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雾化做多会怎样(婴儿雾化做多了好吗)婴儿雾化做多会怎样(婴儿雾化做多了好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雾化做多会怎样(婴儿雾化做多了好吗)

婴儿雾化做多会怎样(婴儿雾化做多了好吗)

我们总会因为对宝宝无比强烈的爱,而由个别事件导致对一些医疗名词的妖魔化:比如抗生素,比如疫苗。

最近,“雾化”又在微信群里炸开了锅,“雾化有毒”、“雾化比输液更可怕”等等说法四起,让无数爸爸妈妈陷入恐慌。十月菌微信群里妈妈们也开始转,并各种@我,要求我说两句。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沸沸扬扬的“雾化有毒论”起源于这样一段话:

还是熟悉的套路,还是熟悉的味道,它又一次利用妈妈们对宝宝强烈的关切而传遍了全宇宙的社交工具。一时间大家提雾化而色变,好像雾化里真有魔鬼在腾云驾雾,吞吐着各种“有害成分”弥漫在宝宝的鼻腔、呼吸道和肺里。

也和之前一样,大家不愿意多查一下,多想一番,长按转发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岂不知在发送那一瞬,雾化没有成为魔鬼,雾化的言论倒真成了魔鬼。

可大家真的了解雾化吗?

说起雾化,这就先要从我国高居不下的呼吸系统疾病数据说起。

……最高!

……最高!

……最高!(呼吸科的同事已经一口老血吐在了键盘上)

看看这些刺眼的数据,大家除了咒骂空气污染问题,可有想过这么多呼吸系统疾病是如何给药和治疗的呢?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给药方式

一般有4种

口服:这种方式每个人都玩过吧,药物吃进口中先经消化器官,处理并吸收后,再由血液循环将药物输送到肺部,达到治疗目的。

肌肉注射:想想小时候不堪的记忆,是不是屁股和上臂的肌肉都隐隐颤抖呢?注射剂会先进入肌肉组织,再从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网,汇入静脉,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

输液:静脉注射直接一些,药物直接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被“护送”到肺部。

显然,前3种都是需要经过血液循环,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进入血液,由体循环间接抵达呼吸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而第4种给药方式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雾化:

雾化治疗:是指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溶液或粉末)分散成细小的雾滴(或微粒),悬浮在气体中。这些小微粒随着呼吸,进入并沉积到呼吸道表面、或者肺部,实现精准的消炎、祛痰、解痉作用。

雾化的迷雾被拨开了一点点没有?

实际上,“雾化”和吃药、打针一样,就是一种给药方式而已。前3种方式,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灶位置的同时,也会到达全身各处,属于全身用药。而雾化则属于精确打击,不经任何过滤直接吸入呼吸系统,属于局部用药,不但起效快,用药量也只有全身用药的1/5,副作用自然也少得多得多。

OK,现在菌菌可以大声说出我的立场了:

雾化是一种又好、又快、又安全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方式!

妈妈们放心,别被谣言忽悠,也别当了这条谣言的快递员。

怼雾化最凶的三句话

◆第一句:雾化药剂里激素很多,可不敢给宝宝用!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被这类谣言毁掉的还有抗生素等,谣言的逻辑很简单:

↓↓↓

抗生素被妖魔化!

激素被妖魔化!

疫苗、雾化同理!

大家看出问题了吧?

首先,菌菌希望大家明白一个药物观:任何一种药物和治疗手段,都没有绝对安全无副作用的,注意,是任何!否则,这种“药物”就不是药物,而是

(食物吃多了也不好)

激素、抗生素确实是有副作用,但不是一刀切的不能用。

其次,菌菌再希望大家明白一个医疗原则,即有利原则。通俗讲就是在治疗中,两善相权取其大,两恶相权取其小,虽然一些药物和治疗手段有副作用,但是在具体临床情形要求下,医生会根据两恶相权取其小的有利原则,先控制、缓解宝宝的病情再说。

最后,其实用来做雾化的药物类型较多,不一定非得是激素。而且就算是激素类药物,也是微剂量、定点作用,对宝宝而言的安全性也是最高。

201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专家组为了推进雾化治疗,专门制定了《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在《共识》中指出,用于雾化治疗的一般有以下4类药物:

◆第二句:雾化要吸10分钟,会导致宝宝吸入大剂量药物?

这个只能说大家仍只看到表象了,一般雾化时的用量都是有严格的标准。

从轻度哮喘急性发作来讲,一般吸入布地奈德的起始量在0.5~1.0mg,等宝宝病情稳定,维持剂量就会降到0.25~0.5mg(0.5mg以下均为小剂量),对宝宝来讲不良反应极小,即使有也是轻微的咳嗽、喉咙干涩等,并无大碍。

雾化药物的使用剂量在《共识》中也有明确说明,大家也可以按照这个剂量监督医生用药:

◆第三句:(如开头那条微信截图里说的那样)雾化伤“娇脏”?

如果说“卖萌”是指刻意显示自身的萌的话,那么这句话简直就是在“卖娇”了。

通过前文给大家阐述的雾化治疗原理,菌菌已经说得够明白啦,说雾化都伤娇脏的话,其他的治疗方法岂不是要伤“全脏”了?

So,对这种中医说辞,菌菌就不解释了。

为什么会产生雾化谣言?

一. 治疗好像看不到效果,宝宝症状似乎没有缓解。

其实不是治疗没效果,而是大家爱宝宝的心太急切。

有些雾化治疗的周期是比较长的,比如感染后咳嗽,治疗要持续3周用药,而经常有些家长带着宝宝来医院做了3天雾化,后面就不见人影儿了。辗转反复了好一阵子,宝宝病情变得更严重了又来看,此时的治疗难度比第一次就大得多了。

希望妈妈们对医疗和宝宝都更有耐心一些:治病不像立杆就见影,呼吸系统疾病也不像外科手术一般,救活了没救活下了手术台就一目了然。很多疾病就是需要要讲疗程,循序渐进,不明显≠没疗效!

二. 医院的不规范用药。

医学不断发展,治疗手段、药物也在迭代更新,雾化也一样。

早些年的一些效果不好的药剂,比如地塞米松、茶碱、中药注射液等,现在已经不推荐或停止使用了,尤其是我国现在常规已经不推荐抗菌药物用于雾化治疗了。但个别没能及时更新知识的医生,采用不规范用药导致治疗效果差,从而让雾化背锅,被大家乱棍打死。

三. 因为种种原因,部分家长自行在家雾化,不规范操作导致治疗失败,便怒怼雾化。

“雾化一次就得100块,还要去那么多次,花钱不说,家长的时间还赔不起,不如买个治疗仪在家里就做了,省钱省事。”

相信这是大家的普遍心态,但在医院做过雾化的妈妈和在家里做过雾化的妈妈是否有个感觉:在医院里雾化3天就见效,但在家里捣鼓一周宝宝还是老样子。为什么?

1. 现在市面上的雾化泵大多是达不到要求的,合格的雾化泵需要将药物分散成直径0.5-5um的微粒。直径大于5um的微粒,进不到小气道内;直径小于0.5um的微粒,随吸气进入小气道内,随呼气又出来了,没有治疗效果。

2. 雾化操作看似不复杂,但需要注意的点极多,比如雾化流程对不对呀?雾化面罩戴对了吗?宝宝症状是轻度还是重度啊?药物的量怎么搭配啊?治疗前后怎么护理啊……菌菌要把这敲完,手估计就断了,此处省略1万字。而医院里,医生看似轻描淡写的操作,实际上是轻车熟路,按照标准治疗规范来做,才能起到好的治疗效果。

十月菌说

雾化和很多其他的治疗方式一样,从实验室研发、临床实践到最终的普及治疗,无一不经历了岁月和临床数据的考验,无数医生学者前赴后继、苦心钻研,政府和社会也为此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到大家都能熟悉地叫出它们的名字时,这些治疗手段其实已经治愈了数不清的病人。

但这些,我们却不太容易记住,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只要社会的某个角落爆出一句反对的声音,很多人就开始方寸大乱、避而远之、奔走相告。大家没有沉下心来仔细想想:由于家长跟风听了雾化谣言,该雾化时不雾化,打针吃药输液的副作用会让多少孩子白白承受?如果听了疫苗谣言,该打的疫苗不打,置多少孩子的健康安全于不顾?不用说,无论出多坏的结果,医生、医疗又会惹来新一轮的咒骂。

每想到这里我就忧心忡忡。虽说只在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我们诊室的那一刻,我们彼此才产生了联系。但是,医生和所有家长一样:希望带给孩子最好的治疗,希望尽量减少治疗手段的副作用,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地走出这满是消毒水的房间!

在医学这条路上,医生和患者是一起前行的,“医生在背着患者过河”。往大了说,医学的进步除了医生的钻研,更需要患者的信任和配合。疾病疼在患者身上,也挡在医学前进的道路上。如果所有的医生都把病人放进心里,把责任穿进白大褂里,而所有的患者也都给予信任、积极配合,不信谣,不传谣,给医生和医疗多一点的理性和耐心,那多年的医学研究、多少医生的辛劳和心血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这,一定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我已伸出我的手,等你来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雾化做多会怎样(婴儿雾化做多了好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