的减轻或消失而逐渐减轻或消失。这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当精神刺激或压力引起的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在原因消除之后症状仍然存在,属于心理疾病,称为应激障碍。反复出现幻觉或长期存在妄想指明为精神病性障碍,而只出现一两次幻觉或一过性的妄想观念却未必是。

3.社会功能受损:轻度的心理异常不影响个体的生活自理、工作和学习、与人交往、遵守社会规则等能力,当这些能力明显损害时,应诊断为心理疾病。

(六)专科医生的作用

如果个体自己或者密切相处者判断有心理异常,通常需要进一步寻找专科医生----通常是精神科医生,现在也称为心理医生----的帮助。专科医生的作用是作出判断,更准确说是作出诊断:确定个体是否有心理异常;如果有心理异常,确定是否是心理疾病;如果是心理疾病,再确定属于何种心理疾病,应该采用何种治疗。

专科医生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下述3方面有关:

1.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精神病学)知识水平。只有心理学知识者难以诊断心理疾病,更不能处方治疗。

2.医生的临床经验,尤其是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的经验。经验不足者有可能错诊或误诊,治疗也可能不正确。

3.医生从咨询者和密切相处者以及通过面谈(称为精神检查)所获得资料的翔实和可靠程度。未获得足够病史和精神检查资料有可能诊断错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精神正常与异常的区别(精神异常与精神病的区别)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