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丧失婴儿时期的记忆吗(为什么人会失去婴儿时期的记忆?)人会丧失婴儿时期的记忆吗(为什么人会失去婴儿时期的记忆?)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人会丧失婴儿时期的记忆吗(为什么人会失去婴儿时期的记忆?)

人会丧失婴儿时期的记忆吗(为什么人会失去婴儿时期的记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3岁看老”,可见3岁之前的行为,就像是对人生的概括,将会影响到人的一生。

可奇怪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没有人能够记住3岁之前的事,“羊羔跪乳,乌鸦反哺!”3岁之前最该感恩的时段,却被几乎所有人忘得一干二净,3岁之前的记忆到底去哪儿了?

有些人认为,这是“幼年健忘”。

还有人认为:3岁之前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

更有人认为:记忆并没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尽管针对3岁之前的记忆有不同的解释,但可以肯定,人们都在以不同的方法想尽力找回3岁之前的记忆。

在中国的历史上,“宋”、’“明”之后发展出了“格物穷理”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世间万物虽然各不相同,但任何生命都像是一个小宇宙,里边所包含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要能“格”透一种生命,就能明白所有的道理。

“格物”的确可以看出很多道理,但能不能“穷理”却不得而知。

“穷理”的概念有点太大,几乎没有人能做到,不过生命的进化过程都有相似的地方却被人看懂了,而且被写进了书里。

写《物种起源》的达尔文曾经说过,生物的进化过程都差不多,尽管有些进化省略了一些步骤,比如说细菌,但大的方向还是很相似的。

既然生命的进化过程都有相似的地方,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其他生命的观察,“格”出3岁前的记忆。

王阳明“格”竹子是明朝历史上既有名又有趣的事,王阳明家的院子里有很多竹子,竹子是他最熟悉的植物,虽然没有格出结果,但对他来说,竹子比其他生命更容易让他看懂却是事实。

王阳明熟悉的是竹子,而更多人却熟悉另外一种植物,那就是“玉米”。

玉米是历史上存在很久的植物,作为粮食,它的生长过程也会一直被关注。

玉米有一个特点,生命短,成长快,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它就走完了一生,不但容易观察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还容易观察气候环境对它的影响,以及外界因素对它的干扰,甚至能观察出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

玉米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颗粒,自从埋进土里的那天起,它的生命也就开始了。

植物的营养大多是从土里吸收的,所以无论是施肥还是浇水,都是为了从根部给它补充营养。

它的生长过程是先发芽,再长叶子,再长出坚硬的玉米杆,最后结出玉米棒,直到收割之后,它的生命周期就结束了,这个过程只有短短的三四个月。

玉米最初的一颗种子,就是一个单细胞,后来却逐渐长出了苗、叶、杆、果实等那么多东西,这些都是种子里没有的,而且在不同时间里长出来的,这些能说明什么呢?

只能说明种子的单细胞里已经包含了这些部位的记忆信息。而且这些记忆信息的释放都有固定的时间顺序。

成长过程中谁先释放,谁后释放都有严格的纪律。不但有时间顺序,还有释放周期,每个记忆信息需要多长时间释放早都定好了。而且对不同的记忆片段有不同的要求,也有严格的规定。

这些记忆信息才是玉米成长的关键。

“格”完玉米之后再来看人的生命过程,也是从单细胞开始,一直到出生,再到成长,而且不同阶段会长出不同的东西,跟玉米有相似的过程。

比如婴儿出生后,会逐渐长出头发,长出牙齿。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软骨,随着成长骨头会慢慢变硬。

这些现象也说明,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存在记忆信息,也早已存入了单体细胞里,而且记忆信息的释放过程和释放时间也有详细的规定。

婴儿出生意味着第一阶段的记忆信息释放完成,接着会进行第二阶段记忆信息的释放,第二阶段信息释放大概到3岁左右,这些我们怎么知道呢?

说真的,不知道。但可以根据某些能看到的特征来估计,比如说小孩刚生下来都是软骨,就是说骨头还没完全成型。大概到3岁左右,那骨头就跟成人一样结实坚硬。这就说明了这个阶段是软骨的硬化阶段,也是记忆信息发挥的作用。

根据这个结果来对大脑进行分析,既然3岁是记忆的分水岭,说明大概3岁的时候,大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

也就是说,3岁之前的大脑根本就不完整,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大脑也没有完全成型,还要进行第二阶段记忆信息的释放,估计也要到3岁左右才能释放完。

在这个过程中,记忆信息会对大脑进行新的强化和补充,会不断补充新的不同类型的大脑细胞,才能逐渐完整大脑的结构。

所以,3岁之前的记忆根本没办法存留。

有人会问,小孩很早就会开口说话,而且也能记住一些简单的词语,比如“爸爸”、“妈妈”。其实,有一些记忆的时间比较短,等到新生成的细胞隔断后就会失去,还有一些不是记忆,而是习惯,有一些词语不断重复以后,不用经过大脑就能脱口而出了,就像人的习惯动作一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人会丧失婴儿时期的记忆吗(为什么人会失去婴儿时期的记忆?)
分享到: 更多 ( 0)