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大的婴儿会认识人(婴儿几个月大的时候可以认识人)几个月大的婴儿会认识人(婴儿几个月大的时候可以认识人)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几个月大的婴儿会认识人(婴儿几个月大的时候可以认识人)

几个月大的婴儿会认识人(婴儿几个月大的时候可以认识人)

女儿最近在幼儿园总是很忙,一会说要拍毕业照,一会说要排练毕业典礼节目,一会说有幼小链接课程……

时光飞逝,转眼间,这个小不点都马上要上小学了!真快啊!

我不是专业的老师,也不是心理学家,但作为一位全职妈妈,我一直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今天,我想结合我家孩子这几年的成长,对学龄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分享一点心得和体会,一是为了记录下孩子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二来想跟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女儿今年六岁半,中间我们搬过一次家,是在女儿上幼儿园的前一个月。

女儿是下半年出生的,所以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快到四周岁了,在班级里属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这个优势给她上幼儿园带来了很多好处,即便一开学她连一个认识的小伙伴都没有(毕竟我们刚搬新家),但她从来没有哭闹过,并且第一天就交到了好朋友,真是为她高兴!

当然,这点除了有年龄上的优势之外,还跟她外向型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搬家前,我们住的楼下有个大大的平台,那是我们这几栋楼孩子的游乐场。每天傍晚,这里就热闹非凡,大到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小到还在蹒跚学步的小baby,女儿在这种混龄的大平台,混到了快四岁。

一向嘴甜的女儿一直都是平台上的焦点人物,也不懂是不是因为O型血的缘故,女儿在三岁开始便已凸显出了少有的领导力——常常是一群大孩子跟在她后面,听她指挥或分配游戏角色,她总是能安排的游刃有余。

几个同龄的孩子更是围着她转,她也很好客,总是邀请他们到家里玩,甚至留他们下来吃饭。

看到这里,你们可能会想:你们家孩子都这么优秀,社交能力已经这么强了,有什么好交流探讨的?你们真要这么想,那你就错了。每种性格的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问题,只是体现在不同方面而已。

●物权意识

一开始,小伙伴们来家里玩的时候,我就在一旁观察,发现到一个问题:女儿虽然主动邀请他们来家里玩,但她总会要求,你不能玩这个不能玩那个。被邀请来的小伙伴显然有些无奈,有些就提出要回家了。

我把女儿拉到一旁,问她,“宝宝,如果是你被邀请到别人家玩,但是别人也是这样,这个不让你碰,那个不让你碰,你会怎么想?”

她说,“我当然会不开心啊!”

我说,“那你现在这样对待他们,他们会不会开心呢?”

她说,“那肯定也是不开心啊,但是,这些玩具都是我的,我就是怕他们给玩坏了。”女儿说出了她的心里话。

我说,“妈妈觉得,你能爱护自己的玩具,这点很好!但是,既然是你主动邀请别人到你家里玩的,就意味着你是愿意分享你的玩具的,对吗?”

她点点头,没有做声,我继续说,“如果被邀请来的小朋友什么玩具都不被允许碰,那他们来你家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有某个玩具,你觉得暂时不想分享给他们,你可以把它藏到房间去,剩下的那些分享给大家,你觉得妈妈这个主意怎么样?”

“妈妈,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出的主意也很棒!我以后会慢慢改的。”女儿大声回答,显得很兴奋。

自那以后,女儿改变很大,被邀请来的小伙伴每次也都玩的很开心。

有趣的是,女儿被邀请到别的小伙伴家玩的时候,她也遇到别人不让她玩他们玩具的情况,她就会用我告诉她的那番话来“动员”那个小伙伴,破除那种尴尬。

孩子的物权敏感期通常在2-3岁左右开始萌发,这个时期的孩子可能表现出强烈的物权意识,对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表现出极力的“维护”,不喜欢与别人分享。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大人用很强硬的方式“逼迫”孩子分享,或者,见到别的孩子不愿分享,就跟自己孩子说,“她那么小气,以后我们不要跟她玩了!”之类的话,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自私、不懂分享的一个人。

可孩子间的友情,往往就是从愿意分享玩具、食物开始的。

转眼,女儿就到了要上幼儿园的年纪。

常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幼儿园其实就是个小型社会,孩子进入幼儿园,其中很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三年下来,女儿也是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她每次都会回来跟我们哭诉或抱怨。

●孩子间的友谊

女儿在幼儿园有两个她声称“最要好的朋友”,一个叫柚子,一个叫橙子(哈哈,都是水果)。这两个朋友基本陪伴了她三年的成长,应该说是陪伴了彼此的成长。三年里,三个孩子的性格和相处方式也是一直在变化的。当然,这期间,女儿也还会跟别的孩子交朋友,但时间相对都比较短,不如那两个朋友牢固。

小班上学期,基本属于孩子们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期,很少听到女儿跟我提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下学期,因为全国疫情影响,整整一学期都是宅在在家里,所以,更不存在人际交往问题。

中班开始,问题好像就多了起来,常常还在幼儿园门口,就听见女儿气呼呼地说:我再也不跟XXX一起玩了!然后吧啦吧啦“控诉”那个人一大顿。

橙子和女儿年龄比较接近,柚子则会小一些,在中班的时候,七八个月的差距其实算比较大的。所以,女儿的“大龄”优势得以凸显,她常常以“领导者”自居或以“强者”自居,帮助那些年龄稍小一些的“弱者”。

橙子的性格比较温和,属于不争不抢型的那种,所以,她跟女儿很少出现“冲突”。

但跟柚子的相处,则出现了比较多的“冲突”。好几次,女儿和柚子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我就发现,她总对柚子“发号施令”,而柚子大部分时候都是乐呵呵地听她指挥,偶尔几次“反抗”便会引起女儿的不满意,她觉得她的“领导地位”受到了撼动,心里就开始不爽了,开始甩脸色,并常常说出这样的话:“以后我再也不跟你一起玩了!”“以后你不准再来我家!”之类的话。柚子也不服起来,两个人进入了“僵局”,在我们大人的一番劝导下,才又和好。

女儿的这种“强势”被我看在眼里,连我都觉得有点看不过去了,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可能就会想:“要是我家孩子一直被这么欺压,那就不要再跟她好了”,并建议孩子交过别的朋友,毕竟让自己孩子“吃亏”,放谁也不太能接受的嘛。但柚子的爸爸妈妈没有这么做。当然,女儿除了表现出“强势”外,对柚子这个朋友是真的用心的,有什么好东西第一个就想到她,反过来,柚子也是这么对待她。

针对女儿的这种“强势”,我专门找她谈了话,告诉她:“你每次都指挥人家干这个干那个,从来都不征求好朋友的意见,其实是种很自私的行为,柚子是比较好说话,要是换成别人,肯定就不跟你交朋友了。”女儿表示愿意做出改变,后来的相处中,虽然偶尔还是会忍不住表现出那种“强势”(性格使然吧),但很快就能意识过来并做出调整,女儿的进步我一直看在眼里。

针对她常常脱口而出的“我不跟你玩了”之类的“伤人话”,我专门买了一本绘本《不随便说伤人的话》,跟她一起阅读,并引导她不要轻易说出那些伤人的话以及如何应对别人对她说出伤人的话。她每次想说那些话的时候,她就会想一想妈妈曾经跟她说过的那些话,就忍住了。

虽然,有时候还是会听到她说出口,但总体是好了很多。每次犯错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好时机,我又会再次提醒她克制住。并且,我常常会把她和柚子放在一起进行相关“教育”,希望她们能相互监督,彼此谅解,共同进步。

上大班以后,因年龄间的差距带来的很多“差距”开始在慢慢缩小,柚子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有主见,她已经变得差不多跟女儿“势均力敌”了,我觉得这是孩子的成长。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两个人常常因为意见不合争论不休。如果碰到我在场,我会给她们“支招”——比如,石头剪刀布,谁赢听谁的……有时候,她们会采纳。剩下的时间,我都是让她们自行解决,我觉得解决冲突,或者得到一些“教训”是对她们很好的锻炼。她们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妥协和让步,提升了各自的受挫能力。

以前,我有时候会过度“干预”她们,常常“好心”地帮助她们解决问题,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包办行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毕竟,孩子大部分时间是脱离我们视线的,在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学校),他们能不能够应付并解决这些“冲突”,才是更重要的。

所以我觉得,作为家长,我们尽量要多放手,并在放手的同时做好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不要过于在意结果的输赢,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商量出双方都愿意接受的解决方案上。

总结起来就是:1、鼓励孩子广交朋友,并发展一到两个相对固定的朋友。

2、不要总害怕自己孩子吃亏,而过多干预他们之间的冲突,适当放手,并教他们解决冲突的办法。

●校园欺凌

很多家长可能会奇怪,幼儿园里就会出现校园欺凌吗?是的,别忘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

有一天,女儿回来跟我说,她班的一个男生被别人起了难听的绰号,很多男生还一起起哄笑他,他都哭了。

我马上意识到,这就是一种校园欺凌行为。

我问女儿,“你有没有跟着一起起哄?”

她说,“妈妈,我没有,我不会那样做。”

“你没有跟着一起起哄,这点很好!但是你知道吗?欺凌行为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它实际上是集体行为。起绰号的那个男生算发起者,而跟着起哄的那些人,甚至旁边明明知道但保持沉默不作为的人,都算帮凶,整个形成了一起集体的欺凌行为。”我继续说道,女儿似懂非懂地点头。

自从上了大班,这些女孩子们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自己组建了各种各样的团体,什么什么小分队,队长分别是谁,队员又有谁,而且相互之间有时候还是敌对关系。这不就是拉帮结派嘛?这么小的年纪,就已经上升到这样的地步,我确实是吃了一惊。后来,我还专门打电话跟她老师简单探讨了此事,希望她能在班级制止这样的行为,并鼓励每个孩子都能广交朋友,不要天天只跟谁谁一起玩,又不跟谁谁一起玩。其实,像这种组建小团体,而将某些人“孤立”起来,就是一种隐性的校园欺凌行为。

女儿作为一个小分队的队长,曾经也“孤立”过某几个孩子,我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她答应我以后不会再干类似的事了。

显然,校园欺凌不是某个孩子的“专利”,你今天可能是欺凌者,明天可能自己就成了受害者。

很快,女儿的行为就遭到了“报应”——前段时间,女儿自己就受到了小范围的“欺凌”事件。那天晚上,在课外培训班,女儿一开始得瑟地向我展示她班里最近谁谁谁编的口号,在班里广为传播。结果,后来不知怎么的,就被一个淘气的小男孩改编成攻击女儿的了,还有两个平时跟她关系不错的小女孩跟着一起起哄,女儿一下子就哭了起来。我当场安慰了她,也要求对方向她道歉。这场小风波很快就平息了,但是这件事像是一根刺扎在我心里。

事后,我问女儿,如果以后在学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么办?她回答说,她会去报告老师。我说不出这到底有哪里不对,但总觉得这不会是个最好的办法。

后来,我专门去查阅了相关书籍,一些教育专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教受害者不要理会!是的,就是不理会。

专家们给出的理由是:被欺凌通常不是受害者的错,受害者需要的是学校和同学的支持,而不是让他们认为自己不够好。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可能就犯嘀咕了:难道整件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让自己的孩子遭受又一次的欺凌吗?

德国的一个育儿专家(中国人)悠悠妈,她在一本书中提到:在德国,解决校园欺凌的整个过程中,老师都不会与欺凌者本人或父母进行谈话,也没有指责欺凌者。

说起来,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大家想想,欺凌者为什么会出现,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欺凌别人?除非是天生脑子有问题(这个我们另当别论哈),否则大概率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有研究表明,大部分欺凌者的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和自己孩子身上的错误,很多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甚至还会跳出来袒护自己孩子,觉得我们这群人无事生非,小题大作,常常用一句话敷衍:“小孩子嘛,闹着玩的,我们小时候谁没打过架?”是不是很熟悉的一句话?所以,找欺凌者家长谈话有没有用?效果可想而知。

那很多人就想了,那让受害者父母去找欺凌者本人“理论”,行不行?大家有没想过,这样做很有可能让欺凌者认为受害者是过于胆小、怯懦,需要借助大人的力量来打压他们,反而激起了欺凌者的报复,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所以,不理会的好处在哪里?你不去理他们,很快他们就会觉得无趣,然后自动就中止了欺凌。

当然,我觉得在“敌我悬殊”不是太大的情况下,以牙还牙,也未必不是一个好办法。让欺凌者意识到,你并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他们便也不敢再继续了。

我把这些方法“灌输”给女儿,并告诉她,报告老师会有哪些弊端。我不知道,她到底接收了多少,但是至少我知道,她不会再去做那个欺凌者,不管是发起还是拥护发起者成为“帮凶”。

校园欺凌离每个孩子都是如此之近,但是,解决校园欺凌,靠某个人或某些个家庭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改变整个大环境才是重点,而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需要老师正面的引导,还需要每个人站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希望有缘看到此文的你们,能意识到校园欺凌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从而管好自己的孩子或教他们如何保护自己。

成长的路上,有风也有雨,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家长的我们常常也会束手无策或屡次犯错,但只要我们用心对待孩子以及关注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我相信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收获属于他们的那份健康和快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几个月大的婴儿会认识人(婴儿几个月大的时候可以认识人)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